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我国译制了第一部前苏联影片《一个普通的战士》至今,译制片幕后的工作者们已经默默耕耘了68年。可是近年来,译制片中文配音版越来越被冷落,而对电影的中文翻译等又频频吐槽,影视译制幕后流程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但却也因为了解不够,产生了很多误解。
近日,由甲骨易译制主办的“影视译制艺术沙龙”举行,八一电影制片厂翻译贾秀琰作为上半场主讲嘉宾及下半场主持人,与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中国公司)创作总监、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张云明,国际翻译研究专家、语言学博士伊夫·甘比尔,配音演员季冠霖等一起畅谈了关于译制片的那些事儿。张云明表示,译制片中文对白版不会消失,巧合的是,在之后举行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首映式上,为波洛配音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副厂长刘风也呼吁观众多多关注译制版,他认为《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样有味道的片子很适合欣赏译制版,“即使喜欢看英文原版的年轻人也能去发现译制片的美”。
《东方快车谋杀案》很适合欣赏译制版
俞飞鸿为《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哈伯德夫人配音
传统的翻译人员并不见得是好的字幕翻译
配音译制片曾经风靡一时,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等更是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名气丝毫不比那些在台前露脸的演员低。可是近年来,随着国内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译制片人员的质量下滑等等问题,似乎看原版配中文字幕的电影已成为趋势,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跟不上中文字幕速度的情况下,也愿意去看原版电影,使得影院里孩子不停问,家长不停讲,造成了观影的矛盾。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观众不习惯看字幕版,因为他们觉得会让人分神,也会让整个画面看起来不协调,影响观影感受。也因此,中国电影在美国上映后票房不佳,业内人士曾认为翻译得不好是一个原因。
同样,国际翻译研究学者、芬兰图尔库大学终身名誉教授伊夫·甘比尔也认为,对一部电影来说,翻译工作非常重要,“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他说各国的影视翻译者都面临着时间、内容、受众接受度的多重考验,这无疑是一种压力,除了对内容把握之外,还需要在压力下快速决策、分析、重组、压缩。同时,译者还要和译制导演、录音师、字幕员、配音演员及时沟通、合作、协调,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文字翻译。而传统的翻译人员也许并不见得是好的字幕翻译,这需要很多因素综合考量。
迪士尼曾夸《海底总动员》中文版比原版还生动
译制片导演张云明是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他塑造了很多经典配音角色,如《西游记》里的唐僧、《末代皇帝》“溥仪”、《乱世佳人》“白瑞德”,《佐罗的面具》“佐罗”等等,在担任华特·迪士尼创作总监后,他更侧重于译制导演工作。
张云明坦言,现在很多观众更加喜欢看原声字幕版,甚至有观众认为译制片中文对白版早晚要被淘汰。但是以他做译制片工作至今已近30年的经验而言,他认为,译制片不可能消失,这种再创作的艺术形式会被观众认可、得到发展的,只是需要些时间而已。
张云明介绍,迪士尼公司在向全球发行电影是非常重视配音的,有40多个国家的语言配音,为了达到高质量的统一,前期会有创作说明、试音,后期录音、混音的审查等一系列的流程,而这些恰恰是国内配音译制行业所欠缺的。他认为,只有以更加规范化和高要求的制作标准、以精雕细琢的艺术创作态度对待这项工作,才会创作出观众喜爱的译制片,译制片才会繁荣。
《疯狂动物城》中文版很成功
张云明还举例《疯狂动物城》等电影中文版的成功,甚至早些年他导演的《海底总动员》的配音,得到了迪士尼电影部门美方负责人的高度评价:“感觉中文版比英文原版配得还要生动、形象。”张云明坚信中国语言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译制片更是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在他看来,想让观众喜欢配音版译制片,自身一定要做好。
“译制腔”是时代产物
上海电影译制厂副厂长刘风曾为《哈利·波特》系列的斯内普教授、《功夫熊猫》阿宝等多部电影献声,此次为《东方快车谋杀案》大侦探波洛配音,他认为配音绝对是门艺术。好的配音相当经典,甚至可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达到原版声音无法达到的效果:“译制版也承担着弘扬我们中华语言发展等一系列的义务和使命,希望大家关注译制片。”
俞飞鸿为《东方快车谋杀案》米歇尔·菲佛饰演的哈伯德夫人配音,她也表示,配音并不容易,用声音表演是另外一种方式:“有演员表演在先,你还不能随意表演,需要贴切她的表演,然后用声音,用我们的语言帮助她完成塑造这个角色。我觉得真的需要很大的努力。”
季冠霖说,虽然自己为《甄嬛传》、《芈月传》、《神雕侠侣》等多部影视剧配过音,但她最喜欢的还是为译制片配音,这是一种情怀,而且译制片也会给配音演员署名,有时在电影一开场就能看到。《疯狂动物城》里的兔子朱迪,《阿凡达》的涅提妮,《饥饿游戏》的凯尼斯大表姐等等都是季冠霖最具特色的配音角色。
《海底总动员》被赞比原版还生动
而说起译制片,人们往往会想到以前字正腔圆稍显夸张的译制腔,这个“译制腔”也成为不少年轻人不喜欢看配音版的一个原因。对此,影评人周黎明表示,所谓“译制腔”是特定年代的特殊产物,也是由影片题材决定的,现在的配音风格早就有所不同,“‘译制腔’是那个年代处理台词的方式,放在那个年代其实是对的”。
张云明认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分寸,“如果太过了,人们会觉得怎么这么假啊,不像生活中说的话,如果一点儿都没有,也不行。我们强调要根据原文的方向去表演,腔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但要有艺术方面的加工。”
季冠霖认为,译制片中的人物也是生活中的人,所以一定要说人话,她特别喜欢接地气的、生动幽默的台词本。最怕的是台词拗口,“不像人说的话”,口型和剧本频率对不上,非常影响配音演员的情绪。一部好电影需要翻译、译制导演、配音演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翻译似临画
何为好的译制片?影视译制片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影视译制艺术沙龙”上半场主题即为“翻译似临画”,这句话来自于翻译家傅雷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即“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是神似”。
贾秀琰以其近两年翻译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敦刻尔克》为例,探讨了影视翻译在准确性基础上怎样做到“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把对白内涵及潜台词恰到好处地进行艺术转换,让目的语观众获得源语言观众同等的艺术享受。
贾秀琰认为,最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体会原著。创作者从酝酿、启笔到完成,人物、性格、情节、主题已浑然成形,而译者要通过对文字或台词的拿捏和控制,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气氛和情调传递给观众。电影翻译的独特之处在于要受到口型和语言长度的限制,即便是字幕版也绝对不可以超出原对白长度太多。并且随着观众英语水平的提高,若是为了中文对话方便而颠倒对白位置,造成英语台词和中文台词无法对位,会使得观众观影不适。同时,译制片具有瞬时性、无注性、聆听性的特点,翻译出的台词必须使观众能在影院的有限台词时间内听懂、看懂。因此,这就需要译者投入更多智慧,对台词字斟句酌。翻译电影原声字幕和对白台本是一项艰苦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犹如为影片点染上明亮有神的眼睛,影片的灵魂、气质、思想皆由此而生,译者的尊严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张云明则提出字幕版和配音版要区别对待,“字幕版本,除了精炼之外,要基本按照外语原意直译,尽量不要在文字上做文章。配音版则一定要打破这种东西,台词要写得有血有肉,不然演员自己配起来都会觉得没味道”。
(文/肖扬)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