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湄公河行动》剧照
中国电影产业经过连续十多年超过30 %的复合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提前消耗了许多有效资源,工业体系、传播体系、有效资源及其深度开发、创意与想象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短板越来越强烈地凸显出来。
事实上, 《湄公河行动》所代表的“工业创意+工匠精神+原创品质”模式正是近年中国电影质量提升和结构性调整所释放出的信号,这种努力在近期票房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可贵。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电影增速放缓,电影市场整体表现疲弱,票房同比下降,引发业界普遍焦虑。根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票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 - 8月全国电影票房331.51亿元,同比增长12.86%,远低于2015年同期50.3%的增幅。但从近五年以来的票房增长率来看,起伏涨落是电影市场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去年48.7%和今年第一季度51 %的涨幅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中的峰值,但我们不能用发展的峰值来衡量和替代平均发展速度和指标。
在笔者看来,票房增速放缓在某种意义上是近年业界资本对于中国电影过于乐观甚至盲目乐观的一种结果,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态势下的一次必然调整,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结构性矛盾和短板效应的集中体现。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是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其目的是要使当前数量型、粗放式增长方式整体性不断地向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模式有效、有序、有力地转变,最终实现电影产业结构性优化。
中国电影产业经过连续十多年超过30%的复合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提前消耗了许多有效资源,工业体系、传播体系、有效资源及其深度开发、创意与想象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短板越来越强烈地凸显出来。同时,产业层面、文化层面、美学层面各种准备不足不够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当前中国电影规模化、数量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此必须引起业界高度警惕和冷静清醒的思考。以此为转折点,中国电影内生性增长动力和质量型发展模式或许会有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国电影结构性优化不仅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当下中国电影能否尽快摆脱票房低迷的关键所在。结构性优化的有效、有序实现,需要体制机制、资本金融、行业组织、创作群体和传播终端等各层面的配合才能最终实现。
规范市场是首要任务
首先,从制度设计角度而言,规范市场是结构性优化的首要任务。随着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相关的市场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出来:电影审查制、市场准入条件、资本运作、从业者利益保障等等,都缺乏法律规范,随着电影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更迫切。
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市场监管政策,但尚不足以应对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不规范操作。一是针对电影市场资本监管乏力,对电影业金融和信贷环境缺乏足够的监察和保障;二是针对电影要素市场的政策失衡,当前政策对技术和资本的保障尚可,但对人才、版权和信息的保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导致侵权和盗版问题严重,以编剧为代表的从业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针对电影产业链的预防监督不足,突出表现为对资本介入发行环节监管的滞后性,使得市场运作不透明,出现偷漏瞒报票房等现象。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长效监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规范市场,为结构性优化目标提供保障。
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审议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 ,其文本经过多次修改审议,就电影市场的规范问题在政府管理方式上作出了转变,坚持放管并举:监管层面,着重对资本、票房的规范化操作进行明文规定;放权层面,在审查、拍摄等方面降低门槛提供便利,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无疑将从立法层面对规范市场起到基础性支撑和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但立法是纲,在此基础上的长效监管则是在规范市场中发挥持续作用的治本之策,就具体市场规范问题的落实必须建立细化机制和长效机制,尤其要利用各种手段,从体制、法制、机制等层面充分保障业界资本的规范运作,由政府管理层面和电影专业性社会组织通过立法、行政和行业约束机制有效保障从业者利益,进一步确立内容生产者的基础性地位,以提升中国电影整体性的原创能力,增强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针对编剧环节的利益,要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机制,积极营造激发创作热情的制度环境。
提高资本运作的专业化程度
其次,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当前结构性调整的迫切任务是提高电影行业资本运作的专业化程度。资本为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对推动电影产业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资本运作的流动性又决定了其快速套利的诉求。电影作为内容生产的高风险行业,电影人既要借助资本的推力,也要保持警惕与过路资本博弈。2015年电影票房的超高速发展部分源于大量资本的非专业操作,如缺乏工业化流程操作的IP冒进现象,以及在资本助推下疯狂上涨的明星片酬。前者导致电影沦为话题炒作,后者则导致国产片体量开始向两极集中,削弱了中等投资规模电影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市场不健全的突出表现。
随着票房增速放缓,短期资本和非专业资本将得到一定的遏制,资本进入电影将变得谨慎。从长期效应来讲,留下来的长期、专业化资本更有助于电影的健康发展,劣币排斥良币进而绑架电影创作和生产的现象或将有所改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本操作的优化调整已迫在眉睫。当前中国电影已逐渐步入工业化制作阶段,工业化程度越高,对资本的规范操作和专业程度要求越高。随着工业化机制的完善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当前依靠导演、明星、IP、营销、票补等单方面的资本炒作将失效。
与资本专业化相对应的,国内业界应向美国的电影行业工会学习,逐渐建立起行业规范以推动行业良性发展。业界应当加快组织专业、优质、稳定的电影团队,尤其是培养高水平的制片人,树立制片人机制,将资本向影片内容生产层面倾斜,不能仅仅停留在炒作阶段。在此基础上,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提倡大导演为年轻导演做监制、明星削减片酬支持新人等扶助措施,对没有资本话语权的年轻创作者提供空间和自由度。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制订行业公约,针对电影行业不规范的薪酬体系有所引导,不能一味抬高明星附加值,平衡电影业界各方利益,将资本导向内容创作的主体环节。
