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主旋律影片:让灵魂经受洗礼
为庆祝党的十九大召开,电影界集中推出了一批题材类型丰富、风格形式多样、个性特征鲜明、诗意化风格化呈现的献礼影片,既有“重工业”标杆之作《战狼2》《空天猎》,也有诗意与现实并存的中小成本影片《十八洞村》《家园》《守边人》《你若安好》《南哥》,以及少数民族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它们代表了当前中国电影大小并重的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良性生态格局,代表了电影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价值导向文化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电影化呈现。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战狼》系列和《空天猎》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将类型叙事和英雄精神相缝合,所彰显的国家力量、家国情怀以及英雄主义、崇高美学精神,不仅是中国电影所需要的,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态度。两部影片的成功表明,现实主义创作与类型叙事的融通与碰撞能够生发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有效实现中国电影的创新性表达和大众化传播。
二者的启示还在于,包括年轻观众在内的主流观众不仅需要视听刺激和简单化娱乐,潜存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以及对正义、公平、崇高的深情呼唤,将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作为中国电影重工业产品的《战狼2》备受关注,预示着新主流电影的现代化转型,启示我们从供给侧层面推进中国电影升级换代,使其成为中国迈向“电影强国”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
一批中小成本的影片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故事,给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审美感受。
作为“精准扶贫”题材的影片《南哥》,延续传统英模传记片的创作方法,在人物设定上避免了高大全的说教,转而深入人物内心探索,将扶贫干部塑造为人民的“暖男”。类似题材的《家园》则聚焦新农村建设,以川味方言喜剧回归自然,着力凸显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变迁互动。《你若安好》从当下社会热点的医患关系入手,将视角对准全科医生,以职业剧的形式展现医疗改革的成果,生动展现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六年,六天》则将青春爱情与时代中国并置,以“小我”反窥“大国”的细微关系及其变化。《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取材于新疆当前社会生活现实,艺术再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些献礼影片,塑造出一批有灵魂有内涵有风骨有魅力的人物形象。《战狼2》和《空天猎》中的现代军人,突出人物的个性,避免了刻板、教条、无趣,对观众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十八洞村》中的王学圻将杨英俊塑造为一个有尊严有骨气的农民形象,有别于以往主旋律的英模人物形象。这些电影更加注重审美表达和审美呈现,大量生动质感的细节充满了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和生活发现。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坚守艺术初心,来源于“板凳坐得十年冷”。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够真正寻找到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灵魂的中国故事,才能真正传递中国声音、建构中国形象、形成中国力量。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这是指导中国电影发展的长明灯,电影创作的座右铭,电影评价的聚焦点。电影是市场是产业,也是文化是艺术,思想和价值观是电影的灵魂和根基,是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基础。中国电影要注重价值观引领,注重思想表达,使之成为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电影也是国家输出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人生观的软实力。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价值观的竞争,而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文化价值,最终取决于能否提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衔接、对最大群体的民众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话语权。
当下中国电影实践发展有其丰富性、多样性乃至复杂性,为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提供新的历史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特别是独特的价值理念、价值系统,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创新性发展、电影化呈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持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善于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电影工业经验、文化经验和美学经验。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产业自信、艺术自信、美学自信,精心打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主流电影品牌,形成具有中华文化标识的文化产品,真正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最终转变。
(作者: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