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衣着时尚的青年,从专家学者到普通观众,无不对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带来的《朝阳沟》报以热烈的掌声。豫剧《朝阳沟》自1958年上演至今已近60年。时过境迁,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部戏曲作品如何跨越历史时空,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为什么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它感动?
写出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
《朝阳沟》是一部真正“接地气”的作品,它将普通人的命运与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结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农民、知识青年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不仅引发我们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深深思考,对当代农村现状、城乡差别的关注,同时也唤起了当代观众心底的农村记忆与文化乡愁。一个人的命运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当千千万万中国城市青年的命运伴随国家变革发生改变,他们从城市来到农村,打开了个人命运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打开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窗口。我们无意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但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知识文化确实给当时的中国农村带来了新风,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朝阳沟》对于当时中国的城乡经济、社会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客观展示,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国农民、知识青年为改变农村面貌进行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在中国,农村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关注农村体现了戏曲作家的艺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农业对于国计民生影响之大,在剧作中有充分展现。栓保娘在银环离开朝阳沟时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固然不乏心酸、隐忍,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朴实而自信的告白。穷则思变,在《朝阳沟》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改变穷山沟的昂扬斗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看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运用与向往,如李支书对农药、化肥的介绍,还可以看到新的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对中国农民的深刻影响,如栓保娘、银环对婆媳关系、婚姻关系的看法。
表现人生的普遍命题
《朝阳沟》不仅仅是特殊国家政策、特殊时代背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它的创作涉及了人生的许多普遍命题(如青春、理想、爱情、婚姻等) ,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普通人的抉择与命运,可以引起不同观众群体的关注与共鸣。
青春常常与理想结合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当青春的新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之时,千千万万的青年也满怀理想与抱负,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奉献青春。 《朝阳沟》写出了农村青年、城市青年的理想与追求,写出了他们追求理想的勇气、锐气,也写出了他们追求理想路上的挫折与犹豫。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没有一味地渲染理想主义色彩,而是立足现实讨论理想。栓保、银环这两位主角围绕理想展开了多次讨论和戏剧冲突。栓保出身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感,因此高中毕业就下决心响应号召,投身农村建设,在银环的信念发生动摇时,他苦口婆心加以劝说,鼓励银环坚守理想。但出身城市的银环面临许多现实矛盾:扎根农村意味着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放弃考剧团、上大学的其他人生选择,还意味着要面对“从初中到高中,升来升去升到农村”冷言冷语的压力,以及对母亲的依恋和担忧。但另一方面,银环有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意愿和奉献精神,有同学的鼓励、支持乃至鞭策,朝阳沟还有自己的恋人……这些矛盾是当时每个知识青年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符合人情物理,易于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朝阳沟》对栓保、银环关于理想的争论、矛盾、冲突乃至最终解决的过程加以全面表现,完整细腻,真实感人。
青春、理想也经常与爱情密切相关。 《朝阳沟》对于爱情的处理并未用花前月下的情感倾诉加以展示,而更多地通过对理想、婚姻等相关因素的描写加以呈现,对爱情的表现方式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体现出一种带有时代烙印的婚姻爱情观念。
在《朝阳沟》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更可以看到以栓保娘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婚姻观念的改变与进步。婆媳关系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婚姻观念的变化,在封建时代,家长制独断专行的作风酿成了众多婚姻爱情悲剧,而《朝阳沟》中的栓保娘则主动追求平等、和谐的婆媳关系。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婚姻形态、家庭关系变化,在《朝阳沟》中都有所反映。
充满泥土芬芳的艺术特色
《朝阳沟》艺术创作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充分结合剧种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明快细腻、充满泥土芬芳的审美风格,是对“中国气派”的现代戏创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其一,该剧的音乐唱腔设计、唱词写作精益求精,多有可取之处。就唱词写作而言,将日常口语和现代生活中的名词、语言习惯与戏曲唱词的传统样式和风格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融合,撮盐入水,清新质朴,符合广大农民的欣赏口味,不仅易于被观众接受,而且容易打动观众。如写景的唱词就很好地将农业活动诗意化表现出来,做到了情景交融,银环、栓保初到朝阳沟的“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大段演唱就颇富感染力。一些对唱也极为精彩,或娓娓道来(如栓保“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 ) ,或针锋相对(如银环归家与母亲的争吵“全村人并没有错待你我” ) ,或相辅相成(如“亲家母,快坐下” ) ,节奏各异、风格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剧为几乎为所有主要人物都“量身定做”了唱腔唱段,除去主角栓保、银环之外,银环妈、栓保妈、李支书、二大娘等都有深受观众喜爱的精彩唱段。
其二,该剧注重情节设计和场景设计中的前后照应,对比反差,形成了精巧的叙事结构,推进故事发展。如银环初到朝阳沟时,满腔热情,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在她的眼中山欢水笑、生机勃勃,“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而当她遭遇挫折,离开朝阳沟时,早已物是人非,野花都“皱眉摇头”“千层山遮不住满面羞” ,可谓先喜后悲,对比鲜明,银环从决心扎根农村到离开农村犹豫彷徨的心境也得以展现。
其三,细节处理眼光独到,功力非凡。由于创作者熟悉农村、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生活,因此细节处理追求真实,使作品具有动人的力量。比如该剧特别设计了栓保娘为迎接银环积攒鸡蛋,却由于等待时间太久,将鸡蛋放坏的细节。这个细节的设计绝非闲笔,一方面表现了当时农村物质生活的匮乏,鸡蛋是招待贵客的食物,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栓保娘盼媳心切,以及对未来儿媳登门的重视,体现了农村妇女淳朴深厚的情感。再如银环帮二大娘写信场景的描写也极有趣味,二大娘用大段唱腔叙述书信内容,事无巨细,但银环却以寥寥数行应付。这一方面是遭遇挫折的银环情绪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知识青年与农民在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思维习惯方面的巨大差异,体现了知识青年融入农村过程的艰难。
其四, 《朝阳沟》的人物形象塑造尽量避免平面化,追求立体化和人物性格化,使一系列鲜活的戏剧人物站立于舞台之上。剧中有憨厚的栓保,也有活泼的银环,有泼辣的银环妈,也有朴实的栓保娘,有直爽的二大娘,也有沉稳的李支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突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而每个人物除去性格的主要方面,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如憨厚的栓保也会有青年的年轻气盛和冲动,直爽的二大娘道歉时也会有羞涩的时刻。
其五, 《朝阳沟》还有一个重要创作经验值得注意,就是现代戏作品如何避免生硬说教,通过真情实感打动观众。这部作品立场明确,批评、赞赏泾渭分明,但是并没有做简单化处理,而是将矛盾客观呈现出来。比如银环妈出于对女儿前途的关心,希望她考大学、考剧团,不想孩子在农村受苦,这都是一个母亲正常的想法。所以尽管她具有小市民的狭隘、精明、短视、自私,但这个人并不可厌,反而有可爱之处。她与银环的矛盾,是思想认识水平和人生理想、追求差异导致的。经历一番母女斗争后,当她看到女儿在农村的快乐、幸福,最终接受了事实。银环妈从坚决反对到妥协让步,体现了一个人物思想的转化过程,客观存在的亲情最终成为化解矛盾的重要因素,是真实可信的。这不是通过僵化说教或者强制改造才得以实现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主动选择,自然流畅,合情合理。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