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聚焦现实题材,提升原创能力”暨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总结与收获研讨会。
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以下简称“邀请展”)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逐渐被打造成国家话剧院的品牌项目,为全国原创话剧提供了演出、交流的平台。5年来,邀请展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为中国话剧尤其是现实题材话剧的创作留下许多经验和思考。
132个团体演出165部671场
邀请展自2015年创办以来,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在业界专家的关注下,国家话剧院各部门通力协作,围绕“原创、艺术、人民、时代”,以人民的视角演绎话剧舞台上的中国故事,用生动的舞台形象抒发新时代的家国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话剧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邀请展调动全国各大院团积极参与,打造中国话剧的舞台盛宴。5年来,全国各地的国有院团、民营院团以及来自部队、社区、学校等的演出团体,共计132个参与邀请展,演出大剧场剧目95部、小剧场剧目70部,演出场次达到671场。在参加邀请展的165部剧目中,现实题材作品占八成以上。评论家钟艺兵认为,邀请展的举办体现了国家话剧院的担当精神和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借助邀请展平台,相继举办了“进校园”“进社区”“演后谈”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公益活动。据国家话剧院剧场部副主任刘伟介绍,从今年开始,在利用传统宣传方式的同时,邀请展通过自媒体、新媒体、合作公众号、站牌、路牌广告、道旗、地铁广告等宣传方式拓展路径,并与文艺书店等联合举办宣传推广活动,争取增强邀请展的艺术价值和品牌价值。
话剧《大宅门》
现实题材作品需要更加多元
邀请展的举办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引起业界对中国话剧创作尤其是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思考。专家普遍认为,现实题材话剧创作应该崇尚多元化。
知名编剧李宝群认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雷同化现象较为明显,李宝群将原因归纳为创作者的“四缺”:缺生活、缺思想、缺人物、缺创新。“国家话剧院要坚守好原创的阵地,继续重视品质、重视质量、重视导向、重视国家话剧院的艺术标准,带动全国创作者补足‘四缺’。”李宝群说。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看来,现实题材话剧应该有立得起来、有内涵、有魅力的艺术形象,还要有典型的环境和真实的细节,要在素材选取、内容表现、创作方法等方面提倡多样化。“主题鲜明不等于主题直白,创作者应该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生活、揭示主题。”宋宝珍说。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先认为,所谓多样化,应该来自对现实的关注、审视、比较,通过对人物深入开掘、深入解读,对社会深度观照,才能实现。“没有这种深入解读,没有对当下与历史的比较,没有对未来的期待,我们无法真正做到多样化。”张先说。
具体到操作层面,国家话剧院原剧场运营中心主任傅维伯认为,提倡现实题材话剧创作的多样化,导演、编剧等创作者需要真正深入生活,在作品中充分体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新剧本》杂志主编、编剧林蔚然说:“模式化的创作毫无价值,创作者应当有勇气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出来。”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话剧《繁花》制作人马晨骋以创作实践探索现实题材话剧多样化,《繁花》从结构方式到上海方言表演,都颇具个性。
《繁花》海报
加强交流、注重评论
邀请展除了为观众提供精美的文化大餐,为专家提供理论思考与研究的样本,也为戏剧同行搭建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邀请展把来自不同表演团体的、各式各样的戏剧作品齐聚一堂,通过演出、交流、对话、研讨等形式,从对方的角度来反观、反思,这体现的是一种‘大戏剧’的观念。”三拓旗剧团导演赵淼说,“从教育到表演、从创作到批评,民营院团需要剖析各个环节,正视问题,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和交流学习,戏剧才会有质的变化。”国家话剧院导演、演员林熙越认为,观摩、学习、探讨、对话,在打开眼界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原创作品的品质。
在钟艺兵看来,邀请展提供了一个时期内中国话剧创作发展的信息,也为此后的话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建议,要加强敢于‘说真话’的评论,真正帮助剧院和创作者梳理问题、提出建议,为中国话剧的繁荣和发展尽力。”钟艺兵说。
对于邀请展以及中国话剧的未来发展,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表示,国家话剧院成立“创演教基地”的目的,就是营造健康良性的戏剧生态环境,在抓创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加强国有院团与民营院团的合作,开展深入的、多层面的研讨活动,推动中国话剧繁荣发展。
话剧《四世同堂》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