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评话剧《白鹭归来》:找到乡土 找到根

2018-09-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茜 收藏

  散文,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然而,现在有人将二者顺利嫁接,并且开了花,结了果。这就是由散文作家红孩任编剧的话剧《白鹭归来》!剧作由此冠以“首部散文话剧”之名,非是生拉硬扯,而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部话剧由北京市朝阳区文联出品,近日在京完成了首轮演出,赢得了良好的观众反响。

  戏剧作品一般以跌宕起伏的故事、不断铺垫的戏剧高潮、高度集中的时空来达到撼人心脾的艺术效果。结构戏剧作品总离不开矛盾冲突法,有一种通俗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倘若我们套用一般性的戏剧批评标准来度量《白鹭归来》,会觉得作品有点出格,甚至不合常规。但我们要是以一种更宽广的艺术心胸、更宽阔的艺术视野,乃至从更客观的观众审美接受的角度,而不简简单单依据既往的理论来看待这部创新性、实验性作品,也许就会转变看法——它提供了一条新的创作思路。笔者认为可以关注、研究的地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的情节设计、鲜活的人物塑造、多样的艺术元素、显著的诗性特征,这些方面组合到一起,带给了观众多重审美空间。

  先说其独特的情节设计。本剧是围绕北京“一城三带”大运河之萧太后河改造而写,展现了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跟踪反映首都发展。拆迁题材,对于剧作家来说,尺度的把握、主旋律的弘扬都有高要求,难度较大。比如很多作品都是从拆迁中困境与阻力开始写起,过程中有一度激化的干群关系,最终又克服困难而获得圆满的结局。这部作品也涉及拆迁,却有不同于一般拆迁题材的写作方式,着墨点落在拆迁改造的前前后后,比如人的爱情、乡情,文化遗产的保护,看似枝蔓太多,实际上这种“闲来之笔”带来了更多的意趣和情趣,在厚重中添加了几分潇洒,几分温情。

  再说剧中对平凡人物的成功塑造。该剧擅长的就是从平凡人物写出大情怀。剧中除了留学归国的人员白鹭以及其母亲,还有老支书柳春生、年轻支书柳树芽等基层干部,他们除了说河、论河、爱河、爱家乡,拆迁更多的是对知青林、金牛塑像等文化地标保护的忧虑,体现了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也有他们放不下、忘不了的“乡愁”。用剧作者本人的话说,“这是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呼唤,也昭示着社会主要矛盾由向物质生活而转向对精神生活的提升与渴望。”

  多样艺术元素的交融也令人瞩目。话剧当中融汇了船工号子、京剧、影像。开头、结尾两处的船工号子,令观众瞬间走入大运河历史,将大运河文化带到眼前;京剧《四郎探母》唱段和剧中主人公思乡、归来的主题相契合,多重意旨的叠加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还有,该剧合理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了万只白鹭齐飞、水天一色等壮丽景象,更好地营造了戏剧氛围。

  浓郁的诗性特征称得上是该剧的显著特色。剧作者为散文名家,在写作中也有意识运用散文或者散文诗的写法。整部话剧充满诗意,抒情与叙事兼备,写实写意相融合。这种诗意不仅体现在剧中展示出十几年的时间跨度,而不显跳跃、冗长,也得益于多样的文化、艺术元素在剧中的集中展现。例如萧太后河的历史故事讲述,还有上述提到的京剧、船工号子,以及河边的老槐树、知青林等等。这些多元文化符号展现在舞台上,没有拖沓、繁重之感,反而带来“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至于说《白鹭归来》的受众反响,可以用“接地气、有人气”来形容。观众有朝阳区很多乡镇的居民,也有来自医疗、教育、媒体界等方方面面群体。据有关报道,观众中有一位老人因感动而一度晕倒,她事后说:“想起了农村插队的情景,真是人生如戏!”这种观赏效果,仅靠创作方法难以实现,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创作者要有观照现实、贴近民众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有强大、久远的现实主义文艺传统,数不胜数的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灿若星辰的不朽作品。时至今日,“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是被提上新的历史高度。

  当前,在市场影响下,在复杂文艺思潮的交锋中,如何真正坚守现实主义?有识的作家艺术家纷纷做出努力,也有着各不相同的言志、传情的话说方式。

  作家红孩写作的“根魂”,就是写自己的家乡,即京郊地区——朝阳区、通州区之间的接合地。他的大量作品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和地域性特点,散文、时评作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绝不空洞。具体到《白鹭归来》,这种乡土性在于城市化进程当中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思考,不仅重视保护物质遗产,更有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的传承弘扬。作家在他熟稔的生活中善于捕捞并展现细节,故事的发生地就是以朝阳区豆各庄乡某村为原型,剧中的老槐树、金牛塑像均是真实存在的,通过一个个细节,表达了当代人物的生活质感、情感诉求。作家的创作之根,一头扎进了现实的土壤,另一头又是从历史中走来,剧作切入文脉继承发展的时代命题,往深层里说,不正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作为一部初登舞台的新作品,尚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在细节上尤需再雕琢、打磨。好在,此剧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编、导在大的审美原则与态度上保持了高度契合,全体演员共同努力、认真地去塑造角色,呈现出了一台有人文情怀、真挚感人的艺术作品。剧名“白鹭归来”的象征意义是深邃的,歌咏的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也饱含对家国的深情与热爱。这是人心所向,也是时代所趋。我们希望看到这部剧作获得更强大、更持久的生命力。

 

  延伸阅读:

  话剧《开炉》:开中华民族精神之炉

  话剧《红岩魂》重庆首演 艺术展现“狱中八条”

  内蒙古上演话剧《信仰的力量》 穿越200年展现马克思一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