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大家耳熟能详,唱出了中华儿女浓浓爱国情。今年1月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五个月来,活动征集了大量优秀感人的文学、摄影、视频作品。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社会各界热情参与投稿,这些作品有的歌颂祖国的发展变化,有的描绘家乡的美景,有的塑造可歌可泣的人物,有的体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无不表达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报告文学《种子啊种子》,就讲述了育种专家王辉,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田间地头,为国家培育出十几种优质小麦品种的故事。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 初夏,麦子快熟了,滚滚麦浪中的身影就是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王辉,76岁高龄依旧阻挡不了他扎根到地里。 在同事牛宏泰的记忆里,王辉的形象四十年如一日,永远都在地里干活儿,一点也不像大学教授,比农民还农民。 育种的过程是煎熬的,这种煎熬甚至长达十多年。王辉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历经18年。在此之后又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才育得了更优的品种“西农979”,被农业部连续七年推荐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是什么让他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田间地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说:“习总书记说,要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受人制约,自己就有主动权了。育种家一生都在为作物的性状进行改进,产量的提高来奋斗,其目的是满足国家需要。特别是粮食,民以食为天,放在哪个朝代,什么时候都是最大的一件事情。” 退休三年至今,王辉一分钱报酬不要,依然坚守麦田。用他的话讲,小麦的“生长密码”是扎根泥土,育种者的生命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义。 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就觉得值得,征文中不少像王辉教授这样的人物被描绘出来,有的是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有的是带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还有不少作品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情实感。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结合自身的感受写下了散文《让川剧之花开遍世界》,她亲历了川剧从民族走向世界的过程,其中的艰辛深有体会。文章中提到,2015年川剧院参加荷兰艺术节前夕,新排的现代室内乐歌剧《思凡》遇到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对方要求减人,不能去这么多。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老师 原来《思凡》不仅有戏曲部分的演出,还包含了各个声部的帮腔配合渲染气氛,然而艺术节主办方因为不理解表示如果都去就要自筹经费,对于川剧院来说,这也是笔不小的数目。怎么办,是妥协还是坚持?沈铁梅经过一番深思以后作出了决定,自己付钱。 重庆川剧院演员苟骥说:“宁愿不去,她都不可能带一个残次品出去,她要一个很完美的,很好看的东西,让欧洲观众去接受。” 有着浓郁中国地方特色的川剧是否能被西方人所接受?是否会一败涂地?没想到的是演出大获成功,结束后一位神秘的观众突然出现在她们面前——荷兰前女王,她对演出予以了肯定。 她的坚持获得了西方观众的一致认可,现在沈铁梅领衔的川剧在国外已经实现了“三进入”,也就是进入剧院、进入票房、进入主流媒体。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重庆川剧院的小院迎来了全球的客人。2019荷兰国王日活动在川剧院举办、国际著名导演为川剧拍摄了纪录片《内心的风景》即将上映,戏曲电影版《金子》正在谈欧洲发行事宜,英国策划人启动川剧的全息神话剧。川剧的传播越来越热闹非凡,而沈铁梅也在探索的过程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更加坚定让世界看川剧的方式,伴随而生一份强烈的使命感。 沈铁梅说:“我真的是一天比一天自信,我就想把我们原汁原味的传统川剧带出国门。这些事情要一步步做,一个一个做,可能你现在不感觉它辉煌,但它是细水长流,可以让这个艺术能源远流长传下去。” 正如歌中所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新中国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感受不仅仅发生在像沈铁梅这样的名家身上,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姚启超是散文《高铁修到北盘江村头》的作者,他的老家在贵州一个贫困村——关岭县岗乌镇的盘江村,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曾经是这个贫困村无法脱贫的根本原因。 十多年前,政府把通村公路修到了盘江村,结束了全村不通车的历史;两年前,“组组通”工程更是实现了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硬化路。如今偏僻的小山村不仅仅通了公路,高铁也从村口穿过。昔日宁静的关岭县布依族、苗族山村,热闹起来了。 两年前,在广东打工多年的盘江村村民韦道胜回乡探亲,发现一度交通闭塞的村子居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山里的农作物在家门口就可以装车运往外地。于是他流转了山窝里一片比较开阔的土地,发展特色种植,还拿这些年攒下来的钱买了一部皮卡车。 