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专业委员会>正文

通过文字的此岸抵达舞蹈彼岸

2021-12-0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宁亚群 收藏

通过文字的此岸抵达舞蹈彼岸

——记“2021舞蹈评论“长清论坛”暨青年舞评人才研习班”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日前,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山东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山东艺术学院承办的“2021舞蹈评论‘长清论坛’暨青年舞评人才研习班”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来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多位专家,以及遴选自全国各地的25名学员齐聚泉城。论坛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为契机,针对如何提升舞蹈评论展开研讨,助力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

  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的碰撞

  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互为依存、互为促进。舞蹈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老的艺术种类,向来擅长肢体语言的表达,这为舞蹈评论提供了丰富的鉴赏对象。而舞蹈评论作为伴随舞蹈创作产生的艺术实践行为,则拓展了舞蹈创作在感性层次之外的场域。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茅慧以“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为喻,进一步指出创作与评论两者彼此借力、相互砥砺的良性互动关系。无疑,在舞蹈评论过程中,评论者不仅需要对舞蹈作品产生丰沛的情感共鸣,同时需要在两者互为依存的长久关系中,对评论对象展开认识、赏析、解悟以及审评、论述、表达。

  对于舞蹈这一长于抒情的艺术种类,人们从不缺乏对舞蹈创作的感性体验,而理性思辨与之产生的碰撞则是舞蹈哲学得以出现、学科建设得以健全的前提。这既是“长清论坛”的主旨与目标,也是引导所有舞蹈从业者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双重能力的重要契机。借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从学科本位角度对舞蹈评论进行了理性层面的分析,对比了同样作为评价体系的“荷花奖”评奖与“舞蹈评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前者是就“感性的普遍性”作出的判断;后者则是批评家在审美意识理论化这一前提下,实现由“现象”到“本质”这一过程的转化。在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的碰撞中,舞蹈评论应该达到端正学科逻辑起点、设置“他者不能擅入的学科门槛”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真表示,舞蹈评论作为一种艺术实践,需要在加强文字文本与舞台文本的大量研读基础之上,形成评论主体在舞蹈评论方面的基本素养,进而达成“通过文字的此岸抵达舞蹈彼岸的批评理想”。

  融媒体时代舞蹈评论的“新解读”

  舞蹈评论与舞蹈创作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始终存在,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的碰撞,是包含舞蹈在内的所有艺术种类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传统形式的舞蹈艺术实践行为,创作与评论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这种关联伴随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具体形态上呈现出崭新的样貌。面对评论对象呈现样态及生存环境的无穷变化,舞蹈评论的“新解读”应运而生。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深刻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以人之身体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舞蹈艺术带来更为多元的承载、传播方式。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在谈到融媒体时代带给舞蹈发展的影响时,指出信息平台的变化引发人与人交流方式的变化,并对“舞蹈作品的运营前置”“运用媒体手段重新构建舞蹈历史”两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前者意味着舞蹈创作需要通过提前确立演出定位、观众群体,进行演出前的媒体宣传,并且完善自身的运营体系、巡演机制;后者则带给人们与文字、图像迥然不同的认识和记录舞蹈的角度。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解了创作与评论的界线。这是融媒体时代舞蹈评论发展环境之“新解读”。

  与此同时,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入题,在分析当前大型舞蹈剧目创作演出的全新模式的同时,指出“这一模式将深刻影响舞蹈批评的立场、态度、观念和出场方式”。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融媒体具有鲜明的代际区别,而融媒体社会语境则会加速舞蹈影像时代的到来,并深深影响舞蹈的创作思维。从传统的舞台舞蹈形象到崭新的融媒体中的舞蹈影像,这一转换意味着舞蹈艺术或许终将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因为舞蹈语言给出了它与现实之间深层关系的自我观照。这是融媒体时代舞蹈评论思维方式之“新解读”。

王洪禹书记向特聘专家颁发聘书

  使命感、前瞻性与界限意识

  无论是舞蹈创作与舞蹈评论所关涉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之碰撞,还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融媒体时代之影响,舞蹈评论与舞蹈创作,最终要回归到“人”这一艺术实践主体之上。舞蹈评论者应该在评论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使命感,逐步建立健全的评论体系,在具有前瞻性的基础上,兼具清晰的界限意识。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负责人卿青在此前提下指出,舞蹈评论工作应该对舞蹈创作起到“一面镜子”“一剂良药”的作用,并且勇于承担“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文化塑造的使命。

  舞蹈评论者在具有强烈家国使命感的同时,还应保有对舞蹈创作与发展倾向的敏锐度与前瞻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认为,评论者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见识,才能实现“评论成为探索人类交流和沟通的更好途径”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评论者还应时刻牢记“评论是一种分享”这一界定,在更为包容、持续进步、善于沟通的良好环境下,尊重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多样性。

  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指出的,打开舞蹈评论人才的学术视野、提升舞蹈评论人才的综合思辨能力,通过舞蹈理论和评论的加强,进一步引领舞蹈创作和发展方向,促进舞蹈精品佳作的产生,并通过创作与评论的双向互动助推舞蹈生态的健康发展,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是舞蹈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也是此次论坛和青年舞评人才研习班举办的主旨和初衷。

 

  延伸阅读:

  2021舞蹈评论“长清论坛”暨青年舞评人才研习班在山东“起舞”

  舞蹈如何破圈,唤醒新视觉时代审美共情(唐白晶)

  中国顶尖舞者世界首创全舞种学习考核 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个人数据图问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