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被童话驯服了的暴力——从《美人鱼》谈周星驰电影

2016-03-11 阅读: 来源:0 作者:陈霄元 李远达 收藏

  《美人鱼》上映后打破华语电影票房纪录、延长档期的喜讯,使这部影片从新春伊始一路热到了现在,也使得周星驰或参演或执导的电影(以下统称“周星驰电影”)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谈起周星驰,普通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三个字:无厘头。这个粤语词汇也许正是因为周星驰的缘故才深入人心,观众的记忆也定格在他塑造的至尊宝、唐伯虎、九品芝麻官等经典形象上。不过,自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影坛,20多年来,周星驰作品中的暴力元素一直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暴力元素在周星驰电影中不仅充当重要的叙事语言,并且和他的幽默一样,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只是,周星驰的电影被贴上喜剧的标签,其中的暴力元素往往被忽视,这并不都是因为观众缺乏发现的慧眼,而是周星驰善于通过电影技巧的运用、幽默和温馨气氛的营造乃至建构完整的童话世界来消解暴力,从而形成了与某些商业片以暴力博取眼球的廉价思路不同的独特模式,在观众的审美愉悦与影片的暴力展现之间构筑了一道防火墙。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周星驰电影,从2005年的《功夫》到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再到2016年的《美人鱼》,暴力元素的使用比比皆是:《功夫》中被斧头帮砍死于当街的人们,被琴声砍掉头颅的义士;《西游·降魔篇》中葬身鱼腹的一家三口,猪刚鬣烤炉里的人肉;《美人鱼》片头被猎杀的海豚,遭围剿、浑身血污的人鱼等,血腥、恐怖甚至恶心的桥段似乎并不少于一般商业片。但在周星驰的电影里,暴力并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卖点,也不单纯是追求暴力美学的试验场。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电影中暴力美学发展的简要历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电影界兴起一股暴力美学的风潮,即对暴力元素的形式主义趣味——他们发现残忍、血腥的暴力场面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对暴力的诗意化渲染和唯美化表现也满足了观众潜意识里对疼痛、恐惧、死亡的超越性快感。欧美影片中,《发条橙》、《低俗小说》、《黑客帝国》等是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中国香港电影最早受到欧美电影的启发,将打斗的场面浪漫化、诗意化、审美化。与库布里奇的《发条橙》、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相比,香港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淡化了血腥的程度,突出了戏剧冲突,更具传奇色彩。周星驰电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觉地运用了暴力美学的叙事技巧,较为突出的有《九品芝麻官》和《鹿鼎记》等作品。不过将暴力美学运用到喜剧之中,毕竟存在冲突,新世纪以来,周星驰通过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呈现暴力元素的方式:用电影技巧回避暴力,用幽默稀释暴力,用童话消解暴力。某种程度上说,周星驰新世纪以来的作品是反暴力美学的。

  我们先来看看周星驰如何使用电影技巧回避暴力。《美人鱼》与之前作品相比,暴力场景在数量上有所减少,恐惧意味也趋于平淡。不过观影之后,还是有一些镜头使人印象深刻:捕杀人鱼的戏码着实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杀气腾腾的若兰小姐率领着一群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重复着格杀勿论的命令,浩浩荡荡地杀向毫无防备的人鱼族。他们突入人鱼族的栖身之所,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屠杀。这时,镜头特意停留在施暴一方,观众看到的是特种兵贪婪凶狠的眼神和手起刀落的动作,下一帧便切换到淋漓的鲜血从人们脚边淌过,那些被肢解的人鱼、狰狞的尸体、狼藉的甲板等画面都被刻意切了过去。无独有偶,在《功夫》里,周星驰表现了斧头帮收买两位杀手刺杀挺身而出保卫人们的三位义士,杀手通过弹琴的方式,将琴音化作利剑,斩杀了第一位义士:他深夜独行,听到身畔树叶飞落、猫儿横死,习武者的直觉告诉他危险来临,可当他转过身来,为时已晚,在人头落地的一刹那,电影把镜头切给了正在抚琴的杀手,只配以沉重的咕咚声表示义士的死亡。周星驰将暴力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准确。

