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 石小梅昆曲艺术研讨会现场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承办的“江苏省文艺名家晋京展演——石小梅”系列演出“春风上巳天”1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上演了《白罗衫》全本和包括经典折子戏《浣纱记·寄子》《长生殿·闻铃》《桃花扇·逢舟》《跃鲤记·芦林》《桃花扇·侦戏》《红楼梦·读曲》《红楼梦·设局》《二胥记·哭秦》等的两台折子戏专场。
“江苏省文艺名家晋京展演——石小梅”是江苏省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石小梅是昆曲表演艺术家,师从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是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首届江苏省政府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
11月12日,石小梅昆曲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石小梅的昆曲表演艺术,肯定了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及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在传承、发展、弘扬昆曲艺术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发言摘登
从文本到表演对戏曲美学价值的精准把握深深感染了观众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我们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发展昆曲艺术、建设昆曲团体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不仅昆曲,整个戏曲、乃至整个中国面对新时代的文艺,都应该从中获得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明确要求,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石小梅昆曲工作室的一系列作为与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对“四个讲清楚”的积极实践。省昆清晰认定了石小梅及其工作室昭示的道路,就是要传承省昆优秀历史传统、珍视省昆代代艺术家积淀的艺术财富,走一条具有鲜明、独特风格和艺术优势的发展道路。这是明智的,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这次演出,省昆的艺术家们以“戏比天大”的精神境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从文本到表演对戏曲美学价值的精准把握深深感染了我们。哲学家张世英说: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与造就一批懂得审美的人。其中就包括了懂得欣赏中华戏曲美学的人。戏曲是中华民族坚守其美学阵地的重镇,不爱中国戏曲、不懂中国戏曲的人,将是审美精神不健全的人。省昆、工作室坚持多年将昆曲带入北大并成功打造“春风上巳天”的文化品牌,其意义不言而喻。
《桃花扇·逢舟》
这样的作品值得代表中国戏曲走向国际舞台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江苏省文艺名家石小梅晋京展演在北京连续三天的精彩演出,使北京戏剧界、北大学子、昆曲界的戏迷朋友们大饱眼福。中国剧协一直在关注着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发展,省昆像石小梅这一辈的艺术家,可谓舞台上最成熟、最承上启下的一代。这次的演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舞台魅力及他们在昆曲传承上的卓越成绩,也令我们看到了编剧在舞台艺术中的重要性。石小梅先生有今天离不开编剧张弘先生,张弘的编剧想法能实现,也离不开石小梅,他们是最好的黄金搭档。这次省昆带来的《白罗衫》和《哭秦》等折子戏,都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具有典型性、典范性的作品,非常值得代表中国戏曲走向国际舞台。戏曲是积累传承的艺术。在精彩演出的背后,应看到师承的重要性、看到前辈起到的核心作用。每一辈演员在舞台上都有新创作,但每一辈演员的艺术都是踏踏实实从老师那里传下来的。从石小梅的先生到石小梅,再到钱振荣、施夏明、周鑫等石小梅的弟子,都在老师的基础上创造发展出了自己的精彩。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江苏省义不容辞,相信会将它进一步传承好。
通俗、自然是昆曲的本色
