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新市民戏曲”: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

2019-04-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方李珍 收藏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优秀保留剧目奖项等的设立,尤其是多项戏曲扶持与保护政策的出台,使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精湛的表演艺术的传统戏越来越得到关注,“敬畏传统”“畏传统而后超越”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大批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以古雅而清新的姿态绽放于舞台,京剧《香莲案》《飞虎将军》、昆曲《景阳钟》、新版汉剧《宇宙锋》、评剧《赵锦棠》等为人津津乐道。而这样的一种整理改编,重在尊崇舞台性、艺术性,其改旧如旧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京剧《香莲案》

  这些剧目重在为角儿(演员)、流派、行当服务、量身定制,如京剧《香莲案》为吕洋量身打造,旨在为“程派创一出新戏”,突出秦香莲的外柔内刚(而不再是传统戏中的柔弱无助),正好契合程派外柔内刚的唱腔气质;再如《飞虎将军》之于翁国生,《宇宙锋》之于王荔。怎么看待这种新的转向或者说深化?对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不少创作者与以往一样,试图擦拭其粗糙的部分,在适当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提升其品格的同时,更加重视保持民间性,凸显市民性,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焕发当代感、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2017年的京剧《徐母传》,根据传统京剧《徐母骂曹》等多个与徐母和徐庶人物相关的老戏提炼改编而成,是首次将过去仅作为折子戏或保留唱段、念白的徐母题材剧目改编扩充为剧情完整、人物生动的老旦行当唱功戏,注重呈现出传统戏质朴、本色、靠近民间的风貌。2018年,加强舞台性、娱乐性或者说市民性、市场化的导向更为明显,如上海京剧院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恢复京剧连台本戏传统的同时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进一步理顺人物行动线,重视武戏比重,机关布景适度,加快演出节奏,突出戏剧性、剧场性,彰显舞台整体性特质: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武兼具,其民间叙述在彰显传统文化的同时焕发民间活力,很受老百姓欢迎。很明显,它的传统底蕴、民间叙事及市场导向,较之21世纪初的新编连台本戏,如2000年的京剧《宰相刘罗锅》及稍后的越剧《甄嬛》有很大的不同;亦甄别于近年重在恢复传统原貌的连台本戏如莆仙戏《目连救母》、梨园戏《陈三五娘》等。在新编戏领域也是如此,民间趣味渐趋浓郁。如新编淮剧《武训先生》虽然仍追求“都市淮剧”风格,有着沪上特有的国际性审美,却亦向民间化、剧种化回归,寻求说唱艺术原有的质朴感。川剧首部谍战戏《天衣无缝》去年首演时剧场外即排起长龙,该剧在讲究娱乐性、市场化,时尚、亮丽、“烧脑”的同时牢牢把握住剧种特色。这些戏与之前注重描写家长里短因此民间气味、乡土气息浓厚的剧目不同的是,它们更当代化,更重视都市化及其与民间化的契合,尤其是由于注意了市场性,关注市民审美趣味,自然寻求相适应的包装,不是指舞美的大投入大制作,而是指讲究舞台感,舞台的品相、气质,使之既时尚又民间。

京剧《飞虎将军》

  戏曲源自民间,或者说民间性是戏曲的本源。当下戏曲界民间化的趋向是一股清流,给予许多戏曲剧种雅化、渐失民间性的趋向以启发。而注重市民性,必然对戏剧文化起到推动作用并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希望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

 

  (作者:方李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时代地方戏曲发展的叩问

  罗怀臻:长三角戏曲大传播大流动势在必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