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做有深度有温度有未来的城市戏剧节

2020-01-21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路斐斐 收藏

为老舍戏剧节办节方向出谋划策——

做有深度有温度有未来的城市戏剧节

  历时近3个月,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支持、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的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日前在京闭幕。主办方以“北京呼唤什么样的戏剧节”为主题,首次就戏剧节的剧目选择、当下戏剧创作问题以及城市戏剧节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举行了专家研讨会。与会者认为,老舍戏剧节自2017年创办起即立意以老舍文学的内在精神为追求,做有深度、有温度、有特色的城市艺术节,几年来,在如何充分发挥北京特色、反映当代中国戏剧发展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未来的老舍戏剧节应该如何为戏剧艺术开拓更广泛的城市传播空间和生存土壤,如何更有效构建起城市、艺术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结等成为此次研讨会热议的焦点。

  作为北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宝藏,老舍文学及其精神应以何种方式成为老舍戏剧节的内在支撑并以此确立戏剧节自身的清晰定位?戏剧评论家林克欢认为,老舍文学不只是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老舍先生作为一个有着优秀人格、广阔视野的人民艺术家,更不断提示着我们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挖掘老舍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将其精神充分发扬,老舍戏剧节在中国就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戏剧节。在导演黄盈看来,老舍的剧本即使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也依然非常有力量。“作为创作者,我特别钟爱老舍先生的作品。”他认为,老舍文学带来的京味儿文化具有群体效应,可看作是北京文化的符号建构,老舍戏剧节的文化传播,实际上也意味着对北京文化的传播。“我们今天以老舍先生的名字命名戏剧节,从名字到外延,都应赋予其更深层的力量,使艺术节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发生实在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剧目选择还是剧目孵化,戏剧节都应有新发现、新思想的融入,从而使老舍文学的精神实现更好的代际传承。”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演出剧目《第十二夜》

  针对当下名目繁多、花样雷同的戏剧节、艺术节,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张鹏认为,戏剧节如果只沦为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展演季,那其路也将不会走得长远。“现在不少戏剧节以戏凑节,无特色、无亮点、无创新,对这样的项目,即使已获得了一定财政支持,未来也必将难以长期坚持。”他谈到,要办好一个有特色的国际性艺术节,首先要力克浮躁之气。从国际、国内优秀艺术节的办节经验来看,艺术节需有实力相当的艺术总监或艺委会来负责对包括剧目择选在内的整体艺术节水准、质量的把关,同时要能持续推出代表艺术节精神和最高制作水准的原创大戏。有了剧作的支撑,戏剧节的品质才能得到更好提升。在剧目孵化、人才培养方面,戏剧节也应有长远眼光,要将时间线拉长,主动思考两三年后甚至更长远的未来要为戏剧节储备什么样的人才与作品,从而更好地为当下艺术创作的基础性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演出剧目《错误的喜剧》

  “今天的戏剧观众已变成了各种‘分众’,想做一个全覆盖的艺术节已不可能。所以戏剧节究竟要面向哪些观众、完成哪些任务,还需主办方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发掘。”谈及近几年整个演出市场出现的一些新事件、新现象,林克欢表示,只有对这些新动向保持足够敏锐与重视,我们才有办法知道未来应做些什么。他也赞同办节的目光要长远,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戏剧节常设机构和相对稳定的长效运作机制,以此来保障对剧目的引进、选择或开发等都可在整个艺术节大的文化发展方略、框架下进行,使戏剧节真正能历经沉淀,拿出经得起时间检验、能与时代对话的好戏,以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为中国戏剧的未来留下一些文化资产。

  “现在文学、音乐、美术,影视各艺术领域都在思考如何用艺术作品更好地去反映城市,如何对城市文化产生多维度的想象。”戏剧评论家张向阳表示,“今天我们办城市戏剧节应更好地去挖掘一些深刻体现人与城市关系,从心灵视野上透视人与城市生命联接的作品,让戏剧成为城市观众反观自我的一面镜子。比如帕慕克写伊斯坦布尔,王安忆写上海,新的北京也需要新的书写、新的叙事模式和新的话语方式的探索。”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演出剧目《新原野》

  此外,与会专家还从戏剧节单元设置的多样与多元、学术论坛的长效支持、策展营销的角度与形式创新、文旅融合的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共同表达了对青年戏剧人及作品,对新机构、新力量加入的期待,以及对戏剧节真正“出圈”走向大众的期望。

 

  延伸阅读:

  老舍戏剧节:用戏剧增添城市的文化气息

  第七届乌镇戏剧节:乌镇,不只有戏

  第四届小剧场戏曲节落幕,小剧场呈现大活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