周育德(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江苏省艺术家们的到来,给11月的首都送来了暖暖的“春意”。看了这次演出,我再一次认识到什么叫经典、什么叫传承、什么叫艺术家,认识到昆曲的希望在哪儿。在昆曲汗牛充栋的剧本海洋里,《白罗衫》属于本色的那一种,很通俗,很自然。省昆张弘先生改编的《白罗衫》剧本仅仅四折戏,就将故事完完整整演了出来,那么生动、那么动人。另外两场折子戏,都是很有特色、不容易看到的昆曲折子。比如《侦戏》,极其有趣,将阮大铖从洋洋得意到彻底失望的心理表现得那么有层次;再如《设局》,这是《红楼梦》最俗的一段,通过昆曲丑行程式化的表演,使之妙趣横生;《哭秦》说仁说义说利,三个层次非常集中,很有深度,两个小太监的配戏也设计得相当精彩。我从这几场戏中不但看到了光彩照人的石小梅先生,也看到昆曲舞台上年轻演员不断涌现,他们不俗的表现,与石小梅先生等艺术家的竭力传承是分不开的。我相信,省昆还会不断地拿出好戏,昆曲的未来十分光明。
11月11日石小梅亲演的折子戏《二胥记·哭秦》是近两年的新作,由石小梅和青年编剧罗周等创作。石小梅以大官生的分量、小官生的力度、巾生的飘逸,刻画出申包胥至柔至刚、至弱至强的人物气质
精彩的作品源于对剧种本体的圆熟把握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我跟石小梅、张弘交往三四十年了。这次连看三场戏,归纳了四个“致敬”:第一,致敬江苏省昆剧院;第二,致敬从张继青到石小梅这一代一代的表演艺术家;第三,致敬省昆院长李鸿良先生;第四,致敬我们年轻的一代昆曲传承者。省昆在我心中就像话剧界的北京人艺。它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品位、自己的剧目、自己的传承、自己的表演艺术家。继张继青之后的这一批,包括石小梅的生,胡锦芳的旦,赵坚的净,黄小午的末,林继凡、张寄蝶的丑等,实力强劲。石小梅演戏,激情澎湃,除了唱念做表之外,我还要赞叹她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王季思、匡亚明、张庚、郭汉城……那么多前辈大家欣赏石小梅,既因为她台上之“艺”,也因为其修养足以与他们对话。我特别赞成省昆“说戏”“捏戏”的创作方法,有了昆曲艺术家们对剧种本体的圆熟把握,才有这么精彩的作品。我还要致敬一个幕后英雄:张弘。这次演出的《白罗衫》《侦戏》《逢舟》是他整理改编之作;《读曲》《设局》是他编剧之作。张弘的作品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昆曲,辞藻优美又通俗易懂,毫不矫揉雕琢。他与石小梅一样,艺术上、创作上都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桃花扇·侦戏》
台上最难是“得体”
石小梅(昆曲表演艺术家)
“春风上巳天”是石小梅昆曲工作室的演出品牌之一,我们已连续六年到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每次都很受欢迎。就我而言,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我的三位老师沈传芷、俞振飞、周传瑛的教诲。沈先生教我“唱曲要有心板”,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讲规范、有规矩。俞先生说台上最难的是“得体”二字。不张扬、不卖弄,真诚地面对观众、面对艺术。周先生说艺不压人,要一折一折多学折子戏。老师们教我的,如今样样都在我身上,都使我受益匪浅。这些话,我再原样告诉学生,哪怕他们现在还有些懵懂,但总有一天会像我一样,领悟到其中的重要性。
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是我退休之后,在一个小朋友李彬的建议、支持下成立的。相关经费:创作、演出、宣传推广、周边制作,包括CD专辑与剧目蓝光碟的制作出版,也多是她私人的投资。而这一次“江苏省文艺名家晋京展演”则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投入经费,这是对我们老艺术家的关怀与鼓励,也是对省昆、对工作室多年来坚持昆曲创作、坚守艺术品质的支持和肯定。
坚持我们的艺术方向、艺术风格
李鸿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昆曲表演艺术家)
我首先要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前辈、师长,在我们发展艺术最需要支撑之时,是你们毫无保留地支持我们。其次,我要代表我个人感谢在我的成长之路上扶持我的老师们。我是省昆第三代丑行演员,周传沧、范继信、姚继荪、刘异龙、王世瑶、张寄蝶先生都是我的授业恩师,石小梅同样也是我的老师,我在与石小梅的合作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升,坚持了我的艺术方向、艺术风格。张弘也是我的老师,他的改编功力独一无二,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比如我们的《白罗衫》,演了三十年、积累了三十年,这种由内而外的精致、以唱念做表等技法来呈现南昆含蓄、规范、准确而有力度的表演风格,正是我们省昆今后发展的旗帜。尽管相比而言省昆并不具备经济上的资源优势,但我们一直在建设人才梯队、把握剧目质量上竭尽全力。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艺术规律,艺术家不能像机器那样无限制地运转,我们需要一定的时间休整、休养,因此,我也期待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能够给省昆更多关心支持、更稳定的财政保障。
