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新西南剧展”落幕:用青春激活历史

2018-07-27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仕兴 收藏

经典剧目《桃花扇》在广西师范大学校内演出。

  1944年5月,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李文钊等戏剧工作者发起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广西桂林落幕。30多个剧团、上千名戏剧工作者展演了170多个剧目,鼓舞抗日军民士气、讨伐侵略者,展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

  “在历史闭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近日,在广西师范大学的舞台上,学生演员们正用越发精湛的表演为历史增添注脚,为时代放歌。2014年起,广西师范大学组织策划重排经典剧目《秋声赋》《旧家》《桃花扇》、原创优秀作品《花桥荣记》,形成文化品牌。“青春激活历史,学术引领时尚,信仰照亮人生。”4年来,“新西南剧展”以剧场为课堂,在激活历史、重现经典的同时,用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育人思路。

经典剧目《秋声赋》 广西师范大学

剧场里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的吼声,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炽热的舞台灯光打在学生演员脸上,铿锵的台词掷地有声。在排演《秋声赋》等话剧时,“新西南剧展”核心指导团队的老师们全程守在排练场,和学生演员一起打磨每一个细节。

  “老师不仅是从台词、表演等具体细节上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沉浸和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有感知、有触动、有成长,理解‘西南剧展’留存给后人的家国情怀。”项目总策划、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如是说。

  家国情怀是“新西南剧展”的精神内核。参加项目的师生,均不是戏剧专业科班出身,涵盖各二级学院多个专业。“如何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是一个比获得精彩演出效果更重要的目标。”项目团队核心成员、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刘铁群认为,要体现新时期文化人的文化担当,传承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爱国精神,培育大学生坚定的信仰、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这是支撑“新西南剧展”项目团队的重要精神动力。

为学生多开几扇“门窗”

  在校内演出屡获成功后,2014年5月,“新西南剧展”迈出了关键一步,进行社会公演。事实上,从最初的构想开始,“新西南剧展”的定位就不仅是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活动,更侧重于探索高校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改革和创新。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和边疆民族地区,有诸多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军说,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基于“差异化教学理念”,采取“融渗式教学方法”,实行“教研服三位一体”,由专业教师主动策划,思政教师密切配合,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为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参与模式,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作为学科带头人,黄伟林团队着力探索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现代文学教学的特色内容,力求改变现代文学教学内容雷同化的局面。“如果说一个学科是一座楼房,那么,这座楼房应该有许多门窗,不同的门窗适合不同的学生。”黄伟林认为,学生个体、群体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接触、学习学科内容时,有着天然的区别。多探索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多实践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就是为更多的学生打开通往学科殿堂的门窗,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路径。

  “新西南剧展”从剧本到演出,均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和沉浸体验,将书面作品转化为舞台作品,实现了以智慧、情感和行为唤醒书面文字的“活化文学经典”过程。

经典剧目《秋声赋》 广西师范大学

搭建多元成长平台

  从重排经典话剧《秋声赋》《旧家》《桃花扇》,到改编排演白先勇经典短篇小说《花桥荣记》,“新西南剧展”已走过4年时间,由“经典重排”发展为“佳作原创”,进入全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参与项目的大学生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朱玢倩是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大一时加入学校望道剧社——这正是“新西南剧展”的主要班底。朱玢倩从零开始学习历练,于2016年底请缨担任《花桥荣记》的学生导演,从选角策划到排演计划,她和同学们里里外外全部承担下来。2017年5月,《花桥荣记》在校内首演,盛况超乎朱玢倩的想象。“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都挤满了人。”演出落幕后,同学们在后台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学生们在演出中最宝贵的收获是自己的成长。”项目团队成员、广西师范大学教师向丹说,在“新西南剧展”第一阶段,面对话剧基础几乎为零的学生,老师们更像是剧社的“保姆”;而到排演《花桥荣记》时,教师团队更多的是承担“顾问”角色,学生导演、演员、工作人员挑起了大梁,甚至还可以把他们的经验感受总结出来,给老师们“上课”。

  有了学生社团的支撑,“新西南剧展”成了一个更加适合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实训的平台。除了导演、表演、音乐、舞美、道具、服装等话剧本身的实践之外,大学生们还要负责文献研究、剧本编写、新闻采写、戏剧评论、影像拍摄等多样化的工作,各自的“拿手活”都有了用武之地。

  至今,“新西南剧展”已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成果14项,自治区级奖励成果25项,涵盖科研、教学、服务社会等领域。国务院参事、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会长蔺永钧教授观看展演后,不禁感慨:“你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出了‘新西南剧展’,将会载入中国话剧史。”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剑钧认为,在戏剧美被严重忽略的今天,广西师范大学师生们的努力尤其可贵,将为新时期的广西戏剧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西南剧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再次证明了文化的无穷力量。”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表示,“新西南剧展”不仅传承了学校独特的精神品格和历史传统,也为推动大学文化走出校园、促进校地文化融合发展,讲好大学故事,提高大学文化引领力作出了贡献。

 

  延伸阅读:

  谈当前戏曲电影的创作:冲破思维定势,勇于尝试创新

  “中国豫剧”:艺术家的情怀和责任心

  实现戏曲评论的理论建构 推动戏曲艺术的良性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