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当代农村电影导演吴天明先生永远离开我们了。今天,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依托他的艺术信仰和创作实践,弘扬当代农村电影的文化传统,检视并促进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
弘扬“影以载道”的文化传统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电影的传统即是农村电影的传统。农村电影不仅影响和塑造了民族电影的主要文化传统,占据了中国电影创作的半壁江山,而且培养了一批本土电影的中坚力量,今天著名的电影创作者大都与之有过不解之缘。当代农村电影秉承“影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一个又一个辉煌。以吴天明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代表的几代创作者,深刻反思乡土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深情讴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着力探索中国农民文化基因和性格特征的来龙去脉,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的当代转型拓荒寻路。回望当代农村电影的创作画廊,我们既能看到当代乡土中国变迁的“社会史”,触摸到当代农民文化性格蜕变的“心灵史”,也能够体察到中华传统根脉传承的“文化史”。作为时代文化的集中代表,当代农村电影以艺术的表现形式,着力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转换方向,认真反思可能影响中国道路前行的传统文化问题。比如,以《老井》为代表的农村电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愈挫愈勇、艰苦奋斗的宝贵品格,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精髓的艺术抱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独特历史命运,演绎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碰撞的生存困惑。当下电影创作应更多重拾“影以载道”的传统,深入触碰农村社会现实问题,把创作背景置身于中国梦行进中的大时代,沿着时代巨变的大道与正道,展示更多创业的血性和阳刚之美。
铭记“影以明德”的文化追求
如果说科学的使命是普惠众生,那么文艺的使命应当是普度众生。面对社会发展的曲折以及人生前行的苦难,文艺天然地承担起人生救赎的责任。醇风俗、美教化、厚人伦历来是文艺义不容辞的使命,文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是社会人生召唤的结果,人民群众对优质文艺天生具有向往之情。当代农村电影承袭“影以明德”的文化传统,并倾力为社会人生服务,它们为当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仁爱敦睦、长幼有序社会秩序的庚续和绵延,以电影艺术的名义,向全社会传导明理向善、整饬人伦、正德厚生的重要价值。同时,当代农村电影直面历史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和人民命运,积极回应社会诉求和民众期盼,彰显了为历史存正气的艺术抱负、为社会苍生弘美德的审美理想,以及为时代分忧解难的艺术情怀。基于此,艺术家创作了《野山》《香魂女》《二嫫》等经典作品,这些肩负着“影以明德”的力作,反映了改革大潮中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折射出个体精神与社会道德重建的艰巨复杂,担负起社会美德重建中先行者、先觉者和先倡者的重任。不仅如此,这些文质兼美的电影有着解剖现实人生问题的筋骨和力度,具有泾渭分明、立场坚定的道德取向和方向,同时充满了热爱生活和拥抱时代的人性温度。可以说,在历史转型期,当代农村电影担负起了自己应该承担的重任,执着地守望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涌现出了一批以吴天明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代表的有担当、讲品位和重艺德的优秀电影艺术家,由于他们的真诚坚守,一批推崇“影以明德”的农村电影,影响了一代人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今天的电影创作应当弘扬这样的文化传统,秉持高尚的操守和艺德,创作出有筋骨力度、道德取向、人性温度的高品质作品,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明晰社会道德的前进方向,展示社会道德的基本评判标准,从而给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带来正能量。
秉持“影以亲民”的文化宗旨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反映人民呼声,回应人民诉求,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应是电影艺术的分内之事,也是电影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句话,只有文艺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真正接纳文艺。从当代农村电影的艺术实践不难看出,艺术家们对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充满了无限热爱,以真诚的艺术态度想人民之所想,进入导演镜头的画面往往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生活,真正做到了与人民群众同悲戚、共欢乐,将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内容,置于社会历史洪流的核心漩涡之中,引导人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品评优劣,汲取精神文化营养。比如,农村电影《野山》与《人生》,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力结构的变化给农民婚姻观和人生观带来的巨大影响,站在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文化性格重塑的高度,反映了一代人的情感蜕变史和演进史,深刻呈现出变革时代复杂的生命存在与社会伦理结构,着力审视普遍存在的生命处境和欲望困境,影片面世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和反响。环顾今天的电影创作生态,关注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作品很多,但精品佳作却不尽如人意。电影作品即使聚焦乡土中国,多数也流于浅尝辄止的肤浅反映。创作者若淡化了“影以亲民”的文化宗旨,站在农村边上眺望和浏览农民生活,无形中拉开了与乡土社会的距离,就谈不上入木三分、情真意切地反映生活,距离美的发现和创造也就可望不可及了。总之,影视作品只有抓住人民关切的问题,才会引发人民的强烈反响。人民群众对敷衍了事、做作矫情的作品向来不买账,因为这样的电影让人民看不到希望与梦想。
回望吴天明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足迹,我们发现,当代农村电影的三个文化传统远没有过时,它们不仅是引领中国电影走向春天的宝贵资源,更是实现电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农村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研究”负责人、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