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年份。围绕这个重大时间节点,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优秀舞台作品。这既包含了全国人民对带领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伟大执政党所蕴含的浓烈情感,也融汇着对遥远的100年前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来的无数革命先驱的深深缅怀。北京京剧院出品的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被创作出来,并走向观众的。主创团队不断打磨,塑造了近年来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品相精良的现代戏佳作,具备恢弘史诗气质,兼有宏大格局和动人情怀。全剧结构工整,将历史语境、传统意蕴通过现代导演语汇巧妙结合,挥洒泼墨与工笔雕琢相互映衬,自如切换;稳健的叙事节奏之中不乏写意之美。
主创调动扎实丰厚的知识储备,凭借对京剧艺术深湛而独到的理解,在舞台上还原了一个掷地有声的李大钊及周边人物群像,这种还原针对的不仅是英雄人物的高光轨迹,更是针对一种穿透时空的伟大精神。全剧着重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有效避开了空洞说教,忠于历史又不拘泥,塑造出大义凛然、机智灵活、幽默鲜活的李大钊,贤淑大方、外柔内刚、深情似水的赵纫兰等形象,从情感层面触动、打动、带动观众,通过京剧舞台的间离性,在审美心理上产生了沉浸式的观感。唱段工整动听,旋律刚柔并济、婉转动人,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唱词呈现出较强的文学性,寓情于理、寓理于义,紧贴剧情、人物,层次分明,感人至深。
纵观全剧,留给观众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准确。这里的准确不光是指作品对真实历史还原的准确,更是对人物提炼的准确,对价值观定位的准确。这三个准确是作品的定盘星,有力夯实了作品的大方向,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从历史深处走向舞台时,栩栩如生又绝不会荒腔走板。
京剧是写意的舞台艺术,要求作者既具备较强的时代提炼能力又不失古典的审美趣味。本剧主体部分分为七场呈现,高度凝练地聚焦李大钊生命中七个重要的阶段。从鼓励青年学子追求真理,到营救陈独秀准备建党,到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再到面对军阀威逼利诱,掩护战友保护组织,最终英勇就义。可以说,七折唱段就是七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有鲜活的人物和丰满的冲突,主人公李大钊用自己坚毅的品格和积极的行动把它们串联起来,实现了整部作品的点面结合、融会贯通,进而赋予这部作品戏剧的灵魂。
这部作品在书写历史时大胆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这在主旋律题材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对于真实历史应该如何认知、如何取舍,本就是个难题,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更是难上加难。值得赞许的是,京剧《李大钊》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命题。
在第三场营救陈独秀出城的戏份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李大钊乔装改扮骗过巡警的小故事。这一神来之笔一方面有效增强了戏剧冲突,通过悬念设置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性,另一方面突出了李大钊机智勇敢而又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塑造完成度的提升让舞台上的英雄活了起来。除此之外,王巡警的通风报信、杨宇霆恩威并施的劝降等戏份都是虚构的场景,并无史料支撑。然而,这样的虚构是巧妙的、可信的,是舞台作品中必不可少又不容易掌控的,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细节也最终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舞台叙事效果。
最为动人的部分,是作者对李大钊人物灵魂的成功捕捉。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艰难创立的过程里,究竟是什么穿越了时空,反复叩击着我们当代人的心灵和情感?本剧告诉观众,是彼时年轻一代风雷激荡的万丈豪情,是他们立誓救国救民的拳拳赤诚。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在筹建共产党时不过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身处乱世的青年楷模,早早预判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在未来必然倚仗年轻一代,进而义无反顾地舍弃生命,为的是在神州大地播撒革命的火种。这样的精神才是最值得书写的精神。
剧中处处体现着李大钊对年轻人的珍视和关爱:在此消彼长的主义之争里,坚定地为众学生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在长辛店工人运动中,带领邓仲夏、于冰梅等学运领袖为运动积聚力量;在指挥罢工的紧要关头慧眼识才,发展进步青年刘长锁入党;在即将被捕的千钧一发之际仍不忘销毁名单,为革命保存年轻力量。舞台上呈现的诸多情节反复陈述着一个主题,即100年前年轻的革命家李大钊怎样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鼓舞和激发着更多年轻人的信念与热情。
剧中“殷殷风雷起大荒”是笔者最喜欢的一句唱词。这殷殷风雷不正是万千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们正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也许暂时还未壮大,但终将爆发为声裂屋宇的呐喊。而指引、鞭策他们前行的正是李大钊这样的历史先行者、革命播种人。可以说,从今天的视角看出去,李大钊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推动建党这一事实上的行动,更在于在百多年前积贫积弱的神州大地上,树立起的既热情浪漫又勇敢坚韧的榜样的力量。这应该也正是本剧想要传递出来的精神主旨。
京剧艺术怎样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继续站稳脚跟,这是创作者需要面对的无法回避的拷问。可以说,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用一次精彩的创作实践回答了上述问题:坚守人民立场,拥抱时代精神,让传统的京剧舞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让新京剧的殷殷风雷再次崛起于艺术的旷野,才是广大京剧爱好者和观众的众望所归。
(文中图片来源于“北京京剧院”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林蔚然,《新剧本》杂志主编、一级编剧、剧评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