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战国晚期《人物龙凤帛画》
时下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正在热映,故事讲的是一个墨西哥的小男孩,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家人的阻挠而不能学习音乐,他在独自追寻梦想的路上,不小心进入了亡灵之地,遇见了去世的亲人们的灵魂,在他们帮助下,小男孩终于实现了音乐梦想。据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影片对亡灵世界的描绘可谓精彩纷呈,墨西哥传说居功至伟,那么如果拍中国版的《寻梦环游记》,我们的素材够不够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丰富。我们常以为“亡灵”的归处应该是“地府” ,其实地府概念的出现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并发展壮大之后。在唐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灵魂的归处是泰山。范晔《后汉书·乌桓传》说:“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岱山就是泰山。《博物志》记载说,泰山之神又被叫作“天孙”,是天帝的孙子,他负责召人魂魄,能够知道人生命的长短。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典籍《五岳真形图》说掌管泰山的最高首领是东岳大帝,“东岳太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这个东岳大帝究竟什么来历呢,民间又有许多说法,如金虹氏说、太昊说,到了明代,受《封神演义》的影响,民间往往认为黄飞虎就是东岳大帝。
成书于北宋的《太平广记》,记载了自汉代到北宋前期的杂记小说四百多种,从其中记载的鬼神故事可以看出,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死后一般都是归于泰山,泰山既是登山成仙之处,其所在地郡又是“鬼府”之所在。而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的发展壮大,阎罗王信仰开始占据上风,阎罗王逐渐代替泰山府君负责掌管人的生死。对地狱地府的想象逐渐代替了泰山鬼府的故事。
晚唐敦煌手抄卷本中的奈河桥
在《寻梦环游记》中,通往亡灵世界有一座树叶铺成的桥。在中国的传说故事中,我们熟悉的是“三生石畔”的“奈河桥”。实际上在先秦时期,只有黄泉,而没有“桥”,《左传》记载郑庄公跟他母亲闹别扭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他后悔了,但话已经说出去了,无可奈何,这时候有个大臣给他出主意说“如果挖地,一直挖到有泉水之处,然后在隧道里面和母亲相见,那有谁敢说这不是在‘黄泉相见’呢? ”郑庄公依其计,最终母子得以相见而和好如初。随着地府的出现,民间融合了中国“黄泉”与佛教“地狱”世界,而且想象出在阴阳之间有那么一座“奈河桥” ,唐代张读的《宣室志》记载说:“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 。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这条奈河上的桥就是奈河桥。《西游记》《西洋记》《说岳全传》等古典小说中都有对此桥的描述。在一些文献中,也称呼此桥为“奈何桥”,如《斩鬼传》等。
《寻梦环游记》中那些亡灵向导的角色是憨态可掬又神气活现的动物,在中国也可见相似的习俗或故事。
有一幅出土于新莽时期(公元8年至公元25年)建造的墓中壁画,壁画呈梯形,画面中绘有西王母和凤凰,西王母位于中部,两侧的砖上各绘一只羽毛分五彩、口衔瑞珠的凤凰,这就是《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描述的为西王母取食的青鸟,它们都在向上流动的气中飞升。这幅壁画显示,取食的青鸟到了汉代已经演变成西王母派往人间引领逝者灵魂的使者了。此外,这一组壁画中的其他动物,如右侧正在捣药的玉兔,下部一只肥硕的蟾蜍和一只背生羽翼的九尾狐等,它们在墓里同样具有引导逝者灵魂的作用。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战国晚期《人物龙凤帛画》,画中的女子合掌作揖,祈祷亲人的灵魂早日升天,而图画中的凤,就是沟通人阴阳二界的使者。随着唐以后地狱观念的普及,民间又有了“牛头”“马面”的想象,虽然这些地府的官吏已经按照人间的官僚体系而被人格化,但引导亡灵的使者从形象上仍保留着部分动物特征。
晚唐敦煌手抄卷本中阎罗王由一个变成十个,在佛教地藏王菩萨之下
在《寻梦环游记》中,能让亡灵在亡灵节回来与家人团聚的凭借是后人供奉的照片。在古代没有照片,只有画像。中国古代祭祖习俗中比较特别的是,为先人立牌位,将名字刻在上面即可作为灵魂的依托之所。古人的思维中,名字与人的生命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国语·晋语九》记载,春秋时期已存在“策名委质”的习俗,当一个人想投靠一个君主的时候,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名片交上去,这样就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委质为臣,无有二心”,这种递交自己的名字给君主,就表示自己会誓死效忠,“书名手册,示必死也”,而君主掌握了这个名片,就相当于掌握了这个人的忠诚。名字和人的灵魂为一体,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人们认为即便人死后,只要在木板等处刻上这个人的名字,就能召回他的灵魂,而加以祭拜,冥冥之中祖先就能保佑子孙后代。关于名字与灵魂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如《搜神后记》中记载的山魈的故事、周子文的故事,《封神演义》中张桂芳会一种“呼名落马”的法术,《西游记》中的“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等等,实际上都是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总之,《寻梦环游记》里的很多元素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对异度空间的想象。除了上面提到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书,还有《山海经》《淮南子》《搜神记》《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等,都可以成为中国《寻梦环游记》的丰富来源。
(文/赵运涛)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