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电影《1921》揭幕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2021-06-1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晓语 收藏

电影《1921》揭幕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回到党的诞生地,再现开天辟地重大时刻

  6月11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节点之际,电影《1921》作为开幕影片,以艺术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到党的诞生地上海,聚焦发生在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开天辟地的重大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国内不同势力的追踪和阻挠,克服重重困难,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电影《1921》由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黄建新监制并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伟大而关键的节点,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艺术创作,让观众跟着电影一起‘回望初心’。为什么革命先辈们创建的政党只用了28年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这就是我想拍这个戏的原因,我想去探寻这种超越生命的信仰力量。”黄建新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其实与当下有着紧密的连接,革命先辈的精神超越时代而存在,是可以和当下年轻人实现共振的。而革命先辈当初建党的宗旨、想实现的目标,也应该成为当代青年共同的奋斗目标,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影片主演之一黄轩在《1921》中饰演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与以往同题材影片不同的是,李达这一角色在《1921》中占有线索人物的重要性。黄轩说:“开拍前剧组给我寄了一个‘大礼包’,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李达的传记。对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后,我才认识到,当时李达翻译的书、办的学校对进步青年的影响都非常大。”谈及对李达这一人物的演绎时,黄轩表示:“更多的还是去体会李达当时的内心,尽可能地去感受他内心深处想改变国家命运的冲动和建立政党的迫切感。”、

  在电影《1921》中扮演青年毛泽东的是演员王仁君,他曾在电影《古田军号》中饰演过36岁的毛泽东。王仁君说:“导演希望我能够抛开演绎伟人的思想包袱,真正进入到充满理想、有着青春热血的二十七八岁时一个青年人的状态。导演一直跟我强调,塑造伟人不要程式化,不要贴标签,要伴着人物的思想成长和观念突破来感受他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变化,演绎出当时毛泽东的真实状态。”王仁君谈到,影片需要通过毛泽东在上海各种地段跑步的姿态来构建一组蒙太奇镜头,自己进组的第一个功课就是跑步,而且还不能穿好的运动鞋,必须穿圆口布鞋跑。“导演对跑步的姿态要求得非常严格,毛泽东不是专业运动员,不能跑出竞技的状态,但毛泽东年轻时的精气神以及身上的热情朝气,必须通过意气风发的跑步姿态展现出来。”这些细节的刻画,从侧面丰富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让遥不可及的伟人瞬时变得更加亲近、立体。

  不同于一些同题材的编年史结构影片,电影《1921》着力于全景式地讲述建党这一重大节点前后的立体故事,以动人心弦的方式,为观众讲好党史故事。制片人任宁表示,在监视器里,就能看到演员在镜头前呈现出的“心中有信仰、眼中有光芒”的少年感和青春感,“希望通过故事,通过叙事,通过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方式,用有寓意的设定让观众自己去感知、去体会象征以外的部分,我觉得这是我们尝试主旋律电影探索创新的一个方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性表达——电影《1921》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

  电影《1921》观摩研讨会召开│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如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