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艺品新春>正文

文艺微品迎新春•人气篇丨品莫言散文《过去的年》:刻进时光里的年味儿

2017-03-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挂灯笼、贴对联、放鞭炮、看社火……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中国人的春节是和浓浓的“年味儿”连在一起的。近些年来,每到春节,人们总会一边过年一边慨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往岁月里,曾经浓浓的“年味儿”到底去哪儿了呢?在散文《过去的年》中,莫言以追忆的形式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道出了“年味儿”的真谛。

  年味儿来自慢时光里望眼欲穿的等待。时间如一条匀速流淌的河,不紧不慢永远向前,然而,它总会在地势奇险、风景曼妙的地方打几个回旋,而那回旋处常常就是写作者驻足流连用文字编织五色锦缎的地方。时间是最铁面无私的,它永远不快不慢、无声无息地流逝着,但与此同时,十年一梦,一日三秋,时间给人的快慢感觉又是不一样的。在孩子的世界里,长日悠悠,时间总是很慢,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如同镶嵌在蜗牛般爬行的时间长河尽头的一颗明珠,左等右等都等不来。

  莫言散文中所追忆的孩童时期等待过年的感觉正是如此:“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莫言的回忆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他将等待过年的过程分为腊月初八、辞灶日、年除夕、真正过年几个时间节点,接连用几个“熬”字凸现出孩子们对过年的期盼、神往与焦急等待的心态。隔开岁月回望,在怀旧的心绪中,那份等待中的煎熬恰恰成为莫言对过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这样漫长的等待煎熬中,熬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年味儿来自物质匮乏年代“吃”的盛宴。中国人的春节是舌尖上的春节,是在美食中狂欢的春节。春种冬藏的传统农业时代,物力维艰,过年时的“吃”更是大事,也是奢侈的事。对于腊八粥,莫言没有直接去写如何吃腊八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曾无数次幻想的施粥场面,笔法细腻准确,视觉味觉结合,将一锅粥想象得香气四溢、充满诱惑。而幻想中,莫言自己总是站在领粥的人群里,寒冷、饥饿,心中却充满了快乐。幻想是匮乏的体现,可想而知,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碗腊八粥曾带给人们怎样的满足和幸福。由于平日吃的是糙食,过年时的饺子就成为莫言笔下难得的美食。吃饺子,寄寓着辞旧迎新、喜庆团圆的意望。莫言所写的包在年夜饺子里的那枚硬币,无论大人小孩谁吃到,都会由此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对未来美好岁月的憧憬。美食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也会带给人心理和精神上的享受。年节里的“吃”,常常是一种祈求吉祥和福祉的形式,令人回味的是食物背后的一种氛围、一种情感。

  年味儿来自传统习俗造就的仪式感。千百年来,春节是一代代中国人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习俗多样,庆祝活动丰富。莫言不惜笔墨回忆了辞灶祭灶、给祖先上坟、祭奠天地神灵、装财神接财神等一系列的过年习俗和活动,这些习俗不仅有规程,有禁忌,参与性高,认真庄重,而且还有承载着文化内涵的“可看”的形象,如木版印刷的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灶王爷、家堂轴子上画着的冠冕堂皇的古人、叫花子扮的财神等。人们虔诚而认真地举行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保证了春节庄重的仪式感。仪式感能够“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莫言感受到的神秘感以及全家人的好脾气和柔声细语的祥和气氛,都离不开年节里庄重的仪式感。节日的仪式感是必须的,仪式感使人们庄重而虔诚地过年,体验过年的真正乐趣;仪式感造就了春节的盛景,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儿。

  最好的年,最浓的年味儿,似乎都属于过去,留在记忆中,刻进时光里。对莫言来说,是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

  *罗立桂,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韩宵宵

 

       延伸阅读:

       莫言:写《红高粱》深受印象派画家启发

       莫言、匪我思存、辛夷坞等14位作家期许2017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