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中国戏曲重新集结再出发(刘玉琴)

2019-09-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玉琴 收藏

  丝弦咿呀,鼓韵悠扬。2019年夏季的江苏昆山,戏曲百戏盛典如期举行。38天时间,112个剧种,118台剧目,天南地北,盛装而来。戏曲与观众的距离,似乎只隔了一方小小的舞台。在昆山的舞台上,中国戏曲真情绽放。百戏盛典,焕发出时代的夺目光彩。

 

  戏曲剧种的全面检阅和激活

  从2018年至2020年,348个剧种用3年时间在昆山一一展演。在昆山的现场观摩,我们直观感受到中国戏曲最真实的发展现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国戏曲始终保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品格;内在文化价值和形式之美令人惊叹,折射出戏曲文化传承的巨大意义。348个剧种的立地生根,各美其美,也彰显了中国极为丰厚的戏曲文化土壤,人们与戏曲,戏曲与生活,包括审美情趣、精神滋养,从来紧密关联,不可更改,世代绵延。

  我们到达昆山的第一天,观看的是安徽折子戏专场,整台演出令人惊艳。这种惊艳不是指向它的精致与精彩,而是它的清新质朴,甚至古朴高远,有浓厚的乡野之气,鲜活的泥土气息。坠子戏《雪之夜》、嗨子戏《考官》、淮北花鼓戏《王小赶脚》、庐剧《浪子回头》、池州傩戏《孟姜女·洗澡结配》,它们是剧种的代表性剧目,让我们穿过漫阔的时空,触摸到安徽最久远、最粗犷的戏曲模样。身为安徽人,第一次同时观摩这么多的家乡戏,嗨子戏更是首次听说,深感幸运和陶醉。这些剧目曲调传统,旋律丰富,格调正向,地域特色浓郁,此后观赏的来自内蒙古、江西、甘肃、福建等地的几十个折子戏,莫不如此,小戏,却有大气场。我相信参演剧团在当下“活”得不一定很舒畅,但喜悦写在脸上,精神展示于台上。参加这次全国戏曲盛会,对许多剧种而言,可能都是史无前例的,有的舞台经验、舞台呈现难免捉襟见肘,甚至简单粗糙。但它让我们不禁思考,戏从哪里来,会往哪里去,哪里是根,哪里是土,哪里需要激活再用力,怎样才能让它们开枝散叶。

  毋庸置疑,百戏盛典是站在新时代门槛上,对戏曲的家底现状、传承发展做出的全面、集中的检阅和考察,展示戏曲独特魅力,激发院团潜力活力,同时也呼唤更多人关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艺术整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中国戏曲体量巨大,各美其美,其生动鲜活、隐忍向上的风貌,令人怦然心动。

黄梅戏《玉天仙》

 

  展示中国艺术的精神气场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对戏曲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各级政府配套政策措施紧密跟随,戏曲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从2015年7月开始的中国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历时2年,调动全国各省市区文化力量,完成对10278个戏曲演出团体所承载的348个活态戏曲剧种的数据统计,第一次离摸清戏曲家底如此之近。

  348个剧种汇聚昆山,3年时间里先后登台,参演者、组织者、观赏者阵势壮观。截至目前,现场和网上观看量已突破3亿人次,吸引来自30个省市区的232个剧种、200多个院团、274出剧目,近万名演员参演,明年还将有116个剧种竞相前来。活动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时间之长,地域之广,院团、剧目之多,在中国戏曲史上均无先例。而昆山动用社会力量之众、组织保障工作之细、宣传推广手段之新、媒体展播平台与观众互动人数之多,同样创下戏曲展演传播史上之最。

  伴随舞台展演,中国戏曲百戏博物馆同时在昆山奠基。向每个参演剧团收集剧种的特色实物、资料、图片,铭记过往的辉煌,为新的勃发点亮火种。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而今是百戏盛典的创办地,数百年时光流转,古老与现代两个充满文化意蕴的优势相互叠加之时,百戏博物馆将更加映衬出时代的风尚、人心的向往、国家的托举之志,这是戏曲获得精神力量与未来希望之根本所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轨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气象。激活中国戏曲的内在活力,展示中国艺术的精神气场,为中国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当量。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重视扶持,将推动中国戏曲在新的征程上放飞理想,山高水长,为中华民族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滋养。

广东汉剧《花灯案》

 

  为中国戏曲再出发吹响号角

  昆山百戏盛典以其壮阔的声势,整齐的阵容,成为中国戏曲集结再出发的高调宣示。之所以高调,是因为民族艺术的精神价值得到高度认同,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显著增长。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求得印证,一是民族意志的强壮所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二是民族艺术能够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养分,因为在中华文化积淀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是认识当代中国、当代中国人精神立场的准确的文化思想路径。348个剧种的集结、检阅,是沿着这条路径召唤中国戏曲重新出发的决心意志的形象证明,它吹响了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崭新号角,掀开了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最美序章。

  百戏盛典,是以展示剧种为核心特色的盛大演出活动。我们看到中国戏曲剧种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总体改观的现实场景,感受到戏曲人传承发展、与时俱进、隐忍坚毅的执着精神,以及文化人的前瞻性设计和创造性思维。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剧种众多,生存态势不一。百戏盛典还是一次戏曲传承发展聚焦、调焦的过程,是决心和意志从理性审视转化为现实动力和激情的过程。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每一朵都有无可替代的品格,但有的剧种,甚至是许多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生存不易、举步维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思考。120个剧种天下仅有一团、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1/3剧种缺乏创演生产能力,戏曲生态不容乐观。2019年夏季的展演,既有少见的嗨子戏、罗卷戏、四股弦等,还有许多仅知其名未见其戏、或不知名剧种前来,不同剧种、不同剧团,如何解决难题,如何因地制宜,如何精准施策是个挑战。无论怎样,我们当竭力挽住一些剧种有可能转身退去的身影,真诚面对,有效保护,给予切实支持指导。

  许多剧团展演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剧种的较好水准,但还是可以看出由于地区、剧种、剧团之间存在不平衡态势,相形之下,一些剧种单薄、弱小、浅表化,缺少鲜明的程式和风格、缺乏现代意识,暴露出影响力有限、人才不济、创作力薄弱、表现力不足的真实境遇。有的剧种虽然人才、剧目有一定实力和水准,但题材选择与表达方式与当代观众的审美对接、与当代观众的文化诉求尚有很大距离。有的剧团力图对剧种、剧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题材形式的拓展突破、胸怀与创意的有机对接,显然力不从心、探索乏力,尤需新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内涵的重点注入。尽管问题不少,难题很多,但百戏盛典提供了令人思考的广阔空间,戏曲剧种如何与非遗保护相结合,怎样争取社会更多关注支持,如何在剧目建设、人才培养、剧种影响上走出新路,这既需要自身发力,更需要外部加持。

江西傩戏《土地贺春》

 

  (作者:刘玉琴,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从上海昆剧团看改革开放40年昆曲的传承创新(刘玉琴)

  强健逐渐清醒的灵魂——评沪剧《挑山女人》(刘玉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