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 信仰如山
——观电视剧《大浪淘沙》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重大时间节点,一批重磅作品陆续推出,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涌现了不少佳作。前不久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浪淘沙》,便是一部追求历史深度与叙事创新、见人见史见丹心的深情之作。
《大浪淘沙》讲述自1919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世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苦奋斗史。品观全剧,有感动,有惊喜,更有沉思。感动于叙事手法,全剧以人物命运之舟颠簸穿行于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宏大叙事画卷上浓墨泼洒着大色块的人文观照之美。惊喜于形式表现,剧中引入2021年新时代青年的视角,在对这段历史的回望中,历史与现实以青春之名同频共振。沉思于主题表达,那一群群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献身历史的波澜壮阔,唯见初心如磐、信仰如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建构在对党史的真实呈现与深度解读基础之上所呈现的力量与美!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关注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书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革命奋斗生涯,注重史诗品格,彰显崇高之美。近年来,随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整体创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创作者对历史脉络、重大事件、重点人物的深入挖掘,电视剧的艺术表达、故事结构也日渐丰富多元。因此,我们发现,思想史可以拍出电视剧,政治史也可以拍出电视剧。基于党史题材创作本身对历史真实性的高标准严要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某种程度上已担负起了当今时代记录正史、传承信史的重要职能。《大浪淘沙》全剧几无虚构,完全选取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它从中国共产党始终初心不移的奋斗视角切入,循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真实呈现历史原貌的奇峰突起与悠远宏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浪淘沙》以剧载史,通过浓郁的纪实风格、严谨的史实结构、信息量密集的党史内容,成为及时有效的影视化党史学习载体。
历史剧的宝贵在于有思维高度和思想深度的历史解读,且与社会现实密切呼应并引发时代共鸣。有观众评价:“《大浪淘沙》有着鲜明的政论体风格。”这正是该剧追求深层价值表达与人物精神传递的结果。全剧情节点密集,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中共七大等,这些大事件固然是那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运动的结果,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剧中最大的矛盾对立面蒋介石与日本人并未正面出场,因为它将篇幅巧妙地集中于剧中“13+2+1+N”的主要人物身上。按照导演嘉娜·沙哈提所说,“13”代表13位中共一大代表,“2”是“南陈北李”两位创始人,“1”是中共一大会议幕后功臣王会悟,“N”代表的是后续入党、不断奉献的共产党人。
剧中的历史流动与主要情节,始终对焦主要人物对事件的参与解析,同时辅以客观人物陈启航的深度点评补充。比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段落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长篇激烈讨论,讨论犹不足,还有毛泽东对普通战士的耐心解说,再辅之以狱中陈独秀、陈松年父子的长谈。剧中人对事件与局势的认知在争论中螺旋式上升,人物的内心变化也通过信息量巨大的台词对白,转化为层次丰富的情感奔涌,令人印象极深。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党员人数从近6万人锐减至1万多人。沉痛气氛之下,插入了一段跳出历史的讨论与感悟,“有人脱党叛变,有人倒下牺牲,但更多的人站起来无惧生死逆浪而行”,“总有些底色,无论岁月如何冲刷,始终不变”!这正是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青年有信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更加充满力量。
诚然,现实与历史呼应跳转手法的运用在剧中还可精益求精,但不可否认,它服务于内容的真实性与深刻性,是本剧的独到之处。历史大潮之下的人物命运感,是本剧不得不说的另一个亮点。这种命运感,既是身为革命者,政治命运的历史真实;也是作为普通人,情感命运与生活逻辑的真实。
《大浪淘沙》还表现出李达的不屈与坚守、王尽美的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何叔衡的壮烈牺牲、邓恩铭的英勇就义,等等,让今天的观众从只知道一个名字,到了解他们的事迹,更感动于他们的精神追求,这是向革命先辈先烈们的崇高致敬。剧中情感命运质朴动人,却不曾刻意雕琢,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流质感。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前进中,或许有人落荒颓唐,但千千万万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淬炼信仰,坚守初心,拼尽全力共同托举起一个崭新的中国!愿每一位身处时代大潮的前行者都拥有如磐初心,不负使命,奋进新征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