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中国文联1949年成立以来,走过了70年历程,先后有五处办公会址。会址变迁是中国文联诞生、成长、挫折、重生、壮大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反映,是社会主义文艺历经兴衰沉浮走向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新中国走过艰辛探索迎来光明辉煌的具体缩影。
一、东总布胡同22号:1949年7月至1956年11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创建新的全国性的文艺领导组织成为现实政治与文艺发展的迫切需要。
2月25日,中共中央致电“华北局周扬,并告各局”,下达“关于召开文协筹备会的通知”。3月22日,按照中共中央的意见,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在北平的总会理监事及华北文协理事在北京饭店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并当场推选文代会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先后在中国旅行社、北宸宫办公,5月8日,迁至东总布胡同22号(现为53号)。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
7月6日,毛泽东同志突然莅临会场,在全场欢呼声中发表即席讲话。他说:“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再讲一声,我们欢迎你们。”
7月14日通过文联章程,定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7月19日,闭幕式上宣布文联全国委员会当选委员名单,郭沫若当选为总主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大会择定东总布胡同22号为全国文联会址。
东总布胡同22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南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进院落,院内有琉璃瓦庑殿。北洋军阀时期,这里是北宁铁路局局长的私宅,日本占领时期成为日本宪兵司令部,抗战胜利后又成为国民党“励志社”所在地。
全国文联成立后与全国文协(现中国作协)同处办公,许多文联领导兼任文协领导,这座四合院成为作家艺术家的大本营,茅盾、艾青、冰心、梅兰芳、徐悲鸿、老舍、赵树理、刘白羽、周立波、张天翼等名家大师经常出入,其中一些人甚至还在这里生活和创作。
据文联老干部回忆,中国文联在东总布胡同办公期间有一件特别的工作。1951年,根据朱德同志指示,中国文联为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举行追悼会和安葬仪式。当时,灵车从东总布胡同22号发车,途径东单、天安门,最后到达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全国文联成立后,所属各文艺家协会陆续成立。由于东总布胡同面积不足,各协会分散外部办公。其中在东四头条五号(俗称“文化部大院”)里六栋小楼划出一栋三层小楼给文联各协会使用。
东总布胡同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根据中国社会即将发生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和总方针,明确了文艺工作必须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的新使命,是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奠基和起点。
东总布胡同22号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现为北京市某保密单位办公地址。
二、王府大街64号:1956年11月至1969年9月
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大兴土木,各中央单位纷纷建造办公场所。1956年中国文联大楼落成,11月文联及所属各协会迁入办公。文联大楼选址在王府大街64号(现为王府井大街36号),位于王府井大街北口,首都剧场南侧,占地5196平方米,建筑平面呈U字形,砖混结构,地下1层,地上5层,局部6层,高22米,木门窗,内部水泥地面,设电梯一部,外部青砖清水墙面,底层水刷石。
新大楼办公伊始,时任中国文联秘书长阳翰笙、副秘书长阿英认为,文联这个文艺界群星荟萃、藏龙卧虎之部门,应该有一个联谊聚会、交流探讨的宽松场所。作家沈伟东曾多次采访阿英,据他文记,阿英联想到新中国成立前左联时期,文化人因缺乏场所,无奈只得在家里或咖啡馆、菜馆内见面交谈。最使他印象深刻的是,鲁迅等十几个友人为了一次聚会,无奈在局促的小书店里活动。鲁迅当时就感慨地说:“将来取得胜利后,应该有个宽敞的场所。”鲁迅渴望有个活动场所的这番话,阿英始终铭记在心。他想,现在已不是当年的情景了,况且又有了文联机关,不是更应该搞一个活动的场所吗?当时中国文联礼堂的楼下恰好有一大间空闲房子,经他的一番努力,他兼任主任的“文艺俱乐部”终于在1956年办了起来。
这个新开办的文艺俱乐部,包括礼堂、茶座、弹子房三个部分,并设有小卖部。礼堂玻璃上有郭沫若书写的涂着红漆的“文艺俱乐部”字样,室内悬挂一些精美的美术作品。“文艺茶座”在地下室,文艺家们在这100多平方米的天地间,或喝茶品茗,聊天叙旧,或商议探讨,倾情交谈。一些文化界的头面人物,诸如郭沫若、茅盾、周扬、田汉、夏衍等,也常来俱乐部参加活动,一时间俱乐部高朋满座,熙来攘往。至于楼上容纳400余人的礼堂,经常安排放映中外电影和观摩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活动,在“文艺俱乐部”开办头四年内,就接待外地来京艺术团体演出41次。“文艺俱乐部”影响不小,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来此参加活动,他们与文艺家们亲切交谈,显得非常高兴,周恩来就赞赏过“文艺俱乐部”搞得好。中国文联大楼,这座散发着浓浓的文艺气息的火柴盒式的楼房,成为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界的象征和标志。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文艺带来厄运,也给中国文联带来灭顶之灾。据文联老干部、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回忆,“1969年9月30日,第二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八亿中国人将要普天同庆举行大典。但根据中央文革小组的命令,这一天,我们必须离开首都北京,必须离开这个承载着共和国文艺事业的文艺会所。”当时文联工作人员统统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天津静海“五七”干校劳动,接受教育改造,历时十年之久。
从此,中国文联停止活动,就地解散。1970年文联大楼交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使用(1997年中华书局迁出),直至今日。
1978年1月至2000年10月位于沙滩北街的中国文联机关办公的木板房
三、沙滩北街2号:1978年1月至2000年10月
1978年初,春潮涌动,万物复苏。我们党正在孕育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历史觉醒,也给中国文联带来重生的曙光。
