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接近春天,接近爱

2017-06-23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吴明 收藏

  *原标题为《接近春天,接近爱》

  一部有关余秀华的纪录电影,实在太容易拍成一堆标签的集合,也太容易把她拍成一个非圣即弱的扁平人物。毕竟大部分人知道余秀华这个名字,都伴随着“睡你”、脑瘫、农村妇女这些话题性的词语。而范俭执导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难得地揭开了这些硬痂般的标签背后,一个炽烈的、袒露的、不甘心的灵魂。诗人的成名和离婚是两条缠绕交织的人生线索,在影片中构筑起余秀华既璀璨又痛苦的历程。

《摇摇晃晃的人间》:接近春天,接近爱

  影片没有回避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余秀华的尝试。穿过那些如诗画般的空镜头,或是余秀华多次摇摇摆摆地独行于乡间小路上的背影,人们不难沉浸在她的诗句里,倾听一个吟诵麦田、云朵、月光和美人蕉的女人,更看到她在生活和婚姻的困境面前,无遮拦地与丈夫争吵、与母亲口角,在最不堪承受时的愤怒与发泄,感受这个女人像水滴落下时的清凉与果断。她是多么迫切地想要逼近春天、逼近爱,以皎洁的脆弱,或是泼辣的愤慨。当一切不如意的现实场景展开或收拢时,她身边的世界照常雪落、花开、日落、风起,一切静谧如初,宛若无人。

  “可惜还有明天”,还有那无止息的残缺、琐屑的日日夜夜。在粗糙昏暗的房间里,不甘继续于残缺婚姻里的她,对着丈夫破口大骂,骂累却无结果,坐在屋外椅子上气鼓鼓地喘息,返身回来接着骂。夫妻俩都敢于直戳自身最痛处:一个承认自己就是赖皮、就是要钱才离婚,另一个承认自己不怕被看成那种“一成名就踹了原配”的“无耻”的人。两人将近20年的婚姻甚至不存在破裂,因为从来就不曾圆融过。离婚证拿到手的那天,他们简直是喜笑颜开地坐在出租车上,喝着碳酸饮料,美滋滋地庆祝各得其所,可余秀华面对拿到协议分手费用后乐得合不拢嘴的丈夫,最终蹦出的那句“有钱能使鬼推磨”,也成了整部影片最有力道的一句话——诗歌带来名声,名声引来金钱,金钱最终为她换来自由,而此后的“明天”会是怎样,在余秀华这里多少是一个有点悲哀、凄凉的瞻望。这个在很多人眼里根本无从谈起选择和意愿的女人,这个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有人愿意娶她就应该千恩万谢的女人,用钱狠狠地为自己砸出一个豁口——在10万元或15万元的离婚交易里,高尚或卑鄙不足以概括人性,她只是依从本心,想回复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已。

《摇摇晃晃的人间》:接近春天,接近爱

  然而,她始终不曾靠近幸福,就像“春天”在她的诗里总是一个美好的假象。她更多拥有的是从小到大不断的压力和恐惧——儿时的“神医”说她的病根儿是上辈子做了坏事,于是幼小的她无限悔恨地质问自己,为什么上辈子不做一个好人。当舞台上的聚光灯照向她的时候,她像一尊雕塑,讲述着如同石头般坚硬的童年。那始终歪斜着的脸庞,此刻成为一种特别坚韧的执拗,面对命运,如她所说,很多事“你明白,但不甘心”。

  正如导演所说,余秀华的睿智是最超出我们想象的。疾病使她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流利自如地讲话,然而每个艰难吐出的字,却连贯起她独特的掷地有声,缓慢、简洁、痛快。片中,在为她召开的诗歌研讨会上,当评论家把她比做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时,余秀华毫不含糊地说:“如果把一个诗人比做另一个诗人,那就是一种失败。狄金森是独一无二的,余秀华也是独一无二的。”此时,电影院里响起热烈掌声,积累观赏情绪到那一刻,那是观众最直白而由衷的赞赏。

  在摇摇晃晃的人间,不会有哪两个人真的彼此相像。每一个灵魂和他们的过往,都铸就了不可重叠的经验。当纪录片用镜头剖开这样的灵魂时,里面是一望无际的深沉与惊叹。

  (文/吴明)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重返•狼群》——纪录片,希望在民间(刘巽达)

  秦晓宇:纪录片不一定要讲故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