《红楼梦·读曲》
古典艺术的美可以活在任何时代
刘玉琴(原《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这一次我的观剧体验很特别。乍看舞台简单得甚至有点“简陋”,出乎意料的是剧场效果却很好。观众们专注于演员的表演和剧中人物,从内心受到熏染,这正是简单和丰富之间有机的辩证统一。简单的舞台设计,恰恰充分释放了演员精湛的演技,体现了戏曲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特点。这是极具文化自信和真诚接受观众检阅的虔诚之心带来的结果。我们常说昆曲是古典艺术,古典艺术的美可以活在任何时代,而在任何时代都要有寂寞坚守的自觉。这种自觉来源于对昆曲剧种独特审美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在当下价值的清晰把握,不彷徨、不迷离。石小梅的昆曲艺术,她的传承、创造、积累和所取得的剧场效果,正是这种清晰认知的折射,是文化自信和艺术操守相得益彰的绝好案例。对剧种本体意识的凝聚、对昆曲执著如一的热爱和信念、为艺术不断精进的传承和创造,最终成就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正在进行时的一个亮点。我要向石小梅致敬、向经典致敬、向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和省昆的努力、认知与担当致敬!
架起从昆曲到日常生活美学的桥梁
武丹丹(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副主编)
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七年来我见证了其建立和建设、见证了他们种种艰难、更见证了他们的辉煌。石小梅老师是独特的、无可复制的,她的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珍贵。她以自己向上的生命状态——台上的冷峻潇洒、台下的可爱性情,实践着作为“非遗”的昆曲的活态传承,实践着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今年4月,在南京,石小梅先生率领她的学生钱振荣、施夏明、周鑫、唐晓成演出了一场传承版《白罗衫》 ,从石小梅的老师算起,这出戏里凝聚了四代人的心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从哪里来、将去哪里,精彩而宝贵。同样,张弘先生与他的学生罗周也在实践着昆曲文学上的传承。有了文学艺术和舞台艺术的交相辉映,才有每年北大学子翘首以待的“春风上巳天” 。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以“春风上巳天”这一文化品牌,以各种精美、贴合年轻人趣味的周边产品:贴纸、手账、帆布袋、手机壳、日历、微信表情包……以及产品背后的文化理念,架起了从昆曲到日常生活美学的桥梁。应该说,在文化品牌建设上,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也具有典范意义。此外,剧院的支持也必不可少,是李鸿良院长率领的省昆对石小梅、对工作室的全力支持使他们共同完成了对南昆风度美学价值的定位。
《白罗衫》是石小梅的代表作,由张弘编剧,自1988年创排至今已30年整,完成三代传承,11月9日当晚的演出由石小梅亲授弟子夏明担任主演
戏曲舞美应是对一桌二椅的良性发展
赵忱(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那天在后台看到石小梅女士,活脱脱像一个女孩子,而后看到台上的她,天哪!人近七十竟可以这样精神!这样的精气神才配叫“精神” !首场《白罗衫》已令我过目难忘,到第三场《哭秦》 ,又越过了《白罗衫》。太完美了!包括那简洁的舞美,我认为所有戏曲舞台的舞美,都必须是对一桌二椅的良性发展。在此我要向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向省昆、向江苏表示谢意。石小梅、张弘这对眷侣不光幸福了自己,更成全了昆曲。石小梅舞台上的淡定、节奏,太切合我内心对审美的需求和呼唤。她用作品、用探索与实践落实了她的三位老师的叮咛。工作室与省昆的合作,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与有效有力的作为,坚定的步伐与伟大的贡献、积极的健康的积累,实际上回答了中国戏曲在当下发展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极具示范意义。我建议省昆与工作室要适当加大宣传力度,使昆曲这一种美好气象被更多人发现和关注。
《红楼梦·设局》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