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2/10/content58597.html)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诉求中,文艺评论的智囊作用日益显现,而电影批评是文艺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电影强国也具有较强的助推作用。作为电影批评的主体之一,专业性电影批评尤为重要,其不仅对电影创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更是建设中国电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方面。当下,推进专业性电影批评的有效表达和传播,是学界和业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实现有效表达,必须立足于专业性、理性与客观性。其中的专业性涵盖了多个层面,电影批评者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是根本层面,此外的另一重要层面,则是立足点和学风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专业性电影批评实现有效表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电影批评的专业性首先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创作实际。国外的专业性、前卫性的理论可以成为工具,但应当在中国特色的框架内进行运用。当下,许多专业性电影理论评论研究过分依赖海外资源,一切论证、评判和分析都以国外理论为依据和框架、以国外电影为标准,甚至建立所谓的“中国电影学派”都要用国外的理论框架。这种以海外标准来判定和分析中国电影的方法论,显然有悖于本国电影批评的专业性建设,也不能实现有效表达。其次,专业性电影批评应当具备务实、清新的学风,对创作要具有启示甚至指导意义。当下许多专业性电影批评文章,通篇都是深奥的理论描述,从理论到理论,对文本的分析、对创作实践的总结、对相关产业的研究等都淹没于理论描述之中,且文字晦涩拗口,看了之后不知其所言为何物。这样的专业性实际上是一种“伪专业性”,完全有悖于有效表达,对创作实践起不到任何作用,对学科建设也十分不利。此外,电影创作是一种视听艺术实践,同时又是一种产业运作,电影批评的专业性,也应当立足于这两个方面。撇开专业性的视听读解,只进行纯粹的文学分析显然不符合电影批评的专业性;仅仅只考虑艺术层面的批评而不顾其产业特性和工业美学,同样不能实现专业性电影批评的有效表达。
理性与客观性也是专业性电影批评实现有效表达所应秉持的两个原则。“双百”方针是理性学术的指导性原则,在此原则下的学术争鸣是十分必要的,而武断式的或自以为是的评论以及充斥着“网络暴力”式的言论都是专业性电影批评实现有效表达的障碍。
在实现有效表达之后,专业性电影批评还应致力于实现有效的传播,这样才能使其指导创作实践,并且引导观众、引领社会美育跃升新的台阶,发挥出专业电影批评更大的社会效益。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无疑是专业影评实现传播价值的最有效途径,而如何快捷地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是关键。专业的观点、专业的评述应当通过网络更便捷地接近观众。当下猫眼、时光网等各种网络售票平台都有大量的网络影评,而当下主体观众都是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网络购票的,他们在购票时能够直接看到这些影评,进而决定是否购票。可见,这些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的网络影评直接影响了主流观众的观影选择。网络影评的这种传播方式,为专业影评实现有效传播提供了启示,也应当将专业的、深度的电影批评链接在这些平台上,让观众快捷地看到它们,成为决定是否观片的重要元素。此外,还可以在平台与相关微信公众号设置专门的“深度鉴赏”板块,链接深度的电影评论,让观众在观影之后更有意愿去平台浏览,对影片进行深度鉴赏,这样便能更好实现影片本身的传播价值,也使得电影文化得以全社会的深度普及。
专业性电影批评的有效传播,还应广泛开辟电视、广播等媒体的立体性传播。当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电影报道”栏目中开设“周末说新片”板块,邀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到该栏目评介即将上映的新片;电影频道还设立“今日影评”日播栏目,邀请影视业界、学界专家以及其他社会名家在电视平台上进行专业性的电影批评,深度读解影片和电影热点,普及电影文化。这种立体性传播,起到了较好作用。但这种渠道目前仅限于电影频道这种专业性电视频道,还应当在其他频道进一步拓展。专业性电影批评的传播,同样不能丢失传统媒介,专业报刊、一般性报刊的相关板块以及群众性影评征文等传统渠道,仍是其重要的传播路径。
围绕2035年电影强国之约,专业的电影批评应该进一步实现有效表达和传播,以客观性、专业性、前瞻性的评论话语,为电影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电影理论智慧和力量,促成中国电影创作的提质创新和电影产业体系的升级换代。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