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注释: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中国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项目编号:12YBB183)、“现代湖南文学的电影改变研究”(项目编号:13YBB014)的阶段性成果。
当今世界电影市场早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和行进走向,各国电影之间展开着激烈的格斗厮杀,虽没有刀光剑影、枪林弹雨的战火威胁,却弥漫着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的恐怖气息。“存王败寇”已成为了电影市场普适性的不二法则,世界电影大国都在选择适合自我生存发展的运作方式和振兴策略。
我们知道,韩国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疾在亚洲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继70年代日本电影、80年代中国港台电影和80年代末中国内地电影后的又一文化奇观,这一现象一度被称之为汹涌袭来的“韩流”。尽管韩国电影观众数量曾从2009年的1亿5696万人次减少到了2010年的1亿4918万人次,影院银幕数量从2009年的2055块减少到了2010年的2003块并在2011年进一步缩减为1974块,但公映电影174部的韩国,2012年观众竟增至1亿9487万人次,观影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21.9%,其中国产电影观影人数更是突破1亿,达到1.1461亿人次。截至2013年8月31日,韩国电影观众总数已达8601万7282名,估计有望提前突破往年的观影人次,完全可以打破此前的历史纪录。2012年的整体票房达到14500万亿韩元,首次突破1亿大关。而至2013年10月,票房排行前十名的电影已有《7号房的礼物》《雪国列车》《监视者们》《隐秘而伟大》《柏林》《恐怖直播》《钢铁侠3》《流感》《捉迷藏》和《僵尸世界大战》。除几部好莱坞电影外,其余均是本土电影,韩国电影票房总量在总体上仍呈现为稳步增长的趋势。现在,韩国已经拥有1170多家电影公司。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公布的《2012年韩国电影产业结算报告书》宣布,2012年韩国全年影院售票额达1.4551万亿韩元,比2011年增长17.7%,其中国产电影占有率达58.8%,平均收益率达到13%,这是自有统计记录以来韩国电影收益率的最高纪录。而韩国电影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韩国电影2005年到2010年的出口布局中,北美地区虽然所占比例很小,最大不到10.5%,最小只有2.5%,但在强国林立的亚洲地区却有很重的分量,最大达到了87%,最小也接近50%。①上述数字,再次证明了韩国电影的蓬勃发展。
历史上的韩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影小国,虽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但很少受到全球关注和世界瞩目,甚至连一本像模像样的韩国电影史都不曾出现过。直到2006年,韩国“唯一一本完整的电影全史”②才由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出版。因此,曾经并不景气甚至一度跌至低谷犹如狼奔豕突的韩国电影,缘何能在热浪沸腾、众神狂欢的大众文化境域中找到新生的轨道和涅槃的路径,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给予理性总结。
纵观韩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我觉得韩国电影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取得令人炫目的成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善于捕捉时机、敏锐把握机遇的韩国影人慧眼独具地找到了诸多利于自我生存的振兴策略,才使自己的电影终于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正确而科学的策略意识以及策略的有效使用,犹如一个人在校读书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一样。因为策略“有助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它将减少习得者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或者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③电影振兴之理,如同学习之因,别无二致。
一、产业策略
事实上,韩国电影如同世界不少国家一样,虽然也有一些诸如“第一”的光辉记录,如1903年出现的活动幻灯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次放映电影,1919年第一次向一般公众放映影片《正义的复仇》,1923年放映的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盟誓》是韩国默片时代的前奏,1930年上映了韩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春香传》,1949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影《女人的日记》,但由于历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制和军事政权的审查,在内外威胁中饱受煎熬的韩国电影,长期投资缺乏,产量低,剧情单一,处于没落的状态,因此它真正走上振兴之路是迟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