当年1月,中宣部建议经党中央批准,成立恢复文联和各协会的筹备小组。周扬、夏衍、林默涵、陈荒煤、张光年等授命恢复中国文联及其各个协会建制。此时,因“文联大楼”已归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使用,中国文联已经“无家可归”。不得已,只得在沙滩北街2号《红旗》杂志社(现《求是》杂志社)的大院里,搭起了几排木板房(俗称‘抗震棚’),作为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临时的办公用房。
据文联干部回忆,木板房冬冷夏热,经常断水断电,遇到刮风下雨,工作生活非常不便,上卫生间还要到附近公厕或借用临近单位设施,有几次临近单位卫生间上了锁,文联干部不得不憋着办公,简直苦不堪言。虽然当时办公条件艰苦,但改革开放焕发出文联干部高昂的干劲,使得文联恢复之后各项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1979年底成功召开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开幕式上的祝词,对于发展新时期的文学艺术,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振奋精神,投身建设和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第四次文代会后,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联合向中央呈送关于兴建中国文联大楼的报告并很快得到批复。1986年底,中国文联大楼终于在东三环边的农展馆南里10号落成。除16层主楼外,还在主楼的北侧和东北侧,分别盖了一个剧场式大礼堂和一座用作招待所、食堂的5层楼。新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16900多平方米。尽管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文联、作协及所属单位办公需求,文联党组决定让所属音协、美协、杂协、民协、曲协、书协和视协及文联出版社优先搬入,文联机关仍然在沙滩北街办公。东三环是北京主要交通干线,文联大楼外墙“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硕大字样,让人们都以为这是中国文联机关所在地,其实这里只是文联的下属协会和机构,而真正的文联总部依然在沙滩北街。
直到1999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求是》杂志社工作汇报,决定对沙滩北街大院所有临时建筑全部拆除,在临时建筑办公的外单位全部搬出,安置到新的办公住址。这一决定结束了中国文联在沙滩北街超过20年的临时寄居日子。
2000年10月至2010年1月位于安苑北里的中国文联机关办公地点
四、安苑北里22号:2000年10月至2010年1月
进入新世纪,中国文联机关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办公场所。2000年10月,中国文联根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安排,搬迁进驻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而中国作协则搬迁至朝阳区东土城路甲9号,文联与作协长达半个世纪的同处办公历史终结。
安苑北里22号是一座6层白色办公楼,坐落在安苑北里社区深处,周围是居民住宅楼,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路之隔。这座楼原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88年建设,当时正值筹备举办北京亚运会之际。办公楼原来只是单体东西向,文联入驻后在东侧加盖南北向两层楼体,底层车库,上层会议室,建筑平面呈L形结构,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有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停车场、餐厅等等,楼体附有小院,可容纳访客停车,院内矗立旗杆,院门设有门卫,已经是一座完整的机关办公楼。
文联入驻安苑北里,结束了“文革”以来居无定所、漂泊在外的历史,文联干部的心神终于安定下来。许多文联人对那段时间的食堂有美好记忆,当时请了一位饭店退休师傅担纲食堂大厨,饭菜不同一般食堂大锅菜味道。其实是否真的好味道也未可知,也许是同从前沙滩北街时期比较得出的相对感受吧。
2010年文联再次乔迁后,安苑北里22号由中国文联下属的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文艺研修院、中国艺术报社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使用。
位于北沙滩的“中国文艺家之家”大楼
五、北沙滩1号院32号楼:2010年1月至今
尽管安苑北里解决了文联没有办公场所的问题,但毕竟面积还很有限,文联各部门、各单位依然分散办公,文艺家学习、创作、交流、活动还缺少一个集中的场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朝阳区北沙滩划拨一处新建楼盘,作为中国文艺家之家驻地。2010年1月25日中国文联正式迁入新址办公。
中国文艺家之家东临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和“鸟巢”,西邻京藏高速,办公楼整体设计风格简洁大气,既有时代气息,又饱含艺术气质。办公楼由A、B两座组成双子星,中间裙楼连接,地下三层,地上16层,总建筑面积53980平方米,集办公、活动、会议、演出、展览为一体。楼体外悬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红色大字,向世人宣示这座大楼的属性。裙楼一层大厅为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经常举办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类展览,可以同时容纳1500人参观。大楼文化艺术设施齐全,电影放映厅、录音棚、排练厅、图书馆、陈设厅、多功能厅等等不一而足。楼内设有咖啡厅,休闲雅座旁配备文艺书架,人们在此可品茗谈艺,也可读书思考。各楼层过道上、电梯间,甚至食堂内都装饰有书法、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等作品,其中不乏名家精品,大楼俨然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殿堂。
如今,除了中国影协和中国摄协外,中国文联机关与所属的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中国美协、中国曲协、中国舞协、中国民协、中国书协、中国杂协、中国视协以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都在楼内办公。在这里,各个门类艺术家在此聚集,无尽的艺术畅想在此生发。中国文艺家之家成为全国数千万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北沙滩时期的文联,经历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以“培根铸魂”的高度来认识文艺、对待文艺、期许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又迎来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为文联组织锚定时代方位、发挥时代功用、创造时代业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