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类型化尝试

2016-04-29 阅读: 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作者:陈咏 收藏

  内容提要:《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创作缘起,是美国女编剧诺拉·艾芙隆于1993年编剧并导演的爱情喜剧片《西雅图夜未眠》,二者构成明显的互文和对话关系。薛晓路当初放弃翻拍《西雅图夜未眠》,而充分利用其剧作元素,重新编剧导演一部中国式的当代爱情喜剧片,是有深层理论根据的。对于类型电影的创作来说,简单的拷贝或二手翻拍很难取得成功,追求文本互文中的互异性,才是类型电影成功的不二法门。

  关 键 词:《北京遇上西雅图》/类型电影/剧情模式/剧作结构

  作者简介:陈咏,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2012级博士研究生

  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薛晓路编剧、导演,投资不到3000万元的中低成本爱情喜剧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大陆电影市场创下了5.2亿的票房佳绩。影片的创作缘起,是美国女编剧诺拉·艾芙隆于1993年编剧并导演的爱情喜剧片《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二者构成明显的互文性和对话关系。

  20年前,《西雅图夜未眠》以其温情浪漫兼幽默的风格,打动了无数中国观众。诺拉·艾芙隆最早被人熟知是因为她编剧的《西尔克伍德》和《当哈利遇到莎莉》,这两部电影都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当诺拉·艾芙隆接手《西雅图夜未眠》编剧之后,立刻想到了1957年莱奥·麦卡莱导演,卡里·格兰特和黛博拉·蔻儿主演的《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导演本人根据自己1939年的影片《爱情事件》Love Affair重拍)。她将此片作为参照文本,在《西雅图夜未眠》中引用了《金玉盟》的精彩台词与片段,特别是沿用了《金玉盟》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纽约帝国大厦相见的剧作桥段。该片拍得浪漫感人,上映后大获成功,连与之有互文关系的36年前老片《金玉盟》,也因该片的热映而又卖出了200万份录像带。有意思的是,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也有文佳佳和小朱莉在电视上观看《西雅图夜未眠》中男女主人公在帝国大厦上相遇的片断,并且在后来借助文佳佳之口告诉观众,这是电影编剧骗无知小姑娘的把戏,从而像好莱坞爱情片《漂亮女人》的结尾一样,完成了对影片文本的解构。这似乎验证了罗兰·巴特所说的所有的文本都是互文,每个文本都与其他文本相关,以及文本的拼接等概念。

  当初投资人江志强找到薛晓路时,是想让她将《西雅图夜未眠》翻拍成中国版,幸好被她以艺术家的直觉果断地拒绝了,否则将很难看到今天骄人的票房和成就。薛晓路放弃翻拍《西雅图夜未眠》,而充分利用其剧作元素,重新编剧导演一部中国式的当代爱情喜剧片,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她的解释是:“我认为《西雅图夜未眠》里两个人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走到一起的故事,在当下中国的可信度很低。但是,我很喜欢《西雅图夜未眠》里对《金玉盟》的那种重读方式。于是,我就和老板商量重写这个故事,我告诉他我想写一个孕妇到美国生孩子的故事。”①薛晓路的判断无疑是准确的,如果放弃当今中国观众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接受环境,单纯翻拍讲述一个浪漫纯情的美国爱情故事,无法引起当下中国观众的共鸣。其实,对于类型电影的创作来说,简单的拷贝或二手翻拍很难取得成功,追求文本互文中的互异性,才是类型电影成功的不二法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西雅图夜未眠》成功后的第二年,由华伦·比提和安妮特·本宁重拍的新版《金玉盟》,虽然片名改回1939年的Love Affair,却没有引起多少反响,如今也鲜有人提及;这似乎也可以解释忠实于原著的徐静蕾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何当年在中国电影观众的眼中水土不服。

  一、熟知的类型和剧情模式

  “笼统地说,一部电影可以被看作两个对话:与现实的对话和与以前所有艺术作品的对话。任何电影导演都要通过处理这两个对话关系来实现与观众的交流。”②《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既源于它与《西雅图夜未眠》《金玉盟》《绿卡》《当哈利遇到莎莉》《漂亮女人》《电子情缘》《桃色公寓》等爱情片的成功对话,更源于它与中国当代现实社会的成功对话:大款与小三、美国产子、同性恋、人工代孕、海外移民、天价住房等众多的中国现实社会问题,都可以在该片中一一找到对应和指涉。

