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文艺“两创”>正文

文物:系统呈现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

2020-08-25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春法 收藏

  核心阅读

  用文物实证历史、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具有独特作用

  把系统完整呈现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放在首要位置,既展示文物的器物之美、创造之美、智慧之美,带给观众良好的审美体验,又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丰富内涵

  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引领观众,用实实在在的文物展现真实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让观众从展览叙事中切实感受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

董希文《百万雄师下江南》1959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用文物实证历史,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具有独特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频繁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有利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反映万流归海的历史必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中国国家博物馆肩负通过展览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履行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

  作为全国举办展览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均衡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既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构成的基本陈列和“中国古代玉器展”“中国古代书画展”等构成的专题展览,又有涵盖重大主题展、历史文化展、地方精品文物展、考古发现展、地域文化展、科技创新展、经典美术展、国际交流展等八大系列的临时展览,形成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突出阐释中华文化的一体、临时展览突出阐释中华文化的多元的立体化展览体系,构成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

  “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通过9家四川文博机构的210件(套)展品,细致梳理古蜀文明从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再到战国时期诸多发现,勾勒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大势。“大唐风华”展从陕西历年出土文物中甄选能够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近120件(套)代表性物证,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大唐盛世,实证以强大凝聚力继承商周秦汉文化传统,以旺盛吸引力融汇外来文化新鲜养分,以惊人创造力成就影响广泛、绵延至今的盛唐文化。“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通过175件(组)里耶秦简和35件(套)秦代文物,系统反映秦朝时期的小城风貌、人民生活和县政状况,反映中华一统是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中国人民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的情感基础。

“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展品《戴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把系统完整呈现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放在首要位置,展示文物的器物之美、创造之美、智慧之美,带给观众良好的审美体验,同时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丰富内涵,以当代眼光观照历史文物,全面阐释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一场场展览通过细致入微的历史真实,反映万流归海的历史必然,系统呈现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

  阐释思想文化高峰,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对博物馆来说,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最重要的是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用文物讲出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源头,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通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条,系统讲述甲骨文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文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努力让甲骨文承载的文化基因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血脉。

  在孔子诞辰2570周年之际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集中展示不同时期与孔子相关的240余件(套)共700余件珍贵文物、珍稀古籍以及艺术品。西汉《仪礼》简、海昏侯墓出土《论语·知道》篇以及各种版本《论语》等文物,展示儒家学说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至今、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现场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以优美的语言、奇妙的结构、动人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我国18世纪中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通过来自国内20多家文博单位近600件(套)文物、文献和艺术品,全景式描绘出《红楼梦》这座文学高峰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和丰富内涵,展示《红楼梦》的巨大社会文化影响,引导观众深刻感受《红楼梦》文化跨越时空的恒久艺术魅力,切身体验它所蕴含的丰富深刻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观看《红楼梦》文化展成为一时风尚。

  既注重呈现文化成果产生和衍变的历史过程、从不同维度解读古代中国的文化密码,更注重结合新技术应用、线上互动游戏和主题文创产品开发,进而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当今时代的博物馆正是通过这样一场场既体现文明传承,又承载创新精神的文化大展,有说服力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绵延不断和蓬勃不息。

  反映家国命运,讲好民族复兴的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古往今来的中国故事,最能感召人心的是其中饱含的家国情怀。用展览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这条主线,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引领观众,用实实在在的文物展现真实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让观众既能从文物展品中体察中华文化的精神思想,又能从展览叙事中切实感受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

  2018年底,经过各方努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虎鎣重新回到中国,入藏国家博物馆,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是第一次专门为一件文物举办的专题展览。青铜虎鎣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流失海外的遭遇是旧中国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展览围绕虎鎣这件珍贵文物的独特历史命运,从铭文、器型、纹饰、功能以及流失与追索过程等多个角度设计展览内容,藉由其诞生于两周之际、清末被掠流离海外、在新时代回归祖国的曲折历程,彰显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伟大复兴的历史巨变。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是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对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行的系统梳理和全景式展览。公众熟悉的《五牛图》、《伯远帖》、圆明园兽首、秦公晋侯青铜器等重磅回归的文物悉数亮相。“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展出700余件意大利返还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历史相关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精神文化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等提供实物见证。400余位国际政要、驻华大使和国际友人前来观展,成为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王珣《伯远帖》卷,晋代,故宫博物院藏

  展览让观众在欣赏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的同时,深入了解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更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充分发挥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独特作用,增强广大观众热爱祖国、不懈奋进的家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在新时代,博物馆要继续用文物阐释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和“国博君”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延伸阅读:

  故宫文创研发的启示:以优质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认同/单霁翔

  文创设计:植根文化 贴近生活

  樊锦诗:做好新时代敦煌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