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篇气韵生动的国民性寓言

2017-12-07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库布里尔克 收藏

  做人重要还是做事重要,原本只是个简单的问题,却在一个小农场中,变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篇气韵生动的国民性寓言

《不成问题的问题》海报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由出身学院的梅峰执导,范伟、张超、王一鸣、殷桃等领衔主演。对于中国内地观众来说,这部电影算姗姗来迟,因为该片于2016年10月29日在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并收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在2016年举办的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它更是一举斩获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0年代的重庆。树华农场物产丰富却年年亏本,这一奇怪的现象,不仅引起高层利益的互相博弈,同时围绕着农场的领导权,两位风格截然不同的主任的轮番上阵,掀起了一场“茶杯里的风波”。

  “我们将中国式审美中‘淡’和好莱坞的电影创作法融合,黑白影像更是集中凸显了‘人’在电影中的力量。”如导演梅峰所说,本片在艺术上无疑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对称的画面,简约的构图,不时摇晃的跟拍,随着天色渐渐暗下的光线,专注凝视人物的中景长镜……这部电影用黑白摄影的质感,配合疏离克制的视听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雾气朦胧、诗意涌动的乡村世界。

  这种中国式的美学,继承了《小城之春》以来的文人电影传统,将端庄淡雅的水墨气,注入到了影像的表达之中,成功地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借鉴自西方舞台的三幕剧模式,让导演的主观表达更加突出。而通过还原老舍原著中的对白与场景,增补改动相关的戏剧桥段,使得人事关系中的冲突变得更集中,故事也更具可看性。

  此外,本片中演员的表演堪称一大亮点。无论是一口沪语的官太太,娇惯任性的俏小姐,还是朴实直接的农工,傲慢的书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抗战后方的风情画。特别是范伟饰演的丁务源一角,每个举动都展现了一种精准的分寸感。不管是遭遇厄运时的困窘,还是事业顺利时的得意,范伟妥帖的表演,总能恰当地表达出丁务源当时的处境与心情,而其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不成问题”也颇具别样意味。

  本片主要叙事围绕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三人展开,通过描绘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明面上的农工和暗地里的高层领导间的微妙关系,编织了一个寓言性极强的故事。

《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篇气韵生动的国民性寓言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农场的第一任主任丁务源,在本地工作多年,他懂得人情世故,善施恩惠怜悯,对上爱逢迎,对下和稀泥,因而深得众人欢心,但农场的效益却总是搞不上去。与之相反,农场的第二位主任尤大兴是一位满口理论智慧的海归,为了提高农场的效率,他亲自带头作业,制定作息规范,设定赏罚机制,采取绩效考核,按照农工们的才能分租工作,虽然大大提高了农场的收成,却没能落得一个“好”字。

  在两人之间不断撺掇的人,是自称艺术家的秦妙斋。这个跳梁小丑式的角色,一心想在农场白吃白喝下去,总是一副好吃懒做、自负妄为的伪文青嘴脸。他的存在,激化了丁、尤两人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更加有力地凸显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该相信制度的力量,还是顺从人情的需要?该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选择令行禁止的洋范,还是相信本地多年的治理经验,坚持称兄道弟的土法?如果说以上的讨论,还只是对中国人情社会的影射,那么电影中的另一些地方,则着实更让人细思恐极。

  当自视先进的尤大兴为了农场的利益,执意开除未达标的农工,喊出“等待历史车轮无情碾压”的豪言壮语;当处事圆滑的丁务源为了赢得人事斗争,借秦妙斋之手发动群众运动,打着大字报弹劾对手,一种《动物农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该书以寓言的形式抨击了专制和极权主义)式的恐怖寓言,便巧无声息地在小小农场的权力更迭中上演。

  可惜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篇气韵生动的国民性寓言,虽然有着老舍式的幽默感,却削弱了原著的辛辣讽刺,出于宣传的考量,它也只能以“职场指南”的定位在市场出现,失去了传递更多主题内涵的机会。

(文/库布里尔克)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张艾嘉:《相爱相亲》是一场爱的教育

      电影《十八洞村》:层层叠叠的湘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