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八百里高寒》对时代精神和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有着清晰准确的挖掘、把握,对铁道兵的历史做了一次真情回顾。上世纪60年代,零下五十多度的高寒里,他们进驻大兴安岭“生命禁区”开发建设,爬冰卧雪、艰苦卓绝。作品表现了他们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铁道兵精神,让今天的人们对这支英雄的部队,对大兴安岭的历史文化充满敬意,进而对共和国的建设者、对中华英雄儿女艰苦创业建设国家的牺牲精神、奋斗激情充满敬意。
该剧的可贵之处是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强烈的生活质感,让大兴安岭和铁道兵精神变得立体。首先是对恶劣环境的渲染真实可信、有看点。零下几十度的生命禁区,只有冬天沼泽地上冻才能进去施工,要冒着被风雪活埋,被冰水冻僵的危险。其次是对铁道兵火热激情的再现富有张力,充满朝气,铺路修桥挖隧道,不怕苦不怕死,有血性有军人作风。创作者对这一题材、这段历史的梳理和表达有广度有深度,凸显了军队建设者乃至中华儿女建设国家的战斗奇迹,拓宽了舞台艺术创作题材范围。我们的文艺创作素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很多军队建设成就值得瞩目,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让历史资源成为令人景仰的回忆,激活红色历史与强化现实观照,让奋斗者的形象和精神在今天焕发光彩,该剧为戏剧的题材选择、艺术的培根铸魂、价值的引领担当,提供了镜鉴与思考。
董妮会写戏,有创意。结构层次、矛盾起伏、情节走向,有独特路径。善于将生活化、真实感、审美情趣有机融合。既有女性特点,灵动的想象、细腻的情感,又有豪放的气质、饱满的激情、深度的把握,乃至悲凉的诗意,这是作品能够吸引人的扎实基础,也是董妮作为编剧的长项。
全剧以回忆的方式打开,让历史与现实灵动切换,视角既是当事人的,又是旁观者的,既是过去的,又是现在的,两相参照,互相补充,具有真实感丰富性,也让观众有代入感。剧中事件的主要人物,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既是战友又是恋人,既有共同经历,又有不同背景,而且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生命遗憾。我们为铁道兵精神所感染的同时,也更加走近个体的奉献与牺牲、选择与命运,并向他们投去深切关注。个体和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为了国家、为了军队,个人情感、个人幸福、乃至更重要的东西都可以舍弃,而且甘愿舍弃。他们是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把钢轨铺进了沉寂的林海雪原,把幸福之路奉献给了大兴安岭的各族人民。透过鲜活人物、典型事件,铁道兵的精神从舞台上生动传递出来。同时,舞台呈现和设置有气势和地域特点,而且贴近剧情氛围。舞台置景与电子视频交叉运用,相互烘托,特定的地域、历史氛围渲染,也有视觉冲击力,提升了戏剧张力。
(作者:刘玉琴,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