探究韩国电影最近20多年来能够更有价值和如此兴盛的原因,我们发现“韩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对于电影审查制度的废除和对韩国电影的重新认识”④是最为重要的,因为电影绝非简简单单的商品,而是一种承载着民族国家话语等各类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成员。因此,电影的生死谍变不能只是依靠自身,而是需要相关政府提供优惠的而非严苛的产业政策来支持和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关于这一点,韩国电影有着正反两面的深刻教训。1970年代,韩国政府颁布实施《电影法》修正案,施以苛刻的审查制度,全盘控制电影业,韩国电影因此处于其历史上的第二次衰退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主化浪潮的高涨,韩国政府逼迫对电影松绑减压,1985年重新修订《电影法》以给予电影创作所应有的自由,这极大刺激了电影业的发展,但1986年电影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特别是1987年1月出台的法律允许外国厂商在韩国摄制、销售影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韩国国产电影再次跌入低谷,“其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20%上下,而好莱坞、日本以及香港的电影则垄断了约80%的市场份额”。⑤到了90年代,韩国电影创作才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原因就在于韩国政府在政策、资金、分级制度、举办电影节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而韩国电影也正是依托政府所提供的这一系列优惠政策,才能够在政府营造的良好产业环境之中飞速驶入“快车道”。以1999年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所取得的轰动效应,标志着韩国电影终于迈出了自己那强劲而有力的发展步伐,进入了韩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高潮。
对于激发韩国电影飞速发展的产业政策,相关的史论和著述已有较为详尽的收集和陈述,在此不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国家领导人对于电影产业的重视非常重要。在韩国,正是1993年当选总统的金泳三说出“如果迪斯尼一年的营业额跟全球计算机巨擘IBM旗鼓相当,那么为何不全力发展影视工业呢”这么一句名言,才成就了今日韩国电影事业的辉煌,才刺激韩国影人创造了电影的奇迹!因为韩国领导人深知“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的收益相当于售出150万台现代企业的索纳塔所获取的利润”,⑥所以历届政府才会相当重视“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譬如金泳三政府主导了从原来政府控制转向振兴的电影政策支援,金大中政府倡导“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基干产业”而全面推行电影振兴综合产业政策,卢武铉政府继续推进电影产业振兴计划。总而言之,韩国政府相继取消电影审查,实行分级制度,继续Screen Quoto(即电影配额制,又叫义务上映制度),设立扶助基金,激活投资环境,成立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这样终使韩国电影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由此可见,韩国电影的奇迹呈现,始终离不开各界政府电影产业政策的主导和支持,中国亦理应如此!因为政府制定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是维持本国电影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既利于影人创造力的勃发,又利于多元化电影市场的形成,也利于本土电影与国际的接轨。
二、类型策略
当今世界,让观众看到和了解韩国电影已不是稀奇和奢侈的事情,因为公共影院、影展、网络都会放置着有关韩国电影的图片和资讯。这些图片和资讯等电影宣传品,其实烙刻或隐含了一些特别的类型标签,观众可按照这些类型标签来选择和判断自己是否完全按这些条件去接受和理解它们。任何观众对于电影类型的熟悉都是一种累积的结果,随着不断地、反复地观看,“类型的叙事模式变得清晰起来并且观众的期待也逐渐成形”。⑦类型就是作为一种在电影制作者与观众之间默认的“契约”而存在的。
在1990年代前后韩国电影振兴之前,韩国影人的类型意识绝对没有当今时代这样显豁与明显。虽然1950年代的以故事片为中心的类型分化已开始出现,但类型片也只是大致可以分为“大规模制作的历史剧和现代剧”,故事片的叙事“过于片段化而不连贯”,历史剧让观众感觉观看的是“舞台剧的记录而不是电影”。⑧当然,1990年代以来的韩国电影类型也承继了60年代复兴时期乃至70年代不景气时段所开创的类型传统,如《自由夫人》之类的通俗剧,《出嫁的日子》之类的喜剧片,《电话谋杀案》之类的惊悚动作片,《月下的共同墓地》之类的恐怖片,《赤足青春》之类的青春片,但这些类型要素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凝固为一种为观众所不断期待的“规则”。真正在情节、角色、场景、主题、风格等叙事系统形成有影响力的类型电影意识,是1990年代前后的事情。聚焦釜山国际电影节,我们便不难发现韩国人在电影节上对于一部电影的类型归属是如何煞费苦心了。譬如金基德的《海岸线》作为2002年釜山电影节的开幕片,在《海岸线》节目手册上被描述成“一部毫不隐讳的、对导演个人阴暗记忆与迷惘检视的自传式电影……它震惊地反映了弥漫在韩国社会的暴虐”。然而,《日本时代周刊》却把它评价为“一部典型的、伪装成反映社会现实、而实际上不过是为混饭吃而粗制滥造的大制作电影”,这样一个“坚强的电影革新者”在海外却变成了“票房平平、水准堪忧”的乔·舒马赫。⑨由此可见,准确将韩国电影归类似乎有一定难度,但韩国人眼里的电影类型却是一种接受和消费电影的意识,正如人说:“韩国电影的类型功能主要用于推广分类上,因此除了与评论概念相关,更多涉及到的是市场策略。作为观众与电影公司间一种无须话语的交流,类型强化认知也体现出忠武路电影工业尝试以自我定位方式建构电影接受体系的方向”。⑩
