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疫情之后中国电影的潜能与未来(陈旭光)

2020-07-2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旭光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电影产业都造成了强烈冲击,越是在这全球患难与共的时刻,电影人越需要凝神聚气,为再次的展翅奋飞积蓄力量。同时,检视近年来中国电影在艺术探索、文化表达与工业美学建构方面的经验,亦成为题中之义。

《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新主流电影与现实主义的“拓进”

  现实主义强势回归,是近年重要的电影文化和美学景观之一。无疑,现实主义潮流的崛起源于中国当下现实的需求。继《我不是药神》《找到你》《狗十三》等现实题材佳作后,中国电影在现实题材及现实主义创作方面持续拓展和掘进。从《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到《少年的你》,再到展现当代社会变革中普通人伦理道德力量的《地久天长》等为代表。这些电影讲述基于当下的“中国故事”,表现了关注民生社稷,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以及源自今日中国崛起的文化自信。

  《我和我的祖国》把作为个体的“我”与新中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具象化、生活化。剧作取用聚焦主题、集束多个故事的结构,不仅考验编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也利于导演、明星的集中展现并接受观众评判。这是继《建国大业》的“创意制胜”之后,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再度升级和新主流电影大片的又一成功案例。《中国机长》取材自真实事件,借鉴但超越了西方灾难片的类型模式,在相对“封闭”的时空展开紧凑紧张的情节。影片致力于书写平民化英雄形象和崇高美学的平民化表达,一方面以震撼的视听效果、紧张的情节节奏,真实还原飞机遇险的场景,凸显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中坚守职责、临危不惧,另一方面表达“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等现代理念,呈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与青春成长、家庭教育、社会阶层等社会话题融为一体。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出色表演、绝不吝惜特写镜头的细腻心理表现、老到沉稳的故事叙述,共同指向了青春残酷的感伤迷茫。相比青春片常有的“低龄化”“轻浅化”,《少年的你》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广阔的社会关联,呈现部分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梦想和对纯真情爱的坚执。

《少年的你》剧照

  《地久天长》通过两个普通平民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时代变迁的轨迹,没有过度渲染的戏剧化情节和夸张煽情的情感宣泄,而是着意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宽容,对待不公命运的坚强隐忍、豁达通明,从而洋溢着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力量与克制、平和、冲淡的美学风格。

  通过偏商业的如《吹哨人》《误杀》《半个喜剧》,偏艺术的如《南方车站的聚会》都不难发现这些影片与底层现实、社会问题的紧密关联。《吹哨人》虽是跨国题材,也不乏情感纠葛,但核心却是人性考验、良知感召和正义选择的问题,汤唯饰演的女主人公艰难生死的选择直接关联着一批平民的生死利益。《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导演延续《白日焰火》的风格化黑色电影外观下,通过各色人物对于30万赏金的不同作为,艺术化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广阔视域,更强化了社会正义、法律严正和人性良知的主题。《误杀》以其悬疑惊悚、推理烧脑而迷倒大批观众,但影片实际上也大胆地直面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以家庭伦理、和谐互爱为价值观导向,因而将犯罪大片的商业性与现实题材融为一体。尽管把故事发生地移植到了泰国,仍接地气地引发观众的共鸣和代入感。

《吹哨人》剧照

  幻想类型突破“想象力消费”时代莅临

  中国电影在科幻、幻想类上突破显著,在超现实美学、想象力消费等维度创造了新空间、新美学与新经验。

  《流浪地球》的登场使得2019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因为它打破了中国电影缺少科幻大片的“魔咒”。影片想象力丰富,视听效果震撼,故事延伸到遥远的未来世界,空间则扩展到浩渺的宇宙,既有冰天雪地、沦陷崩塌的地表灾难,也有宏阔浩渺的太空场景等美式科幻大片、灾难片的典型性景观,更对此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超越。《疯狂外星人》也不同于好莱坞科幻片的剧情模式和惯用的宏大场面,而是某种科幻电影与黑色幽默喜剧电影的杂糅和类型拼贴。虽然这些电影充分展现了想象力崛起的一面,能够满足青少年观众群体的想象力消费需求,但无疑都是接地气的,讲述的都是中国故事,表现的都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气质。

  科幻电影《疯狂外星人》具有鲜明的当下意识和宁浩式“作者”风格,以四两拨千斤的中国式智慧化解与外星人的冲突危机,表达了中国哲学特有的世俗化特性、经验论思维。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同属幻想类,影片在创造性改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余,表达了“英雄成长”“浪子回头”等文化母题,成功实践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像转化。《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中国本位的科幻故事,影片设置的“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带着地球流浪”叙事母题结构,以及隐喻的具有文化原型意义的“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神等,都表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超凡想象力,也暗合了全球化时代和谐共处、互惠互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种想象力、价值观的表达无疑受到了不仅限于青少年受众群体的热烈欢迎,预示了一个属于网生代青少年受众的“想象力消费”时代的到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科幻/幻想类电影的勃兴,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意义重大。“幻想类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个民族想象力、创造力的尺度,它的完成度也依赖电影产业的工业化水准。这类电影不仅因其故事的假定性、虚构性、想象力而充分契合当下年轻观众对拟像环境的熟悉,而且类型融合中式幻想再造的创作模式,也在探索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当然,从《流浪地球》式的现象级成功到如何常态化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需要突破的难点。去年暑期档“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的科幻片《太空堡垒》口碑陷落也说明,中国科幻/幻想类电影走向成熟任重道远。

  工业与美学、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毋庸讳言,《流浪地球》掀起新一轮对电影工业体系建构的关注,也为“电影工业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它不仅成就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高度,更以其中国特色的想象、全人类情怀和大宇宙格局成就了其美学品格。《中国机长》完整、协调、系统、统一的工业化制造流程,彰显了中国的工匠精神;影片崇高美学的平民化呈现,也于“伟大出自平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同价值中得以表达。

《流浪地球》剧照

  从工业角度看,幻想类电影尤其是硬科幻电影,因其想象力大胆超验、场面宏大壮阔、工业化程度高等,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平、科技水平的标准。玄幻魔幻等幻想类电影以及现实题材电影,因为接地气的本土属性,加之体量适中,投资风险系数相对较小,在未来有着开阔的前景。其他中小成本电影如功夫武打片《叶问4》作为以叶问为IP的系列电影的终结篇,完成了叶问形象的圆满塑造。“叶问电影”稳扎稳打的系列化运作,为中国功夫电影的现代化、平民化转化,更为当下电影工业美学的IP品牌化生产提供了鲜活个案。此外,成功翻拍自印度电影且在异国拍摄的悬疑片《误杀》以其工业美学的成功为电影翻拍继续积累经验,而如《只有芸知道》这样的纯美、小众抒情的爱情片,软科幻片《被光抓走的人》,有着开心麻花品牌的喜剧片《半个喜剧》等中小成本电影的多元化拓展,则既展示了中国电影风格样态的多样化,也展现了电影工业的分层化和多种可能性。

  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的丰富资源潜能并未得到全面开发,国产电影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现实资源。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美学资源转化为新型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工业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是未来待解的命题。既走市场化、类型化、工业化的道路,也兼顾电影创作的艺术追求和美学探索,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艺术性/商业性、体制性/作者性、工业/美学的关系,追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统一,是当前电影创作面临的挑战。

 

  (作者: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互联网时代的“想象力消费”(陈旭光)

  影游融合:疫后电影产业的强劲助推力(陈旭光 张明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