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剧种认同与剧种传播(王评章)

2019-12-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评章 收藏

  笔者在“百戏盛典”观看到的130多个剧种,绝大多数都鲜明地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有原始古朴简单的、有成熟精致丰富的,还有宗教的庄重、乡村的野趣、市井的生动、都市的精彩……不同方言,有不同剧种,同一种方言,也会有多个剧种;跨不同省份,可共享相同剧种,仅隔村隔乡,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剧种……百戏盛典“无差别不分类”推出全部剧种展演,从数据汇总到舞台展示,全面、活态、真实、可信地检阅、验证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所得剧种的真实状况和生存状况。剧种普查严格厘清剧种与非遗项目的区别,对已消亡剧种、新增剧种和学术界争论分歧大的剧种逐层、逐一采取严格的专家论证审定,对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记载的存活至今的剧种,由各省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戏曲专家认真复查,对少数已经形成一致共识的剧种进行归并,但并不因一些学术观点的分歧与争议,在声腔上对大系统多分支的剧种匆促进行较大整合。通过展演证明以上做法是合适的、审慎的。展演中,我们也看到系统分支剧种个别有“同质化”“同类化”现象,但这些同化现象有的是后天趋同造成的,有的是属同系统剧种选取剧目过于共有化、外来化产生的。也有一些剧种采用现成的非遗仪式表演旅游节目,造成剧种特点的模糊和简化。比如江西的傩戏、陕西的跳戏,后者其实有100多个传统剧目。今后如做“同质化”剧种的认同、归并,要有类乎文化学意义上的对大同小异中“异”的重视和尊重,要有细中有粗的宽容,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剧种多样性意味着戏曲基因的丰富和内在系统的生命力,是剧种自身开掘深化和互相生发的源头,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据。毎个剧种的诞生必有其特有的原因,有独到的地方情感的集体表达习惯和能力,有地方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历史积淀,有地方审美心理的要求。有时仅仅是语音语调的声律区别产生的音乐性、歌唱性,就足以产生剧种声腔,有时仅仅是声腔上的细微差別就可以产生强大的地方情感依恋和心理共鸣。在保护剧种和珍惜剧种方面,这次四川藏戏的展演,给了我们很多感慨和认识,至少其庄严虔诚敬畏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剧种在其手上是不容易丢失和变样的。

藏戏演出

  当然,这或许只是专家的关注重点,观众并不一定很在意,他们的热情稳定乃至持续上涨。结合全国剧种普查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剧种衰亡的范围和速度,以前的估计过于悲观。戏曲还是有它独特的民间潜存力量,有文化的顽固和坚韧,悬于一线,却绵延不绝。比如河北的诗赋弦、贤寓调,福建的大腔戏和山西的锣鼓杂戏,即使失去了舞台活力,也仍然能因宗族、家族的情感呼唤、文化记忆而生存,今天它们也并不因为个别性、个体性而失去人们对它的兴趣和关注,仍然有情感形式、心理结构、古老戏曲形态的文化考古的吸引力,仍然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其次,关于戏曲观众的数量,以前的估计也过于悲观。通过点击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是观众数量是庞大的;二是展演时间长达38天,而观众点击量仍然稳中有升,可见戏曲观众群是相当稳定的;三是青年观众数量迅速增长,观众的年龄结构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数据表明了戏曲生存、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变化和改善,同时也显示百戏盛典不仅为剧种的生存注入了新的力量,而且也为戏曲观众的培养,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培养,起到超乎预想的作用。今年的百戏盛典网络直播数据较去年有数倍增长,明年肯定也会有较大规模的增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随着民族的强大,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产生前所未有的自觉自信、欣赏热爱。

江西的傩戏

 

  (作者:王评章,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抓住时机 强化剧种本体的建设(王评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