  早在电影诞生初期的默片时代,梅里爱就先后于1899年和1912年两次拍摄过《灰姑娘》的故事,这可以看成是爱情片的最早雏形。传统的爱情片宣扬一种爱情至上,爱情超越一切的主题观念。爱情片有着长盛不衰的经典叙事模式,即表现两位主人公从相遇到相爱,饱受波折和磨难,最后以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悲剧性的离散作为叙事主线的一种电影类型。与其他类型片相比,爱情片较少承载社会、政治和历史等元素,显得较为单纯和纯粹,故而常常被电影研究者摈弃在艺术电影的研究之外,除了《法国中尉的女人》《钢琴课》《漂亮女人》等少数爱情片例外。爱情片的纯粹性还表现在,它是自诞生之初直到今天,在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电影生产中始终存在,并很少发生本质改变的一种电影类型。其类型样式被各国观众喜闻乐见,其剧情模式令人耳熟能详,却又很难跳出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第在20世纪初期,从1200部古今戏剧作品中总结归纳出来的36种剧情模式。以下用与《北京遇上西雅图》具有互文和对话关系的几部爱情片为例,分析其中广为熟知的剧情模式。

  1.1939年的初始文本,87分钟的黑白片《爱情事件》,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尼克与泰莉都已是订婚之人,一次偶然邂逅令他们突发情愫。两人相约3个月后于帝国大厦重遇,但命运却在考验他们的爱情。

  2.1957年的翻拍版,119分钟的彩色片《金玉盟》,讲述了英俊的富家子尼克和美丽的夜总会歌手泰莉在从欧洲到纽约的船上产生一段罗曼史。在船上众目睽睽之下,两人相约6个月后在纽约帝国大厦见面。一场意外车祸让泰莉无法赴约,尼克万分痛苦,以为泰莉已与人结婚。直到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3.1993年拍摄的《西雅图夜未眠》,讲述了一个长久沉浸在失去爱妻痛苦中的中年男子,在8岁儿子的帮助下,通过广播电台的电波,终于在茫茫人海中重新找到自己心动伴侣的故事。

  4.1994年的重拍版《爱你、想你、恋你》(Love Affair),讲述了两个各自有婚约的男女,棒球明星迈克和音乐人泰瑞在飞机上邂逅。飞机突然失事,两人幸免于难。在回程轮船上,两人互生爱慕,相约6个月后各自解除婚约,前往纽约帝国大厦相会,并承诺如果一方没有出现,另一方将不再打扰对方的生活。

  5.2013年拍摄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了中国北京拜金女小三文佳佳,独自到美国西雅图生孩子,与移民美国的中国好男人郝志一起经历了种种磨难,两人最终擦出爱情的火花,在纽约帝国大厦上重逢。

  从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中可以发现,以上五部爱情片共同采用了第28种剧情模式,即“恋爱被阻碍”。不过前四部影片在此之外,还同时采用了第33种剧情模式,即“错误的判断”。具体地说,以上五部影片共同采用了第28种剧情模式中的细目之三“因女子先已许为他室”以及“因女子先已许为他室,并误会所爱的对象已和别人结婚。”《北京遇上西雅图》则采用了第28种剧情模式中的细目之一“因为财富不同而不能结为婚姻”以及细目之五“男女间性情不合”。从而使得《北京遇上西雅图》与前四部影片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金玉盟》《爱情事件》《爱你、想你、恋你》显然都是“一见钟情”模式的爱情片,《西雅图夜未眠》是“天涯咫尺”模式的爱情片,而《北京遇上西雅图》则是“日久生情”模式的爱情片。相同或相似的爱情故事,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剧作模式讲述,从而被赋予了新鲜生动的魅力,这正如福柯的那句“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也如电影学者陈晓云所说:“从故事原型的意思上说,爱情故事早就写完了,太阳底下不再有新鲜的故事。留给当代的,不再是前人没有叙述过的故事,而仅仅是如何寻找新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③

  36种剧情模式对电影剧作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美国类型电影的创作中,笔者曾在拙作《试论36种剧情模式》中,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在随机考查的120部世界优秀影片中,有高达88%的影片完全吻合36种剧情模式或在36种剧情模式边缘。不仅如此,笔者还发现,在随机考察的120部影片中,有接近10%的影片采用了上文提到的第28种剧情模式,即“恋爱被阻碍”的剧情模式。④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验证《北京遇到西雅图》《西雅图夜未眠》《金玉盟》等爱情片的成功之道,即成功的类型片大都是在观众和创作者都较为熟知的剧情模式中进行创作,而不是绞尽脑汁,异想天开地进行所谓的创新突破。