早上五六点钟天刚刚亮,韦道胜就组织农民采摘蔬菜瓜果,八点钟发车,走段乡村路,再经三十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小时就能送达县城。完善的路网让韦道胜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计划今年下半年继续流转一片土地,修建蔬菜大棚,种植一些反季节蔬菜,这样全年都可以持续供应市场,也可以带动更多贫困的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就在上个月,盘江村成功脱贫摘帽。 这仅仅只是近几年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贵州,2017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到今年年底,还将实现全省近8万公里的村中组与组之间的硬化路建设,惠及近4万个自然村寨、1167万农村人口。 除了文学作品,这次征文活动还收到了不少摄影作品。一组工业题材照片来自于沈阳摄影家王玉文,一张张照片组成了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 辽宁北方重工集团制造的国内最大的盾构机 王玉文 摄 截至目前,征文主办方共收到各类稿件3.85万份,文学、摄影、视频作品百花齐放。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说:“我们将对征集到的作品,一方面在各类媒体上,包括新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刊载,同时我们将组织中国作协、中国摄协、中国影协的有关专家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以不同的方式,比如以出书、出画册还有展览的方式,进行展览展示,在媒体上展出。同时还将计划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 本次征集活动将于6月30日截止,届时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将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一篇征文、一张照片、一部视频,大家从这些朴实的表达中体会到的是真挚的情感,看到的是人们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感受到的是人民群众对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拳拳爱国心,千千万万个我汇聚而成我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这是共同的心声,也是最美的祝福。 延伸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文学、摄影、短视频大征集 中国文艺评论网推荐专题>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收到3.4万余份作品 文艺名家踊跃参与“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大家耳熟能详,唱出了中华儿女浓浓爱国情。今年1月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五个月来,活动征集了大量优秀感人的文学、摄影、视频作品。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社会各界热情参与投稿,这些作品有的歌颂祖国的发展变化,有的描绘家乡的美景,有的塑造可歌可泣的人物,有的体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无不表达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报告文学《种子啊种子》,就讲述了育种专家王辉,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田间地头,为国家培育出十几种优质小麦品种的故事。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
初夏,麦子快熟了,滚滚麦浪中的身影就是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王辉,76岁高龄依旧阻挡不了他扎根到地里。
在同事牛宏泰的记忆里,王辉的形象四十年如一日,永远都在地里干活儿,一点也不像大学教授,比农民还农民。
育种的过程是煎熬的,这种煎熬甚至长达十多年。王辉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历经18年。在此之后又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才育得了更优的品种“西农979”,被农业部连续七年推荐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是什么让他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田间地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说:“习总书记说,要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受人制约,自己就有主动权了。育种家一生都在为作物的性状进行改进,产量的提高来奋斗,其目的是满足国家需要。特别是粮食,民以食为天,放在哪个朝代,什么时候都是最大的一件事情。”
退休三年至今,王辉一分钱报酬不要,依然坚守麦田。用他的话讲,小麦的“生长密码”是扎根泥土,育种者的生命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义。
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就觉得值得,征文中不少像王辉教授这样的人物被描绘出来,有的是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有的是带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还有不少作品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情实感。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结合自身的感受写下了散文《让川剧之花开遍世界》,她亲历了川剧从民族走向世界的过程,其中的艰辛深有体会。文章中提到,2015年川剧院参加荷兰艺术节前夕,新排的现代室内乐歌剧《思凡》遇到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对方要求减人,不能去这么多。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老师