  无厘头式的幽默作为周星驰电影的标志,是他一直贯穿至今的元素和理念。随着岁月的沉淀,周星驰从二三十岁到50岁,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对世界的认识也必然发生变化。过去,我们常常为他电影中无厘头的表达而捧腹,欢笑之余也伴随着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进入新世纪以来,周星驰的无厘头逐渐运用到对暴力的消解上来,或者说周星驰用幽默稀释了暴力。《西游·降魔篇》里,段小姐在猪刚鬣肉铺暴打尸妖那一段,堪称典范。尸妖在段小姐的拳脚之下,一个个不是头破血流、脑浆迸裂,而是脸部如同沙袋,扭曲变形,电影用夸张的手法将意料之中的血腥转化为意料之外的无厘头。同样的情况在《美人鱼》中也比比皆是:美人鱼珊珊奉命行刺刘轩,每次都被刘轩无意间躲过,使得人鱼族与刘轩的“血海深仇”化作一场滑稽戏。刘轩与珊珊相爱后,在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登门拜访,恰巧看到了珊珊的鱼尾,这时镜头转向了屋里的人鱼,昏暗的灯光下这群怪物怒目相对,本来非常阴森恐怖的画面,却因为缠住电风扇而转个不停的八爪鱼而彻底消解。反观欧美电影,消解暴力元素则多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在盖·里奇的经典喜剧《两杆大烟枪》中,主角们干掉了所有强劲的敌手,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他们所使用的都是歪打正着的方式,因而笑料百出。相比之下,黑色幽默讽刺、调侃的意味更多一些,背后蕴含着对命运不确定性的哲理思考,而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幽默更多包含着温情脉脉的情感体验。

  之前有评论说《美人鱼》讲述了一个环保主题的故事。在笔者看来,环保确实是《美人鱼》着力表现的一个方面。但从更深层次上讲,《美人鱼》是一部饱含温度的成人童话,这也是周星驰新世纪以来的电影越来越突出的一个特色。人鱼们精心准备的“致命”毒药,竟然只需要少许酒精就能解毒;绑架刘轩后,负责执行处死命令的人鱼露着狰狞的牙齿冲向刘轩,却忽然觉得刘轩的话有道理,同意释放他;人鱼师太在受到灭族威胁之时,并没有对前来围捕的凶恶人类痛下杀手,只是用海浪将他们全部打昏,方便人鱼族逃脱,这是怎样一个单纯可爱、善良天真的族群啊。更耐人寻味的是美人鱼珊珊和富豪刘轩的恋爱:一串阴差阳错之后,珊珊请刘轩吃鸡,刘轩一开始咆哮道:“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吃东西!”后来吃到情浓处,他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儿时困苦的经历——父亲捡回来的鸡腿就是这个味道。这位成功商人面对单纯的女孩,放下了全部戒备和武装,两人一起在儿童游乐场疯玩。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经典桥段在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也许丝毫显不出高明,这也许是《美人鱼》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不过,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将《美人鱼》看成是一部成人童话,就会发现对平等相待的坚守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周星驰电影一直以来的主要诉求。

  《美人鱼》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幅画作:一位面白无须的明代官员和美人鱼并肩而立。根据人鱼师太的讲述:“600年前,我们人鱼族遭到人类的七次围剿,多亏了郑先生相救,我们才幸免于灭族。”从这些证据我们知道,这位郑先生显然指的是明初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然而容易为观众所忽视的是郑和除了是一位卓越的航海家,还是一位宦官,恰好影片中富豪刘轩戴了假胡子,而只有珊珊才能揭开这个秘密。周星驰用电影语言反复向观众传达:真正的爱是可以超越种族、身份、时空等常人以为不可逾越的因素,“为了所爱的人不惜牺牲一切,这是你的本性”,人鱼老祖母所表达的也正是周星驰所要传达的,这恰恰是构成童话世界最核心的因素。也许我们可以认为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周星驰用自己的一系列影片传递着思考人生的成果:没错,童话确实不是暴力的对立面,但成人童话是可以驯服暴力的利器之一,艺术家的深刻也许正在于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