  “在类型电影中,最为紧张的一对概念就是‘成规’和‘创新’。类型电影的主要经验就是对那些能够引起大众反应、得到大众认同或引起大众讨论的影片的模仿……任何导演的创新都必须是在遵从和熟悉类型模式的基础上,观众和研究者应该假定一个作者的创新是在熟悉了这个类型所有的重要作品之后,否则,创新就很容易走向个人的天马行空,这在类型电影创作中就近乎于犯了天条。”②26从郝建先生的这段论述中,笔者能感悟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之关键所在,即该片对类型和模式的熟谙、重视和遵循;也似乎明白了《一代宗师》《二次曝光》《西风烈》《关云长》《决战刹马镇》《我的唐朝兄弟》《刺陵》等影片的失利之关键所在,即影片对类型和模式的陌生、轻视,甚至不屑。

  二、创新的人物和情节设计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绝非偶然,编剧导演薛晓路将中国大陆光怪陆离,飞速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与类型片的创作规律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本片出奇制胜的法宝。蕴藏在影片文本中的成功秘诀,除了上文提到的与《西雅图夜未眠》等影片的对话关系,以及对于爱情片类型与剧情模式的熟谙掌握和借鉴之外,该片在本土化的类型人物和情节上的创新设计是其成功的另一大保障。

  1957年《金玉盟》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浪漫多情,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他们的存在吻合了那个时代的观众,对经典好莱坞时代爱情片中梦幻爱情的想象。1993年《西雅图夜未眠》的男女主人公,一位是丧妻的中年建筑师,一位是报社的女记者,两人的时空距离虽然横跨美洲大陆,但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吻合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时代的人们对身心独立和浪漫爱情的追求、向往和信仰。而《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男女主人公的设计,完全根植于社会转型时期,物质文明尚未高度发达的中国大陆的社会现状:一个是随心所欲、没心没肺、追求物质享受的80后美女小三,一个是饱经沧桑、失意落魄、欲爱还休的邻家大叔。在中国,文佳佳连孩子的准生证都拿不到,在美国,文佳佳的孩子却可以得到合法的美国身份。海清饰演的女同性恋也可以组织同性家庭,甚至可以借哈佛高材生的精子怀孕产子。影片中的故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了追求艺术创新和戏剧效果,编导仍明显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影片塑造了两个当代中国银幕上极少看到的奇葩式的男女形象,仿佛是从当下中国某知名电视栏目中走下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真人秀人物。与电视栏目真人秀不同的是,类型电影的编剧法则使这两位性格反差巨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在异国他乡,在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中找到了真爱。这也使得众多情路坎坷,爱情失意的男女观众,在电影院里唏嘘感叹,得到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北京遇上西雅图》女主人公文佳佳前半部分较为夸张过火的性格和台词设计曾遭一部分专业人士的质疑,但其创作依据却是30年代经典好莱坞时代神经喜剧的处理方式。托马斯·沙茨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一书中,将好莱坞爱情喜剧片称为神经喜剧。1934年出品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一夜风流》可谓是神经喜剧的代表作品,其女主人公富家千金艾莉的性格特征与文佳佳的性格设计虽然带有很强的时代差异,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神经喜剧中的女性大多很强势,性格刁钻古怪,强势的女性设计与弱势的男性处理既彰显出当今时代的特色,又能带给观众大量的笑料,有人称之为“刺猬的爱情”,这应该是影片编导薛晓路设计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初衷。客观地说,文佳佳前半部分的动作和台词确实略有些过犹不及,一个非职业小三和美食编辑的性格、修养和外语不该如此之差,这会略微影响影片的真实性和后半部分为人物“翻牌”的难度,但质疑的人似乎还是带着评价文艺片的标准来看待该片,而非将其当作纯粹的类型片来观赏,更没有将其当作神经喜剧来看待。似乎一般人不会质疑《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徐峥、王宝强和黄渤的动作和台词夸张过火吧?