原来《思凡》不仅有戏曲部分的演出,还包含了各个声部的帮腔配合渲染气氛,然而艺术节主办方因为不理解表示如果都去就要自筹经费,对于川剧院来说,这也是笔不小的数目。怎么办,是妥协还是坚持?沈铁梅经过一番深思以后作出了决定,自己付钱。
重庆川剧院演员苟骥说:“宁愿不去,她都不可能带一个残次品出去,她要一个很完美的,很好看的东西,让欧洲观众去接受。”
有着浓郁中国地方特色的川剧是否能被西方人所接受?是否会一败涂地?没想到的是演出大获成功,结束后一位神秘的观众突然出现在她们面前——荷兰前女王,她对演出予以了肯定。
她的坚持获得了西方观众的一致认可,现在沈铁梅领衔的川剧在国外已经实现了“三进入”,也就是进入剧院、进入票房、进入主流媒体。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重庆川剧院的小院迎来了全球的客人。2019荷兰国王日活动在川剧院举办、国际著名导演为川剧拍摄了纪录片《内心的风景》即将上映,戏曲电影版《金子》正在谈欧洲发行事宜,英国策划人启动川剧的全息神话剧。川剧的传播越来越热闹非凡,而沈铁梅也在探索的过程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更加坚定让世界看川剧的方式,伴随而生一份强烈的使命感。
沈铁梅说:“我真的是一天比一天自信,我就想把我们原汁原味的传统川剧带出国门。这些事情要一步步做,一个一个做,可能你现在不感觉它辉煌,但它是细水长流,可以让这个艺术能源远流长传下去。”
正如歌中所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新中国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感受不仅仅发生在像沈铁梅这样的名家身上,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姚启超是散文《高铁修到北盘江村头》的作者,他的老家在贵州一个贫困村——关岭县岗乌镇的盘江村,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曾经是这个贫困村无法脱贫的根本原因。
十多年前,政府把通村公路修到了盘江村,结束了全村不通车的历史;两年前,“组组通”工程更是实现了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硬化路。如今偏僻的小山村不仅仅通了公路,高铁也从村口穿过。昔日宁静的关岭县布依族、苗族山村,热闹起来了。
两年前,在广东打工多年的盘江村村民韦道胜回乡探亲,发现一度交通闭塞的村子居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山里的农作物在家门口就可以装车运往外地。于是他流转了山窝里一片比较开阔的土地,发展特色种植,还拿这些年攒下来的钱买了一部皮卡车。
早上五六点钟天刚刚亮,韦道胜就组织农民采摘蔬菜瓜果,八点钟发车,走段乡村路,再经三十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小时就能送达县城。完善的路网让韦道胜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计划今年下半年继续流转一片土地,修建蔬菜大棚,种植一些反季节蔬菜,这样全年都可以持续供应市场,也可以带动更多贫困的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就在上个月,盘江村成功脱贫摘帽。
这仅仅只是近几年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贵州,2017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到今年年底,还将实现全省近8万公里的村中组与组之间的硬化路建设,惠及近4万个自然村寨、1167万农村人口。
除了文学作品,这次征文活动还收到了不少摄影作品。一组工业题材照片来自于沈阳摄影家王玉文,一张张照片组成了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
辽宁北方重工集团制造的国内最大的盾构机 王玉文 摄
截至目前,征文主办方共收到各类稿件3.85万份,文学、摄影、视频作品百花齐放。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说:“我们将对征集到的作品,一方面在各类媒体上,包括新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刊载,同时我们将组织中国作协、中国摄协、中国影协的有关专家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以不同的方式,比如以出书、出画册还有展览的方式,进行展览展示,在媒体上展出。同时还将计划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
本次征集活动将于6月30日截止,届时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将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一篇征文、一张照片、一部视频,大家从这些朴实的表达中体会到的是真挚的情感,看到的是人们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感受到的是人民群众对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拳拳爱国心,千千万万个我汇聚而成我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这是共同的心声,也是最美的祝福。
延伸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文学、摄影、短视频大征集
中国文艺评论网推荐专题>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收到3.4万余份作品
文艺名家踊跃参与“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走在祖国的时间里(商泽军)
“我和我的祖国——摄影、短视频优秀作品展”在京开幕
大众影像、鲜活面孔串联起的新中国发展历程
露天电影——时代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