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墨彩粉披 超凡脱俗——易树扬国画新作赏析

2017-05-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收藏

墨彩粉披 超凡脱俗

——易树扬国画新作赏析

《古藤新韵紫香雪》186×90cm

        要了解一位艺术家的成就,对其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的解读,是必由之路。树扬兄与我是挚友,我对他的理解可能会更全面更贴切一些。早年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结业于中国国画家第二届高研班的树扬,造型能力自然了得,让他描绘具象的境物,是轻而易举的事。根植传统又锐意创新是他花鸟画的重要特征,在内涵意韵的表达上,不但强调主观感受,而且紧紧地抓住了意境创造。他突破传统,营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绘画语言和极具个人风格的美学特点。我想从四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解读作者的绘画艺术成就。

  先谈谈树扬兄在创作中点与线条的运用。如果说他以前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以“静”取胜,那么他的近作则是以“动”为用。这动静之间隐含着作者对万物的体察以及对于道的体悟,画中的点和线亦是如此。比如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除大量地运用了传统的长皴、短皴、披麻皴之外,又大量借鉴了现代构成的理念和手法,在传统构图中加入了现代特色的点,这与传统山水画的点苔有异,以虚化疏密关系的点,在浓墨勾填的山体上均匀点染,加强了画面的形式感,使传统山水画中多了一种现代构成的笔墨韵味。用线用点均匀无疏密,这在传统画中是大忌,但在这幅作品中直观上很平和,甚至相得益彰,我认为这是大手笔。

  再谈谈“形”的似与不似。白石老人有言:“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言中的。从意境与境界而言,近作在前人的少用心处着力,构图亦用大虚写大实的手法,大胆留白,小心落墨,力求充实饱满,笔墨不费点线,但突出块面的作用,设色时而以色辅墨互动,时而焦墨枯毫与色重彩对比,在造型上打破旧程式,力求神似,不求形同,“似与不似”的艺术形象要比自然物象更有神采,更有艺术魅力。

  第三是关于“雅”和“俗”的理解。大雅即大俗。早年见树扬兄的作品,觉得大多是追求色彩的变化。近作则有大的改观。已不是单单注重于作品表面的华丽,而是更加重于作品内在的传神与达意。国画大师潘天寿有言:“用色以古雅为上,不可浮艳、浑浊、火气、俗气、死气,重彩唯求古厚,淡色唯求清逸。”拿其山水画作近作与以往相比,有非常大的突破,表现的是一种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如《雨亦奇》,其焦墨及淡墨运用,就有独到之处,既苍劲、老辣又别具风貌。在淡墨的运用上也有大的突破,墨的层次不局限于对象本身,而是把对象以外和整个宇宙联系起来,这与楚文化有很大关系。楚艺术讲究诡秘、奇异,不受任何东西所局限。大雅是从大俗中觉察,大俗则是大雅过后的觉醒。

  最后谈一谈关于对地域画风的理解。如果仅仅把地域特色的某一方面,和艺术手法的某些特点作为一种模式,来确定和作为某一地区的唯一艺术风格,无疑会使其艺术风格概念化、程式化和单一化,更掩盖了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的真正价值。唯楚有才,楚人的豪爽风趣、睿智乐观的气质融汇在作者的思想境界之中,而后凝聚于笔端。在花鸟画作品中,无论是艳丽夺目的秋荷,还是轻勾细勒的紫藤,或是娇艳欲滴的牡丹,都充满着自然生机,亦呈现出书画大家特有的气派和风骨。如《古藤新韵紫香雪》,章法新颖奇特,造型饱满生动。设色雅致,笔法线条明快而娴熟。又如巨幅山水画《群山集玉图》,一改往昔娟秀的画风和多用平面构成的方式,以灵动、恣意、率真的笔墨,以大块的点染皴擦,使山水由原来的灵秀清逸转向朴拙雄强。由于他用心去感悟自然,营造意境,所以作品含有典雅的书卷气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总体艺术感觉,表现出广大生命情怀和深厚的人文学养,其笔墨是建立在东方传统文化和自己民族的基础上的,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胸中意境。画者,所要者魂,所贵者胆。正如国画大师徐悲鸿所言,“独执偏见,一意孤行”。我所读作者的花鸟画创作,敢于突破樊篱,在加重作品浑厚文化意味的同时,又时有新貌,时有惊人之笔,应该说是神形兼备之妙品。画家不拘泥于形象,貌似照相式的写真化,而是在想象和抽象的创造性思维中,大胆用墨色,由对国画的传统理解,转化为对现代审美的个性诠释,非同具象中超乎司空见惯的摹写,生发出一种摄人心神和魂魄的艺术感召力。鉴于这种特色,构成了视觉艺术特有的冲击力度和感染程度。

  树扬兄已届“知天命”之年,新的人生台阶即将来临,这是他艺术生涯中又一个黄金季节。作为一位跨世纪的画家,依然孜孜以求这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以期突破新的时空。我们期待着在他勤奋耕耘的百花园里,结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果实。

  勤奋的节拍会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在这动人乐章的深层,蕴藏着艰辛、苦涩、劳累以及惆怅,因为作者从来也没有把人生和艺术看得轻松和随意,也没有把偶然和机遇当作必然,而是以自己持之以恒的韧性作为艺术追求的基础和支点,成功的色彩是热烈而又绚丽多彩的,人们在欣赏作者所创造的美妙作品的同时,更应赞美他的汗水和激情。

  (作者:宁树恒,西泠印社社员、深圳篆刻研究会会长、书法家)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袁宙飞:意气骏爽 辉光乃新

        程阳阳:“有规律无定法”的中国画最需要想象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