  尽管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陆风云变幻,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真实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精彩绝伦的人间喜剧或悲剧,但中国电影银幕上的人物却显得较为单一和滞后。当人们在不断地感叹生活本身远比电影更精彩的时候,才蓦然发现我们的银幕上有着众多禁区不能去触碰和表现。《北京遇上西雅图》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首次创新性地正面触碰了大款包养小三、同性恋生育、知识分子海外移民、中国房价居高不下等众多的敏感话题。当然,它十分聪明地通过喜剧的方式,并让主人公最终回归到主流的价值体系内,否则将很难有机会和观众见面。

  人物和情节,何者是第一性的?这个问题争论了二千多年。亚里士多德认为,故事是第一性的,人物是第二性的,他论述的显然是戏剧原则,而美国电影剧作家悉德·菲尔德则认为:“人物的实质是动作。你的人物实际上正是他所做的事。”⑤由此可见,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就像是从两个不同视点看到的同一事物,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性。《北京遇上西雅图》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最大贡献似乎在于塑造了拜金女文佳佳的形象,这种所谓“接地气”的时代小人物形象,将和《失恋33天》中的“毒蛇妇”黄小仙一样,成为国产类型电影中的经典形象。能否成功把握和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生活质感的“接地气”小人物形象,成为我国当下中小成本类型电影的成功法宝。当这些银幕小人物的经历和奋斗历程与年轻观众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实现深层次的对话和共鸣时,它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同和追捧是必然的。近两年出现的《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剧作结构分析

  《北京遇上西雅图》遵循西方经典“三幕剧”的剧作结构来设计整部影片的剧情。影片一开始,就采用了“两个不得不在一起的人”的经典好莱坞剧情模式,通过“月子中心”意外被抄,构成了剧作中所谓的激励事件,将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女主人公绑到一起,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后引入新“月子中心”另外三位功能性女性人物,设计女主人公与她们的矛盾冲突,构成影片的第一条情节副线,编导将这条情节副线上的四个女性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展现得十分精彩。此外,影片还设置第二条隐藏的情节副线,即从未出场露面的女主人公的情夫老钟。老钟答应女主人公圣诞节来美国看望她,最终意外爽约,此处完成情节点Ⅰ的建置。女主人公只好失望地在圣诞夜出走,巧遇男主人公,此处宣告第一幕的结束。

  影片第二幕是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沉浮、冲突磨合及相恋准备期。直到情夫老钟的司机突然出现在男女主人公面前,要接女主人公回国,此处顺利完成情节点Ⅱ的建置。女主人公在留恋与不合中与男主人公告别,坐上车离开“月子中心”,此处宣告影片第二幕的结束。影片第三幕是女主人公回国后寂寞空虚的生活片段,她最终决定与老钟分手,自食其力并独自抚养儿子。影片的结尾是男女主人各自带着孩子,在帝国大厦楼顶意外相见,与《西雅图夜未眠》完成对话关系,有情人终成眷属。

  《北京遇上西雅图》虽获成功,但在剧作上并非完美无缺,该片与另外四部美国爱情片在情节上有一个最大的对话关系,就是都有男女主人公相约在纽约帝国大厦见面的情节。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情节设计既是本片的卖点,也使本片在第三幕的情节设计上严重受此制约。具体到影片上说,就是女主人公在第二幕结束时,不应该回国。现在的剧情设计,于情于理于爱情片的剧作法则来说,都是缺乏逻辑性与合理性的,使得影片的叙事线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线断裂,情绪高潮无法生成,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即便是为了最后那场帝国大厦的重逢戏,女主人公也并非一定要回国不可,为什么不能让老钟来美国找她?两个男人此刻同时出现在一个女人面前,必有一场精彩的好戏降临。

  “写爱情故事时,我们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东西会阻止他们?”⑥如果说影片开始时阻止男女主人公的是情夫老钟,是金钱和地位的差异,是爱情的话,当老钟的司机突然出现在两人面前,完成影片情节点Ⅱ的建置之后,这些阻碍都不复存在了。此时唯一能阻止两人的是女主人公签证到期,面临着被驱逐出境的可能(警察出现在两人面前,也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桥段)。此刻,文佳佳对男主人公郝志的爱情已是有目共睹,对老钟的爱情已不复存在。即便因为最后一场帝国大厦的重逢戏,不能像《一夜风流》《毕业生》《漂亮女人》等影片的结尾那样拥有精彩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至少可以让文佳佳像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一样,暂时消失在地图上的某个地方。人物消失之后重现的魅力和震撼,会远比现在第三幕没有矛盾冲突的展示、交代和解说来的有力量。在这一点上,爱情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结尾再次成为经典范例。

  注释

  ①薛晓路等.《北京遇上西雅图》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3(4):37.

  ②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

  ③陈晓云.《桃花运》:爱情叙事的N钟可能与现代爱情的救赎想象[J].电影艺术,2009(1):41.

  ④陈咏.试论36种剧情模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2):68.

  ⑤(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5.

  ⑥(美)罗伯特·麦基.故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11.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