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艺术再现阳泉的红色记忆
——电影《铁血阳泉》专家观摩研讨会举办
2019年12月17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山西阳泉市委、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办的献礼片《铁血阳泉》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铁血阳泉》由阳泉市委市政府、山西景辰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山西景辰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阳泉市文联联合出品。影片以1947年5月阳泉解放为背景,讲述了阳泉建市的历程,由康健民担任导演,康健民和侯讵望共同编剧,刘之冰、佟凡、英壮、李艳秋、阎青妤、代文雯等主演。
李准、仲呈祥、夏潮、张德祥、路侃、王丹彦、谢力等有关方面负责人,赵卫防、皇甫宜川、安然、戴清、慕玲等专家学者围绕影片展开了深入探讨。影片主创人员和山西省委宣传部、阳泉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主持。
专家发言摘登(一)
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用电影艺术形象地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城历史来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看这个片子有一种解密感,了解到创建城市的过程。
另外,影片对太行山的形象展示很有特点。之前有很多拍太行山的片子,展现的大多是太行山的高耸和险恶,但这部片子不一样,它把太行山拍得很有层次、很有文化意蕴。
从内涵来说,有两点对现实很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一是影片如实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座城市的经历,凸显了阳泉人民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对革命的胜利,对支援西柏坡、支援党中央、支援石家庄作出的贡献。二是影片非常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新中国的初心,让人民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该片的拍摄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第一个就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国家如此,民族如此,一个地区也是如此,所以每一个地区更应该考虑引领本地的人民讲清楚本地区的历史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传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任务。
运用大众化的电影形式把它讲清楚就是更高的要求,体现了阳泉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自觉地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最佳配置。如果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有这种自觉意识,将有鲜明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展现,那么中国文艺必将百花齐放。电影艺术不能总盯着票房,更应注重精神效应和社会效益,要相信人民终究需要有精神高度、有文化内涵、有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铁血阳泉》站位很高。中国共产党从农村包围城市到走向城市、管理城市,面临着哪些问题,这部影片基本上都涉及了。影片除了政治站位高,艺术上也很讲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铁血阳泉》塑造的人物个性都很鲜明,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创作者把控得很好。几对人物的关系,如刘水河和莲凤、任功和兰子兄妹的关系等,决定着影片的故事走向,导演和编剧对情节设计动了脑筋,有不错的呈现。创作者对电影手段的运用也很到位,影片音乐是地道的山西味道,画面也很美。这是一部很好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城市初期的党史教材,也是影片编创人员精心打造、阳泉人民共同参与拍摄的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一部文艺作品,真正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功。
路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影片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感,内容密度相当大,但是剪辑衔接转折得非常自然,使影片内容具有耐看性,特点是不平淡也不拔高,体现历史的充实本色,这在地方主题性作品中很难得。影片作为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在艺术表现上很有感染力和创造力。首先故事讲得好,一方面整体上呈现了很好的社会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是情节结构上充分构造了故事的曲折性、悬疑性,有很多悬疑片的特点。同时影片又把曲折的故事性和一种非常充沛的革命抒情性、民间艺术的天然魅力完美地结合起来,很自然地表现了党和人民的亲密感情和革命者之间深厚的亲情,多个场面令人动容,也实现了影片在紧张中的曲折有致。影片也给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如何产生更多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好作品,提供了有益启示。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一部献礼片,我对该片第一个感受是还原了历史的风貌。城墙的门以及老街坊都是真实的,不是搭出来的景,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历史质感,经得住看。比如给西柏坡送煤这一路上的航拍,太行山的雄伟和壮观,民歌在山间回荡飞扬,地方文化韵味和背景很幽深,年代感非常深远。第二个感受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当年阳泉市的煤矿、兵工厂等百业境况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并且不仅写阳泉,它还涉及石家庄、西柏坡,把阳泉放在全国解放更大的背景中展开历史叙事,把这段历史发展交代得很清楚,这是这部片子应该承担的使命。第三个感受是艺术视点。该片叙事的艺术视点是聚焦再聚焦,主线剧情是兄妹的重逢与阳泉的解放,观众的情感会沿着艺术视点和叙事走进去,主题自然就会得到很好的传达。总体来看,是一部有历史质感的、有地域文化韵味的、有家国情感的电影。演员的表演朴实真实,很耐看。
王丹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这部影片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把历史的真实性和城市的传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影片开头弹壳遍地可见,孩子们随手可捡,把一场解放城市的战斗和一枚枚小小的弹壳相结合,用这样的艺术语言交代那个烽火弥漫的岁月,不是用过多的街道冲锋和战壕去表现,而是用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还原了阳泉当时解放的特殊性。第二点感触很深的是人物的丰富性和红色文化的故事性。这部影片聚焦一个新城市的建设和治理,用情感的一些小细节串联故事,把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大众记忆的情感线,交织到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大的情感线上。在众多献礼片试图对国家叙事、地理叙事、红色文化重新进行艺术诠释的努力中,《铁血阳泉》做出了一次独特的、很值得总结经验的探索。
康健民(《铁血阳泉》导演、编剧)
阳泉独特的红色文化深深震撼了我。特别是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的关于阳泉解放和建市的一些史实资料,更是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
我首先要特别感谢阳泉人民,整部影片拍摄涉及18处大景点,全部在阳泉选景完成。群众演员人数超过5000人次,全部来自阳泉市人民。阳泉人民的参与热情、质朴的情怀和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也让我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精神营养,让我很感动。
