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暗算》(2005年)、《潜伏》(2009年)等剧的热播,电视圈掀起一股谍战热,相继涌现出《黎明之前》(2010年)、《借枪》 (2011年)、《悬崖》(2012年)、《伪装者》(2015年)、《麻雀》(2016年)等电视剧,它们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谱和紧张刺激的悬念设置牵引着观众的眼球,但是固有的情节模式也难免使其陷入“范式危机”的泥淖,导致吸引力下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黎明决战》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驱除了视觉“魔障” ,为同类题材创作开辟了另类演绎方式。
就创作形式而言, 《黎明决战》在以下三点可谓匠心独具:其一,采用真实的影像资料重现历史。对特殊历史年代的呈现,真实的影像资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以客观的方式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年代,还原了历史的背景,连接了虚构的叙事。因而,在本片开头和之后的多处叙事段落中,纪录片段的适时出现,为全片的真实性增色不少,弥合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其二,进行反转的人物设置。本片一改传统敌明我暗的人物设置,而采用我明敌暗的反转方式,使剧情更为扑朔迷离,扣人心弦。剧中“假扮夫妇”不再成为共产党“潜伏者”的“专利”计谋,军统特派员宋红菱与搭档杨景修假扮夫妻返回故乡哈尔滨执行任务的人物设置饶有趣味,令观者眼前一亮。其三,使用全知式画外音补充叙事。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事件的进展过程并非完全由紧张的戏剧活动所呈现,而是采用全知式的画外音加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观众紧张的观影状态,使其轻松地洞察着剧中发生的一切。
就剧作本身而言,笔者试图使用“小”与“大”两个关键词进行描述。“小”指本剧的剧集,而“大”则指本剧的格局。 《黎明决战》故事长度仅有31集,相对于如今电视剧市场的剧集来说相对较“小” ,但是它在“小”的剧集中通过小城市、小人物、小时代的呈现,谱写了一段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故事,其格局则为“大” 。
“小城市”与“大格局” 。 《黎明决战》以哈尔滨一个城市展开叙事,进而辐射到整个国家。本片讲述了以程樯为代表的共产党在接管哈尔滨“伪满”警局后,对哈尔滨这座城市进行的一系列治理。对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共产党来说,进行城市建设的任务可谓十分艰巨,但是程樯等人克服重重困难,治理了一批伪满时期的汉奸和卖国奸商,稳定了物价、关闭了赌场妓院、实现了户籍制度和联防制度……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不仅为共产党进一步掌握政权、获得全面胜利赢得了百姓的支持,而且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在看到剧中哈尔滨社会治安稳定面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本片与《悬崖》 《夜幕下的哈尔滨》 《零下三十八度》等以哈尔滨为城市背景展开叙事的电视剧相比,对哈尔滨城市意象的展示稍显不足,并未将城市特质较为贴切地予以呈现。
“小人物”与“大格局” 。 《黎明决战》以程樯为代表的共产党和宋红菱为代表的国民党两大政治阵营对垒为基本矛盾冲突,主要围绕争取板垣军火的最终归属展开一系列谍海暗战。处于不同意识形态政党战争中的所有人无疑都是“小人物” ,看完全剧,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剧中很多人物身上的人性被充分发掘,获得了成长。大器晚成的王千源在剧中饰演公安局长程樯,这一角色如同之前他在电影《钢的琴》中饰工人陈桂林、 《绣春刀》中饰大哥卢剑星、 《解救吾先生》中饰绑匪华子、 《健忘村》中饰道士田贵一样深入人心。公安局长程樯并非“高大全”式的人物设置,而是既幽默睿智又心思缜密的复杂形象。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他淡定从容,总能找到应对之策;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坚守原则,刚正不阿;在恋人面前,他沉默寡言,内敛羞涩。刘诗诗饰演的宋红菱亦正亦邪,表面上看她是留苏回国的千金小姐,实际上她是军统滨江组特派员。她虽心狠手辣、身手敏捷但在面对病人时她却竭力救治、面对饥民时果断放粮。片中,程樯与宋红菱的情感纠葛可谓虐心十足,这份爱是深沉的、是克制的。当程樯发现昔日恋人宋红菱的真实身份后,并未直接戳穿她而是逐渐用行动感染她,帮她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最终,程樯在宋红菱的协助下平息了“八二八”反革命暴动,确保了哈尔滨的安定统一。片中不光是男女主角个性十足、获得了成长,身为警局“元老”的石明喜是个珍视兄弟感情、性格倔强的人物,在程樯的感召下,消极怠慢的他迅速蜕变为警局的得力干将,冒着生命危险死守军火库、打击敌对势力。任性的宋家二小姐宋玉菡在经家庭变故、恋人离世等一系列事情后也迅速成长,递交入党申请书,申请去延安做战地记者。国难当头,亲人、友人、恋人的关系不再稳固,乱世之中,亲情、友情、爱情都无条件让位于国家利益,这便是“小人物”的生存意义。
“小时代”与“大格局” 。1946年对于整个历史来说,仅为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却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黎明决战》存在的意义远非为我们呈现一段历史,而是用沉重的史实告诫每位观众,新中国第一代公安战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付出了惨痛的牺牲,一切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不利因素也必将没有栖身之地。“小”的时代以其“大”的格局叩响着历史的钟声,警醒着我们更好地生活。
(文/杨超)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