当前国内影视公司的大调整、大洗牌已经在悄然进行,并有加剧趋势。票房增速放缓在削减资本泡沫的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警醒,即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要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尊重规律,拥有强大资本支持的同时又能匹配独特内容生产能力的公司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强资本+优人才+好内容”才能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新力量” 。
加强优质内容供给
再次,优质内容供给是中国电影结构性优化的核心动力。在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原本预计大卖的《爵迹》和《王牌逗王牌》最终惨淡收场,这是以桥段、噱头和粉丝营销为卖点的“非电影”自今年春节档和暑期档后再次受挫。而主旋律题材的《湄公河行动》在前期不被市场看好、排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过硬素质和超高口碑成功逆袭,实现了本土警匪题材的商业类型突破,创造了今年国庆档的票房纪录,也创造了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新高。影片出品方资本重心放在电影拍制阶段,颠覆了近年中国电影重资本营销轻内容创新的一贯套路,以高工业完成度对国产电影的投资与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影片故事根据现实热点改编,以严肃的原创姿态为提高国产商业电影的创意品质作出了良好示范。事实上, 《湄公河行动》所代表的“工业创意+工匠精神+原创品质”模式正是近年中国电影质量提升和结构性调整所释放出的信号,这种努力在近期票房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可贵。
当前电影业界从工业化角度、产业链层面对电影本性、本体的认识和理解远远没有到位,存在着很多盲点、盲区乃至误区,过于关注电影在经济层面的运作而忽略了作为艺术产品生产的自身规律,对电影实操技术环节给予关注较少,对其产业价值和对国民经济转型的推动贡献尚认识不足。从结构性优化的角度来看,要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整体性的质量和品质,作为技术保障的工匠精神和内容核心的创意能力应当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根本推动力。
近期业界舆论强力呼吁工匠精神,这也恰恰证明当前中国电影业界整体缺乏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业界全方位地认识电影工业体系及其各个环节,培养大量的技术性、实用性人才,以满足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和深化的需求。当前导演界的新力量士气磅礴,但更多的技术性岗位仍缺乏专业人才参与。电影作为艺术工业,需要高水准的技术团队才能配合完成,这种目标需要电影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电影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向电影产业、面向电影工业化进行分工培养,而业界的电影创作资本也不能唯导演和演员是瞻,否则难以提高综合电影工业水平。
相比工匠精神的缺乏,创意及其实现能力匮乏更是中国电影的短板,也是目前中国电影整体性增速放缓的内在原因。优秀的商业电影创作应当是创作者以超越个人化的艺术表达,与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社会热点形成共振的良性互动效应,这种共振效应也是中国电影能够保持本土性,与好莱坞进行抗衡的重要优势。当前许多国产电影在艺术创新、类型拓展上乏善可陈,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在情绪和思想层面引起了观众共鸣,但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者艺术创新表达的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当前“90后”观众逐渐成为主流电影市场观影主体以及“00后”观众的崛起,他们所青睐的动漫游戏、二次元文化将会对中国电影整体性的创作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能否与之形成有效互动是对中国电影创意潜力的巨大挑战。
在此基础上,业界应当重视原创和IP共同发展。近年IP大行其道,原创电影内容受制于资本被大幅压缩,事实上,中国电影要完成工业化升级,IP的有效、有序和电影化开发与保障原创必须同时具备,二者是并行不悖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创作力量要盘活存量,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吸纳增量,以新力量为中国电影增添新动力,为中国电影结构性调整在产品层面施以保障。
同时,创作层面的结构性优化需要高水平电影工业的支撑。从近年国产大片的质量和市场表现来看,当前中国电影工业水平尚不完善,难以稳定产出高规格的特效大片。电影工业科技日新月异,最终电影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前期置景拍摄技术、后期特效技术、放映技术等多种技术协同的结果。中国电影要利用前沿技术提升各技术环节的竞争力,充分利用CG制作、动画制作、特效制作、协同拍摄、虚拟摄影和4 K拍摄制作等,显著提升我国电影的技术制作能力,丰富电影内容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借助于高新技术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完善工业化体系,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为电影创作优化提供技术基础支撑,并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竞争中巩固优势。
影院建设的细分化和差异化
最后,市场终端出口应成为结构性调整的催化剂。当前的影院建设已呈现出两极分化格局,一方面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对新增银幕尚有需求空间,但同时存量影院也出现难以为继、盈利下降的趋势,加之电商平台介入后,影院终端过于依赖网络销售,缺乏自己的目标客户,以至于经营能力弱化。面对“拐点”的挑战和机遇,院线应主动提升自身实力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观众,从内部变革着眼,在追求增量的同时也注意经营的细分和差异化定位,避免陷入“靠片吃饭”的放羊式经营状态。
中国电影结构性调整需要具备全局观和整体观。不能唯票房是瞻,需要从全产业的角度入手,激活政策制度,规范金融资本,强化内容创新,拓宽终端出口,从各个方面保障和拓展中国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和专业性,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电影结构性优化,实现电影市场向质量型、内涵式模式的发展转变。任何简单、不加分析和思考地唱衰中国电影的论调将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虽然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之路是长期的、艰难的、充满各种变数甚至可能会出现反复曲折,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只要业界直面当前的结构性矛盾,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调整,促进结构性优化,尽快实现质量型、内涵式的增长模式,使中国电影生态更为优化,更具可持续性,中国电影就有可能从产业的黄金十年迈入创作的黄金十年,打造出更多具有经典人文品格和美学品格的作品,中国电影发展,则有可能出现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新景观、新形态、新业态。
(饶曙光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影协秘书长)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