其次我要感谢我们整个创作和摄制团队,无论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是怀着一种拍摄好电影的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影片的创作。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国家电影局、山西省委宣传部和阳泉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等方方面面的部门和领导对本片的支持。
张羽(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作为山西省委宣传部2019年度重点扶持的作品,电影《铁血阳泉》是山西省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应该说这是山西省近年来文艺战线的一个重要收获,也是山西省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是我们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基因、深化党史和新中国史教育的主要举措,更是山西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实现转型崛起在文艺战线的具体实践。这部影片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是深入挖掘山西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名片,用心讲好山西故事,推动山西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该片不仅有宏大叙事的崇高底色,更在宏伟历史的起承转合中植入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生活轨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是一部高立意、接地气且洋溢着平民气息的红色影片。
王铁梅(中共阳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在全国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拍摄、上映《铁血阳泉》这部影片,用光影艺术再现阳泉解放后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救助饥荒、清匪反霸、恢复工业、发展生产等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实现战略转型的阳泉故事,塑造了以中共阳泉市委领导任功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创建人民城市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情怀。因此这部电影也是一部主题教育的红色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呕心之作。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结论性的意见,指出阳泉是中共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是历史史实,阳泉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最先留下脚印的一个城市,从而也确认了阳泉“红色之城”的历史地位。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
这部影片在电影语言上,明显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第一点,大量俯拍镜头的运用。影片一开始呈现阳泉市政府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镜头、阳泉市的街景,包括最后高潮的镜头以及去西柏坡送煤的路上,都有大量的俯拍镜头,这种俯拍镜头使叙事能够形成气势和力度。另外从独特的视角来说还有某种深层的意义,一方面它代表人民的视角,另一方面它还代表未来的视角,以人民大众的角度,以未来的角度来审视阳泉这座城市,以此来表现这座城市的独特性。第二点,大量的运动镜头的运用。这体现了这座城市所具有的活力,同时在最具戏剧性的细节中用这种镜头,更能增添影像叙事的张力。第三点,平行蒙太奇的运用。这部影片的叙事线非常多,主线下面又有很多条细线,多条叙事线交织。平行蒙太奇作为一个基本的影像手段,看似简单,却最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功力,这部影片正是因为平行蒙太奇用得好,叙事才会这么清晰。
皇甫宜川(《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革命在面临城市建设这个新课题时如何实践的电影。在历史的节点上,阳泉一方面面临严峻的敌我之战,另外一方面又面临城市重建的问题,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使当时的阳泉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斗争形势。通过这种复杂性,影片在戏剧性、传奇性和历史面貌的还原方面实现了富有特色的艺术表达。戏剧性如复杂的敌我较量、兄妹相认等。传奇性一方面是指中共创建的第一座城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人物的传奇性上,影片中许多人物的身份都有反转,谜底在严峻而复杂的斗争中一点点揭开,直至影片结束。此外影片也很好地利用了山西特有的地貌和建筑特色,如公安局、茶馆等建筑以及山野、煤矿等地貌,这些元素为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展开,提供了丰富而有特色的叙事背景和戏剧场景。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这部电影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阳泉全景式的展现,采取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移步换形,围绕着任功这一核心,将散点叙事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一个个场景。影片在主旋律和戏剧性上结合得非常好。从人物塑造方面,刘之冰扮演的任功市长一身正气又有亲切感,展现得特别鲜活。另外,它的审美惊奇感在于藏和露的处理,有的藏起来,有的显露出来。比如,对人物角色的定位,有的人看起来是特务,其实是好人,有的人则相反。藏和露也是中国传统美学在叙事上的一种集中体现。到了高潮点时,所有人的身份都表现出来了。这部影片的审美惊奇感还体现在一些悲情的时刻。任功与兰子兄妹刚刚相认那么美好的开始,兰子却身受重伤,关师傅的仰天长叹,给人一种美好的东西被粉碎之感,这种悲剧和悲情的审美惊奇和审美震撼在情节和细节中贯穿着。
安然(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
这部影片主题选得非常好,特别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阳泉为全中国的解放提供了大批干部,为重要城市的接收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影片在这么短的时间容纳了这么多元素,多点的表达使作品非常丰满。整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抓特务的过程,这是电影从故事叙事角度和故事结构角度来说最精彩的部分,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很难得,这使影片具有吸引力。影片中演员水平很高,比如任功有大篇幅的演讲,很体现演员的功力。
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方面是音乐,作品几个感人和动人的点都有音乐的出现。同时音乐的创作还弥合了影片中不同元素衔接的缝隙。
慕玲(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研究员)
我从三个维度谈一下这部影片在创作方面的突破。第一,作为城市主旋律影片,它在塑造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品牌方面有很大作用。影片不仅展示了山西的自然之美如气势磅礴的太行山,还展示了山西的文化之美如唱腔韵味独特的地方民歌。最关键的是这部影片勾勒出了阳泉在中国红色文化版图中的地理坐标,文化品牌凸显得非常到位。第二,影片在价值引领和呈现方面,契合了当下民众的情绪和时代的愿景。这部影片对于国人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具有重要意义,切实做到了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同时,影片融入了很多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思考,是阳泉的寻根之旅。第三,叙事艺术上的突破。导演以宏大叙事为背景,又容纳了个体的情感世界,很好地呈现普通人物的人情冷暖、喜怒哀乐,将人性的光辉融入主旋律影片叙事逻辑中。这种“大我”和“小我”、国家叙事和个体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模式,赋予影片很强的艺术张力和情感势能,使得影片产生很高的共情点。
(本文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20年1月10日第7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