正是这样一种基于推广电影的类型定位意识,韩国年产电影数量虽然只有数十部或者上百部,但在视觉时代却不断地尝试类型整合,逐渐形成了“包括科幻片、青春片、恐怖片、情色片在内的相对丰富完整的韩国电影类型体系,尤以政治商业片、伦理片、喜剧片、黑帮片、爱情片、情色片等类型最为突出”。(11)韩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越发明显,洪尚秀、金基德、李沧东几乎成为了亚洲的代表。他们制作的类型电影不仅制作水准精良,而且市场票房屡获成功。从以往大片如《太极旗飘扬》(导演姜帝圭,动作/战争片)、《怪物》(导演奉俊昊,恐怖片)等制造的视觉特效,到最近商业大片《流感》(金成洙导演,灾难片)、《雪国列车》(奉俊昊导演,动作/科幻片),大场面调动,奇幻情景展现,震撼的爆破等,都贴上了韩国人自己的标签。而几乎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却创造了新票房纪录的小片《恐怖直播》(金秉宇导演,惊悚片),空间虽然只局限在演播室这样一个房间里,但通篇却入木三分地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刻画了底层的报复心理的刻画,直逼人性的丑陋和险恶。相关数据显示,至2013年8月《雪国列车》突破了900万名观众,《恐怖直播》也动员了超过550万名观众,8月中旬上映的《捉迷藏》(许政执导,惊悚片)也成功吸引500万名观众,《流感》则接近300万人。(12)
总而言之,类型策略不仅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分析和欣赏韩国电影的有效方法,而且给予了人们一种容易接受和消费韩国电影的最佳手段。在韩国人那里,它不只是一种电影专业的评价术语,而是一种推广电影的消费手段。
三、模仿策略
作为亚洲电影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韩国电影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在于韩国影坛对于他国电影大胆地采取鲁迅所谓的“拿来主义”。倘若没有善于模仿的高超本领,韩国电影可能还是那些不成熟的动作片、低级的色情片和幼稚的言情片在蔓延和泛滥。因此,有人戏谑地称“韩国电影‘抄’出一片天”,(13)言语虽然说得过重,倒也道出了韩国电影得以振兴的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先来看看韩国电影的好莱坞色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好莱坞电影,通常以大投资、大场面、多国元素、特技效果等而著称。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电影也实现了传统向现代、本土向国际的转变,好莱坞色彩越来越浓厚。作为韩国电影腾飞转折点的《生死谍变》,就是一部具有浓烈好莱坞色彩的影片,在特工、情报、特种液态炸药等完全好莱坞式的情节之中注入东方式的情感,不仅其题材、剧情、拍摄手法无一不是移植于美国同类型电影,而且其导演姜帝圭就有“韩国的斯皮尔伯格”之誉,但就是这样一部模仿性作品在韩国连续上映57天,居然场场爆满,上座率远远超过了同期放映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这固然缘于韩国观众大多经受过好莱坞电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但如此认可《生死谍变》,说明它模仿、复制好莱坞导演起码没有跑调走样。事实上,这部根据南北分裂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其叙事结构严谨,剧情起伏跌宕,动作场面流畅,制作水准实实在在不低于好莱坞同类影片。5年之后,姜帝圭同样模仿好莱坞的电影《太极旗飘扬》,在韩国上映最终以1150万人次的票房成绩,再次创下韩国电影新的票房神话。这部影片固然以韩国民族情结这一主要情感基调吸引观众,但好莱坞战争大片的成功模式更是一个吸纳票房的突出元素,如大量的战争场面与感人的人性刻画相结合,不惜血本的实景拍摄与后期1/3的CG电脑技术参与,制造了一场绝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视听盛宴。姜帝圭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正如人总结的那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借鉴了好莱坞式叙事模式,强调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以时间线索向前推进,凸现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电影节奏把握注意松弛有度,大大增强了电影的可看度,同时电影中又时刻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14)因为这种带有模仿印记的韩国电影,连年以商业巨片在韩国掀起了票房巨浪,以致令它享有了“新东方好莱坞”的美名!
