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当代戏剧”线上学术研讨会举行——
呼唤有深度、有前瞻性的戏剧评论
6月28日,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批评与当代戏剧”线上研讨会。会议由上戏戏文系主任陈军主持,国内20多位戏剧评论专家,围绕“剧目评论”“现象批评”“名家谈戏”“外国戏剧批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会上,与会专家还就上海戏剧学院筹备出版的《戏剧评论》集刊,从办刊定位、内容设置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建议。该刊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主编,特邀丁罗男教授担任顾问。刊物旨在刊发高水平的戏剧评论,重视戏剧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探讨,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加强海内外剧评人的联系与交流,为致力于戏剧评论的专家学者与中青年批评家提供交流平台。
与会专家认为,创作离不开批评,前瞻性、针对性、学院派的批评尤其需要,由此才能保证戏剧创作的健康发展。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谈到,专业的学院派戏剧批评应该在思想的宽度和深度上有进一步的推进。目前一些戏剧评论借助外来的理论颇多,绕来绕去,最后不知所云。不要用学术掩盖思想的贫乏,用新名词代替价值判断。评论一出戏,不仅要从技术、技艺等艺术层面来谈,更要有观点。现在没有总体的观点和观察,没有深入的分析,单谈技术的文章太多。对于刊物未来的栏目设计,他的看法是,要有批评的批评,一方面是评论者应该展开对话,多一点商榷与反批评,另一方面,对整个批评状态的研究同样值得注意;演出者与评论者之间也需要一个桥梁,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开展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戏剧批评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理论观念和审美经验,对剧作家、剧作、演出、戏剧思潮、演出总貌、艺术特点与规律等所进行的探讨、分析和评价。它随着戏剧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深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戏剧创作、生产与营销。戏剧批评应当是社会与艺术良知的聚合,是批评者的人性光芒与戏剧内蕴的美学精神的契合。戏剧是人类灵魂的实验室,它关乎人的处境、人的存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的困惑等等,以一己之心之力纵览古今中外之人之事,这是一种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术的精神历程。在宋宝珍看来,批评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对于艺术总体深具掌控力、解析力和判断力,对于艺术内隐的、意象的表达具有精准的洞察力。好的艺术存在着完整、统一、和谐、一致的内在机理,所以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戏剧批评不仅要从戏剧作品中发现其思想价值,而且要从表现形式中发现其美学意味。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汤逸佩提出,戏剧评论是架设在戏剧史论和戏剧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它不是创作,但应该始终对当下戏剧实践保持高度敏感,善于发现和评价具有戏剧史意义的现象,敢于解释和评价任何戏剧创新。它不是理论,但应该始终对当今戏剧理论的前沿发展保持高度敏感,具有丰富的当今世界戏剧创新剧目积累和阐释实践。只有这样,戏剧评论才能发挥桥梁作用,不断提出精彩的阐释和有远见的观点,推动戏剧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提高观众的戏剧鉴赏能力。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志毅认为,国内近些年不乏戏剧理论与批评刊物,但往往侧重于理论。理论与批评二者密不可分,引领性的、深度的评论文章,尤其需要。优秀的戏剧批评者必须要有进入剧场的现场感和在场性,应该懂表导演、舞美等,还要与戏剧理论进行深度结合,达到批评、现场、理论“三合一”的效果。
批评与创作本身的质量、兴衰密切相关,终究要有值得言说的作品和现象,才能出现相应量级的评论文章。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杂志副主编夏波认为,目前优秀的戏剧评论仍然欠缺。评论重要指向应是面向现实创作,其核心作用是评判、反馈并引导演出和剧本的创作,同时还要积极引导观众。自媒体出现后,观众更易于直观地发表意见。所以,这时候更需要专业的、优秀的和高质量的评论来引导观众,引导他们如何评判什么是好戏、什么是坏戏,又应该怎么去看好戏,以及告诉观众通过什么方式来评判。这样,戏剧评论也就起到了培养提高观众艺术素养的作用。夏波认为,创办评论刊物同样有其任务和作用,应具有引导性,引导创作者和观众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完善。另外,就目前批评现状来说,戏剧批评需要加强历史意识,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古今对照,方能判断优劣,不能止于就戏论戏,或者只凭个人好恶感觉来评判。好的批评要有学术性、鉴赏性和引导性。再者,对于评论本身的观察,同样值得关注。了解批评者的状态,以及批评的立场、方式、角度也很重要。
(文中图片来源于上海戏剧学院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