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戏剧+影视+综艺:《故事里的中国》受好评

2019-10-18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人民号“文化纵横” 收藏

  10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各方关注和好评。专家和学者纷纷指出,《故事里的中国》通过综合“戏剧+影视+综艺”等综合手段,拓展文化类节目审美,在当下激活经典,用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文艺培根御魂的作用。

 

  激活和演绎经典,致敬新中国70周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原创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通过梳理提炼中国经典故事,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节目由影视明星对经典作品进行致敬和演绎,带领观众回顾新中国70年的文艺史,以致敬经典的方式去创造新的经典。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故事里的中国》戏剧总导演田沁鑫说,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故事里的中国》,为新中国成立70年献礼做出我们的贡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创作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深入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和家喻户晓的优秀故事,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创作,所有演员都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节目希望把大家扎实的创作过程呈现出来,体现对经典和历史的敬意,对艺术表达的尊重。

  专家指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渴望》……节目通过多部经典作品,演绎和激活经典,让经典不仅“新”起来,还“厚”起来。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说,用演绎的方式来生动地表达一个相应的主题,其实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故事里的中国》把历史和当下,经典作品和当事人、见证者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舞台演绎和嘉宾访谈切换流畅,整个作品格调很正、主题鲜明。《光明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说,这些经典都是是陪伴我们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故事里的中国》回顾经典和挖掘经典背后的故事,这个角度和抓手特别好。节目的剧本处理是不错的,因为要把一部电影浓缩,而且用我们当代人的眼光和视角重新诠释,难度非常地大,我觉得演员的表现非常不错,我也能感觉到演员在致意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和成长。他们的现场表演和幕后分享,既有经典角色的代入,也有原型人物的代入,还有观众情感的代入,这种欣赏体验是很让人惊喜的。

  难得的是,节目让经典在当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祥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故事里的中国》用这样一个形式对新中国的文艺做了一次经典的再发现、再叙事和再重现。这些年来,人们对经典作品或者是英雄形象存在着一些解构乃至颠覆,《故事里的中国》就是要重现经典及其背后的英雄故事,并且用综合的电视手法表达出来,让今天的观众亲近他们、了解他们、致敬他们,这是非常好的方式。”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说,经典的影视形象怎样才能在今天得到新的再现和新的演绎?带着这种思考今天的演员上了舞台讲昨日的经典,为的是召唤我们的青年人特别是“80后”“90后”和“00后”不要忘了过去和经典。

 

  讲好中国故事,拓展文化节目审美维度

  作为一档文化原创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演绎经典片段、访谈主创人物、再现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真实故事和情感,展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用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评价说,节目在三个建构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一个是情感的建构,不管是电视节目也好,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也好,跟受众的共情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是艺术的建构,央视和国话强强联手发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不仅是一个综合的手段,在艺术上缤纷出彩,也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处理了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时空的切换非常自然,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第三是意义的建构,节目爱国主义、信仰和价值观的传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成功通过艺术的建构、情感的建构达到了意义的建构与传播。

  用电视语言呈现话剧表演,并结合访谈挖掘背后故事,《故事里的中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节目综合了几种艺术形式,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审美维度。周予援说,《故事里的中国》是一档很有文化沉淀的、很有历史担当的节目,它所担负的使命,我们是最后慢慢可以品味出来的。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影视作品经典人物致敬,通过截取片段进行话剧影视化的表演,这是一个有探索性的尝试。《环球时报》执行主编姚莉指出,节目从艺术形式到主持人、嘉宾、还有现场观众的整个情绪来讲,都是特别饱满的。它既有传统央视节目的庄重感,也有当下流行电视节目的可看性。

  无论是人物选择还是人性刻画,无论是细节雕刻还是故事呈现,《故事里的中国》都力求精益求精,讲好中国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围绕经典,演绎故事,引发共鸣,总的感觉就是情感比较饱满,主持、嘉宾、演员之间互动勾连,协调顺畅,对观众来讲没有疏离感和跳脱感,这是节目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陆小华说,节目故事的选择依据,第一是既有温度,也有硬度;第二是既有细节,也有格局;第三是既有人性的闪光之处,也有人物的特殊气度。总体来说,《故事里的中国》抓的是非常好的,它找到了不同年龄的共情点和不同时代的共振点。

 

  诠释中国精神,发挥文艺培根铸魂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创新呈现经典,用文艺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传递时代之声,努力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陆小华说,《故事里的中国》的切入点在于,为什么这样的经典作品能够长久为人们所记住?为什么能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到底是什么精神激励了我们一生?艺术是对现实最好的阐释,《故事里的中国》兼具了对经典作品拓展式的解读、深化式的解读和背景式的解读。可以说,《故事里的中国》不光是讲中国的故事,而是重在解读中国的精神密码,也是向国际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媒介和手段。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评价,《故事里的中国》不单是一档文艺节目,还有访谈节目、专题节目甚至还有一些纪录片的元素。这档节目首先是“铸人”,对经典进行充分挖掘,通过作品来解读作品,通过人物来诠释人物,调动资源讲述的一些内容完成了对常规史料的有益补充,让经典角色背后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可感;然后是“铸魂”,节目挖掘经典,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价值需求,正能量就是它的价值导向;最后是“铸梦”,我们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史,到了今天还要再往前走,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如何通过回顾经典的方式看待未来,《故事里的中国》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得也挺好。

 

  延伸阅读:

  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为何“圈粉”?

  什么样的中国综艺能“走出去”跨文化传播

  电视综艺:转型提质正当时

  大量真人秀是否会稀释演员的表演能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