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太行之脊》:宏大叙事与个性化表达(李跃森)

2020-10-13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跃森 收藏

  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太行之脊》以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做出了生动的诠释。作品艺术地回答了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太行之脊、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脊,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能干成别人干不成的事。本剧主创有一种从现实出发的自觉意识,强烈的现实观照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太行之脊》在以往抗战题材作品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创新,没有止步于历史事件本身,而将笔触深入到历史之根、民族之魂。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本质上是一个历史观问题。《太行之脊》将宏大叙事与个性化叙事相结合,在历史事件的真实描绘中注入历史理性,用主人公的个人选择体现历史发展趋势。作品将129师的成长历程置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之下,其中既有共产党领袖对根据地的总体谋划、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判断,又有刘伯承、陈赓等前线将领决策中的审时度势,还有普通八路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同时用相当多的笔墨来写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生产自救,通过八路军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勾画出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群众基础。值得肯定的是,作品对历史的呈现没有简单化、概念化,而是通过或大或小的矛盾、纠葛,真实地还原出历史本身的复杂性,比如如何处理与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的关系,如何对待其他抗日武装,如何打击反动组织,由此写出了以刘伯承、陈赓为代表的八路军领导人怎样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他们的谋略、胆识和定力。

  在叙事策略方面,《太行之脊》充分调动了爱情、谍战等观赏性较强的故事元素,将严肃的历史思维转化为生气盎然而又具有史诗性的情节结构,既注重表现历史进程的完整性,又注重人性、人情的丰富、饱满。剧中的爱情故事不是点缀,而是历史景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方的武大存、杨四贞,敌方的井上靖、方兵宏等人物贯穿始终,活跃在敌我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谍战元素推动情节线索的跌宕起伏,使整个叙事呈现出厚重而又灵动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之脊》巧妙地将虚构的情节融入历史事件,革命领袖与普通人并重,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彼此依存,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重要历史事件是大事,普通人的行动也不是陪衬,两者都不能虚化,这就给创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需要大胆展开想象。这部剧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裴勇、武大存、欧阳春、杨子这样一些虚构人物,写出了普通人如何参与历史、创造历史,历史又如何塑造他们。主创对于历史的独特理解,就存在于这种虚构和想象之中。

  此外,主创善于运用鲜活的细节来体现历史的质感。剧中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而层次分明,生活场景细腻动人而富有意味。比如夜袭阳明堡、血战关家垴等战斗场面,比如毛泽东从一把红枣说到天下大事,还比如邓小平用给羊喂草来表达对延安的惜别之情,这些细节都非常富有感染力。特别是裴勇这个形象的塑造,与大量传神的细节是分不开的。他在巡视战场时逐个掰开牺牲战士握枪手指时的悲怆,审问日本俘虏时坚持到底的执拗,还有把拨浪鼓交给小冀南时的柔情,体现出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让人物形象显得丰盈、立体,从而让观众感到历史是有触感、有温度的。

  虽然《太行之脊》在叙事技巧上还有一些尚可提升之处,比如战略反攻阶段的叙事比较匆忙,几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后续情况缺乏必要的交代,个别地方感情的渲染还显得有些粗略,但总体上仍不失为一部历史意识与美学追求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在带领观众重温那段艰苦卓绝历史的同时,给人以精神的振奋,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作者:李跃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新时代英模剧的典型形象塑造(李跃森)

  劳动之美永恒(李跃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