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人民政协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c/con/202103/01/content_2221.html)
《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春节档爆发式的观影热潮之中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在这个相当多的人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只能原地过年的春节,这部电影把母女之间的无限深情用一种独特的故事结构做了倾诉,以其“感伤喜剧”的风格,打动了这个春节里经历了过往一年各种挑战的人们,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和情绪的升华。
《你好,李焕英》无疑深受1985年赞米基斯的电影《回到未来》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那部电影关于亲情的独特的穿越,给了《你好,李焕英》的结构基础,只是正好在反向上来发展。《回到未来》是儿子穿越到自己未出生前,来促成父母的爱情,最终创造了今天的现实,而《你好,李焕英》则是女儿回到自己未出生前,试图让自己的母亲重新选择,要拆散自己的家庭而未成。可以说,《回到未来》是儿子改变了现实,创造了自己,《你好,李焕英》则是女儿改变现实未成,最终创造了自己。前者促成了自己的诞生,最终获得成功,后者是要避免自己的出现,但没有成功。前者是流利的趣剧,后者是感伤的悲情。前者的穿越有巧思,后者则是感情的传达。前者灵动,后者重情。
故事的基础都是试图改变现实,《回到未来》的回到1955年和《你好,李焕英》的回到1981年,都是回到某个社会进程的原初之点。《回到未来》是奇幻的穿越,而《你好,李焕英》的母女情则有更多中国式的色彩。《你好,李焕英》有更多的感伤,这种感伤的情怀确实是中国式的,当然最后大段的奔跑中展现母女感情的段落,关于母亲的隐忍、奉献等描写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感伤,这种感伤的“情”的展开,是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电影史中最常见的表现方式。而这些正是和《回到未来》所不同的,是能够打动中国观众的所在。
这里的“回返”,也就是回到了改革开放之初,在这个起点上通过女儿的“穿越”来得以再现。那个国营的胜利化工厂的日常生活,改革开放初期那种萌动的物资需求和精神向往,那种来自于今天中国的“原初”的历史源头那段时刻的记忆,被这部电影释放了出来,女儿希望母亲获得更多的快乐,母亲的真诚付出,都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氛围中展开。电影刻意营造和渲染了那个时代的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正是今天的来处,我们通过“回返”到过去,通过母亲买电视机、参加排球比赛、女儿试图撮合母亲有更好的婚姻等故事,凸显了那个时代本身的“单纯”和“透明”。女儿最终没有改变母亲的命运,在过去的种种努力也和她的人生一样经历了诸多挫败。
但正是从那个时刻开始,我们具有了自己的身份,正是由于那个时刻的存在,李焕英的女儿贾晓玲才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她试图回返去改变未来,但却证实了未来的不可改变。父母的感情最终给予了这个家庭以意义,也引向了那个电影开始的时刻。因此,可以说这是关于挫折和挫败的电影。穿越过去的女儿所展现的,那是一切都还混沌初开,一切未来都存在可能性的时刻,李焕英的未来的不确定是电影没有悬念结局里的某种念想,某种同样单纯的期待。这种期待正是那时的生活赋予人们的想象。一个不同的未来,一种未来的可塑性的开启,似乎正是上世纪80年代的气质所在。因此这部电影也包含着对于过往的我们的来处的纪念,正是由于有了这个80年代,有了李焕英对于女儿“健康快乐”就够了的单纯期望,这个女儿不断挫折和失败但获得母亲包容的过程,正是这部电影的吸引人之处。母亲也有诸多的失败和挫折,女儿也有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但坦然地接受命运本身,通达地看待自己,这似乎是让很多观众感动的一种朴实的“单纯”。这其实在那个充满了机会和诱惑的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让人觉得难得的气质,也是一种与今天的我们的一些期望相衔接的意识。
女儿试图改变整个生活结局的努力和这个结局不可改变的现实,在电影一开始这一切已然清晰,在母亲的生命将要逝去的现实中,呈现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感伤情绪。母亲为女儿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女儿试图给予母亲更为美好的生活。这种来自今天对于更为丰裕和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通过一个幻想性的片断得以展开。作为女儿的贾晓玲开着一辆考究的敞篷轿车,和母亲一起在原野中漫游,母女在分享某种无言的快乐。这是突破了电影一开始预设的幻想性的场景,是对于电影中开始的那个考上大学庆祝“未来”的展现。这是在渲染了母亲的奉献之后,却没有机会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是真正的生活真正另外一面的开启。女儿并不仅仅是健康快乐的,她还拥有了“更多”,这个“更多”的东西似乎是贾玲这部电影仍然要给予我们的想象,一种乐观、一种好人得到好报、付出会得到报偿,母亲的生命可以在女儿身上得以延续和展开的承诺,在这部电影里最终出现了。我们获得了“更多”溢出电影原有主题的东西。贾玲所给予我们的是通过这部电影让母亲的生命获得了更多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回报。最终在一切挫折之中,电影获得了自己的成功。那个过往时代的付出和奉献,其实是有意义的,今天的某种美好正是由于有了女儿的生命和母亲的付出,最终也获得了生活的报偿。这部电影也就具有了向过往的时代和过往的人们致敬的涵义。而正是这种涵义让这部电影感动了今天这个春节档在电影院里观看的观众。
(作者:张颐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