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电影《我的阿恰》:精准扶贫路上的一曲民族团结赞歌

2021-04-1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凡 张银蓉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412/index.htm?page=/page_6/202104/t20210412_541769.htm&pagenum=6

兵团首部精准扶贫电影《我的阿恰》公映(来源:兵团在线)

  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部精准扶贫题材电影《我的阿恰》,自2019年底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化馆大剧院首映以来,因其响应时代主题,集中呈现兵团扶贫帮困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身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兵团人,影片《我的阿恰》可以说是剧作家王安润近年来关注兵团社会发展、笔触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力作。该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秀儿女尤良英和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事迹为原型,将情牵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两端精准扶贫的动人故事搬上银幕,以艺术化的镜头语言再现了扶贫帮困中平凡而真实的兵团故事。一方面,影片在铺排主要人物的事迹及情节中,塑造了何英芝这样一位饱满而可感的人物形象,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真善美,既为新疆各族同胞在精准扶贫之路上攻坚克难、继续奋进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又对兵团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影片着眼兵团基层社会经济和扶贫帮困现况,以方言展开情节与叙事,让观众对电影情节及主要人物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更以“在场”的视角聚焦精准扶贫,探问并艺术再现了精准扶贫更多的可能或空间。

  从内容上看,电影《我的阿恰》讲述了一对情同手足的姐弟跨越千山万水、相互帮助的感人故事。影片一开场,观众便跟随电影镜头以俯瞰的视角领略到新疆的高山、大河、沙漠以及那浩瀚无垠的大地,紧接着视线由上及下,最终定格在一片正在成熟的棉田之上。从这里,何英芝和麦麦提的故事就此展开了。而这两位最初的相遇,缘于麦麦提将半块馕饼给了好几天没能吃过饱饭的河南姑娘——何英芝。自此以后,这位河南姑娘把滴水之恩铭记于心,在自家棉田的日常打理中常常雇以打工挣钱养家的麦麦提帮忙,对麦麦提也格外照顾。特别在麦麦提向何英芝借钱时,起初自己的丈夫不同意、夫妻间因此还发生了争执。然而在何英芝看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咱们自己”,于是她不仅说服了丈夫、夫妻俩还一同驱车前往麦麦提远在千里外的家。当他们亲眼目睹身处贫困当中的麦麦提一家人时,何英芝当即决定帮助和扶持这位善良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维吾尔族弟弟。

  伴随情节的步步深入,为了帮助麦麦提一家摆脱困境,何英芝和家人数次借钱给麦麦提,帮助他家种植棉花,还教会了他棉花种植技术,尤其在兵团农作物种植政策实施之初,何英芝就动员麦麦提种植红枣。可天有不测风云,当麦麦提种植农作物之时,却意外遭遇冰雹,致使经济受损,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的麦麦提由此变得灰心丧气。就在这个时刻,何英芝又着手帮助麦麦提弟弟重拾信心、扶持他的家庭渡过难关,从曾经的贫穷一步步走向如今的脱贫。正如电影开头的那段画外音——麦麦提言及自己和汉族姐姐何英芝之间的姐弟情深时所说的,“飞过昆仑山,飞过塔克拉玛干”,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就是在这场无比动容的相互帮助、真诚相待、扶贫帮困中逐渐升温,他们之间的姐弟深情可谓飞越万水千山,终将滴水之恩化为涌泉相报。不言而喻,影片中的何英芝和麦麦提虽不是一母所生的亲姐弟,却胜似姐弟。曾以半块馕饼铸就了帮扶一生的姐弟情深,终而以一盘被麦麦提命名的“感恩菜”把影片叙事推向高潮,那些身处欢声笑语中的人们最终将影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观众们呈现出一场扶贫帮困与感恩同行的动人情景。当然,银幕对何英芝与麦麦提之间的有情抒写,为当下人们对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情感认同上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大家都清楚,惟有扎根脚下生于斯、长于斯的火热大地,文艺作品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才能在当代文化激荡中生根发芽、积木成林。纵观整部影片,《我的阿恰》以当代精准扶贫为叙事背景,以种植棉花的何英芝帮扶维吾尔族弟弟麦麦提走出贫困为主要线索,叙写了新疆兵团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动人事迹,尤以何英芝和麦麦提之间相互帮扶、共克贫困而熠熠生辉。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何英芝和麦麦提两位人物形象的原型——尤良英和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于2015年9月30日参加国庆活动,并与其他多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共同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而这不仅是对精准扶贫过程中涌现出的无数“尤良英们”的点赞和激励,更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高度肯定。诚如编剧王安润所认为的,“兵团人的故事大家来讲,《我的阿恰》表达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在脱贫攻坚战中,没有旁观者,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就是说,电影《我的阿恰》虽有结尾,可是扶贫帮困却任重而道远。《我的阿恰》犹如长跑接力赛道上的一个接力棒,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准扶贫工作更好地开展打好了基础、注入了强心剂。更为关键的是,在扎根兵团大地、书写扶贫事迹这一层面上,电影《我的阿恰》不只是呈现出现时代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永续不断的家国情怀。

 

  (作者:张凡,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张银蓉,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中国减贫密码》:一部跨越山海的减贫史诗(张凡 张银蓉)

  以“文艺+新媒体”的方式助推文化润疆工程(张凡 张银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