再来说说韩国电影的香港胎记。繁荣的香港电影业,曾一度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香港的经典影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涌入韩国,对韩国民众和韩国电影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正如人所说:“韩国电影借鉴了香港电影很多优秀的拍摄手法,甚至题材方面也存在着大量的模仿痕迹,尤其对香港电影中的文艺题材、动作题材、黑帮题材、喜剧题材和鬼怪题材的影片借鉴表现得比较明显。”(15)例如上面说过的韩国最卖座的影片《生死谍恋》,不仅借鉴了好莱坞的大片模式,而且汲取了香港电影言情文艺片的优点,将男女爱情、兄弟情谊、敌对关系及朝鲜和韩国敏感问题统统涉及,叙说故事时则以敌对关系为主、男女爱情作辅助、兄弟情谊渲染,进而形成了诸多煽情的看点和亮点。整体来看,南北双方情报员对立场面火爆,格斗激烈,情节紧凑,加上爱情的陪衬,终于创造了韩国电影的奇迹。而拍摄了许多娱乐性的作品姜佑硕,在借鉴香港成龙的《醉拳》系列、洪金宝的《鬼打鬼》《人吓人》、许冠文的《半斤八两》等电影的基础上,将香港电影纯粹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制作模式成功地带入韩国,其导演的《两个警察》这部电影同样刷新了韩国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因为学习和模仿香港成龙的《警察故事》、许冠文的《摩登保镖》、张坚庭的《表错七日情》、石天的《全家福》、冼杞然的《三人世界》,尤其是周星驰的《逃学威龙》等无厘头喜剧,韩国影人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如《木浦港口》、浪漫喜剧片如《封大夫》、爱情喜剧如《青春漫画》《我的野蛮女老师》《我的野蛮女友》等优秀电影同样给韩国电影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我们观看的韩国电影,不少是从美国、香港乃至日本的类型电影那里模仿而来的,明眼人非常容易发现它们的“百家”特色,但是它“得其精髓,像模像样,决不傻气”,(16)不仅赢得了本国人心,赚足了本土票房,而且博得了亚洲的赞誉和世界的认可,既增强了韩国影人的信心,又推动了韩国电影的发展。正如人说:“‘抄遍百家’成为韩国电影起飞的基础,你可以说它是‘抄学改创’,也可以将其贬抑为‘集众多流行于一体的大众文化’,但是它能风行中国、红遍亚洲、影响好莱坞,说明确有独特文化魅力。”(17)事实上,要使本国电影走向世界,实行“拿来主义”,即学习和效仿世界先进国家电影的成功经验与新鲜元素是不可或缺的,诚如鲁迅所言:“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18)韩国电影取得成功的这一重要原因,值得中国影人好好仿效!
注释:
①上述数字根据郝延斌:《韩国电影的亚洲市场策略》,载2013年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8版;宋佳烜:《韩国:2012年电影收益率攀升至13%》,载2013年2月7日《中国文化报》;朱白:《2013年韩国电影再度火爆,几大类型片全解析》,载2013年10月24日《南都娱乐周刊》;橙小樱:《韩国本土电影再创佳绩,8月市场占有率历年最高》,载2013年9月8日《电影网》;流浪:《盘点2012全球主要电影市场最赚钱、最卖座电影排行榜》,http://blog.163.com/yyyxn520/blog/static/424582422013018923027等文献综合统计,特此说明。
②周健蔚:《译后记》,[韩]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著,周健蔚、徐鸢译:《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65页。
③任素贞:《策略教学法与外语听力教学》,《外语界》2003年第2期。
④⑥⑧[韩]金美贤:《编者序》,[韩]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著,周健蔚、徐鸢译:《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第355页、第154页。
⑤卜彦芳:《韩国电影产业新观察》,《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
⑦[美]托马斯·沙茨著,马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⑨参见[英]朱利安·史辛格著,洪帆译:《韩国电影定位:类型归属与接受环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⑩Diffrient,David Scott(2003).South Korean Film Genres and Art-House Anti-Poetics,Cineaction,60:60-71.
(11)张燕、谭政:《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受众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12)橙小樱:《韩国本土电影再创佳绩,8月市场占有率历年最高》,《电影网》2013年9月8日。
(13)(16)赵坷:《韩国电影“抄”出一片天》,《新闻周刊》2004年6月28日。
(14)殷昭玖:《韩国电影4大导演》,《电影》2006年第7期。
(15)徐艳:《论韩国电影对香港电影题材的借鉴载》,《电影文学》2010年第2期。
(17)倪骏:《韩国电影启示录》,《电影》2006年第12期。
(18)鲁迅:《拿来主义》,《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0页。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