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第四届小剧场戏曲节落幕,小剧场呈现大活力

2018-12-21 阅读: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潘妤 收藏

  “在现在主流剧场非常多模式化、大型化,非常多大咖主宰舞台的情况下,今年看到这几台小剧场戏曲感觉特别清新,特别可爱。因为它是年轻人的天地,它是我们艺术家在探讨戏曲可能性的天地,而不是为了很多功利的目的来做戏。”

  日前,第四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落下帷幕,戏剧评论家荣广润在内的众多专家都从今年的展演节目里看到了很多可喜的现象。在一周多时间里,来自全国京剧、昆剧、越剧、淮剧、瓯剧、黄梅戏、梨园戏等7个剧种的8部作品在新落成的长江剧场陆续上演。荣广润连续关注了四届小剧场戏曲节,在他看来,这一次小剧场戏曲节节目的整体质量,好像比前三届,特点更明显,质量也更高。

京淮合演《新乌盆记》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在看了小剧场戏曲节后说,“小剧场呈现大活力”,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可以代表中国小剧场戏曲发展的高度和面貌。从这一点上说,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的小剧场戏曲节。

  上海剧协秘书长沈伟民表示,小剧场戏曲节连续坚持了四届,依然坚守着当时的出发点,也就是在吸收传统养料的基础上,能融入新的创新、新的试验、新的形式和新的理念。对观众而言,则是新的体验,或者培养一批新的观众。

瓯剧《伤抉》

  连续四年的小剧场戏曲节究竟意义何在?在专家研讨会上,戏剧评论家马博敏说:“小剧场艺术在我心目当中,最重要是它的探索实践,它起着大剧场里不可替代的一种作用,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索。特别是对于我们传统艺术,更加需要撕开一个口子,大胆的走。另外一个,也是培养相对比较年轻的创作团队,给他们机会。”

  戏剧评论家赓续华则认为,小剧场戏曲是一个“双创”,“我们现在非常讲究创作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我觉得这个小剧场就应该是双创的一个实验基地,一个硕果展示的平台。”

  小剧场戏曲节也引发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中国艺术报》评论部主任郑荣健认为:目前小剧场戏曲很大程度是培养人才、孵化成品的孵化器,但同时也是探索戏曲的本体语汇、样式等的一个试验田。

黄梅戏《玉天仙》

  在本届小剧场戏曲节上,黄梅戏历史上第一部小剧场作品《玉天仙》和连续四年参加戏曲节的梨园戏剧团新作《陈仲子》都引发了热议。在这两部作品里,两位挑大梁的艺术家黄新德和曾静萍都是各自剧种的领军人物。戏剧评论家李守成对他们参与小剧场戏曲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今天我们都说小剧场给青年人提供了平台,其实并不。只要艺术青春还在,只要心理年龄年轻,照样是你施展的一个很好的天地。而且有那么丰厚积累的情况下再做小剧场,我觉得会有更加出彩的表现。”

梨园戏《陈仲子》

  小剧场戏曲节主办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表示,希望未来小剧场戏曲节成为全国有号召力、有影响力、探索前沿的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平台,“这个平台能构建起青年戏曲人和当代青年观众的沟通的桥梁,激发很多青年戏曲人创作的活力,在吸收传统精华养料的基础上,呼出一些新想法,新形式,新理念,借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与舞台的样式,探索不同的观演的关系。”

  谷好好同时坦言,小剧场戏曲节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清醒地看到,有些作品对故事的深度挖掘还不够,过分追求形式感,用现代理念创作独有个性、顺应时代的戏曲作品还不够多。”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青年人勇于尝试,勇于失败。

 

  延伸阅读:

  小剧场戏曲:“最先锋”与“最传统”的融合

  小剧场淮剧《画的画》:小舞台画出“大世相”(谭静波)

  小剧场豫剧《伤逝》对小说的转换(李红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