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网编者按·“文艺之旅”专栏约稿:
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评论”“艺评中国”“艺评头条”微信公众号(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一网三号)长期面向广大网友重金征稿,欢迎原创微影评、文艺之旅、剧评、影评、书评、乐评、书画评论、艺术理论、美学文章和创意设计等。图文不限。来稿及具体联系方式请发:wyplzg@126.com,或联系微信公众号“中国文艺评论”。
提起西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杭州,那婀娜多姿风光旖旎欲比西子的西湖;其次还有江苏的扬州,城西北处一水面为700亩的湖泊,因其小巧精致而美其名曰的瘦西湖。
可你知道有一个汴西湖吗?
汴西湖灯光秀
汴,汴梁,河南开封的古称。顾名思义,汴西湖,就是开封的西湖了。现在的开封,是只开不封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的一年一度的开封菊花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游人纷至沓来; 2010年才开工建设的汴西湖,其实是一座应运而生的年轻的湖。当黄河一路挟沙裹泥、呼啸向东,行经开封,必放慢脚步,似乎是对脚下曾经的皇城的礼敬;以至于在黄河两岸弄上几艘驳船相连就成了浮桥,载重的货车就日夜隆隆往返,跨河而过。在水势平缓处,开闸引水向南不几公里,泥沙俱下,一泓碧波荡漾,豁然六千亩的水面,望去竟也有些烟波浩渺的意思。
汴西湖处于郑汴新区开封新区的湖泊森林景观带,一年四季景色颇美。春天绿柳拂面、湖水温柔;夏天湖中游艇画舫往来穿梭,岸边浓荫匝地,湖西畔据说是专门从厦门鼓浪屿运回来的银沙铺就的沙滩则成了孩子们的天堂;秋则野花遍地,尤以菊花为甚,满坡遍地开得热闹,这些散养的野菊,大有与城里那些开满大街小巷的姹紫嫣红一决高下的意思,很有些开封人的清高与孤傲。
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汴西湖的冬天。
可能是喜欢它的那份安静与恬淡吧。在任一个冬日的下午,随便从任一个地方,去接近汴西湖,不要走那些宽广平坦的柏油马路,虽然它也是蜿蜒的;也不要直奔湖边,冬日的一切都是迟缓的;你可以顺着一条林间小道,缩成一团的树叶会在你脚下随风紧跑几步,然后停下来,它同你一样,有些漫无边际或许还有些不知所措。园区工人刻意种植的一些四季常青的草让这个季节显得不那么单调,局部没进土里的石阶若隐若现,指引你前行,及至走上一阵又突然没了,抬头一望,却见不远处又一条小路在向你招手;树是移民过来的,照例是不年轻的,不经意间的一瞥,你会发现,删繁就简的空树的枝丫上,竟挤满了一堆堆儿的麻雀,这些北方土著的精灵就像是树上重又结满了果实。轻轻地走过去,不叫,不飞,你和雀、雀和树,各自安好。
湖作为一个中心,每一条路都是通往湖边的。顺着石阶,踏上木桥,一根根粗大的缆绳穿过木桩形成一个巨大的锁链把汴西湖围了起来,湖水有节奏地涌来,轻轻拍打着,与岸边的石头细语,粗犷的黄河水,在这里居然有了女儿的婉约。湖水很清澈,偶有野鸭一家在远离岸边的水面上游弋,木桥的近处一般有冬眠的芦苇和红蓼,在风中打着盹儿。此时,你放眼望去,却又仿佛啥也没看,这么空阔的汴西湖,这么寂寥的冬天,正好适合放空心事。冬日的汴西湖,我喜欢,是上瘾的那种。
亭台水榭按例也是有的,见得多了,便有些让人不耐烦。但汴西湖边上的仿古建筑让人感到很舒心,暗红的柱子,高挑的飞檐,精雕细刻,料子是一水儿的原木,有庙堂的威严,也有隐隐的皇家气派,特别是晚上,湖区华灯初放,对岸住宅小区也有灯光投进湖中,水光瑟瑟,楼台倒影水中,此时沿湖漫步或在照水亭榭小憩,竟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恍惚感觉。白日经常会见到拍结婚照的小夫妻在这取景儿,但都是着古装大红喜服者居多,鲜有穿白婚纱来拍照的,想必不单单是找大宅门的感觉,更应该是追求人与景的和谐吧。
开封虽为北方小城,水却是不缺的,并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称之为湖的。譬如包公祠前的包府坑,几百亩的水面,和北京后海差不多大,可老几辈儿的就叫坑儿,包府坑儿,后来外地来旅游的人多了,再叫坑儿一是太土再就是太嘚瑟,也是为了礼敬包公,遂改称包公湖。南宋到北宋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开封,当年的北宋都城,有一个汴西湖,她和南宋的西湖一样美。
(文/张晓辉)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