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在致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中国电视事业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勉励全国广大电视工作者忠实履行职责使命,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
从近年实践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依托新技术融合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守正创新,创作了一批引领主流舆论、凸显主流价值的新时代文艺作品。
当然,新时代电视文艺的创作也存有发展不均衡、缺乏机制保障等问题,亟须在全媒体建设的新机遇下得到解决。
对此,我有如下观察与建议: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模式创新不可少
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影视制作公司近年颇下苦功,一批优质精品节目和剧集火爆荧屏。
其中,实现模式和选题创新的部分节目率先取得社会认可。节目通过鲜活的电视艺术手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基因,成功引发群众的兴趣,也实现了中国声音在国际平台上的广泛传播。
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整合资源,打造出了融思想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的《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创新节目。其中,《国家宝藏》创新联动国内各大博物馆,成功掀起了“文物热”“博物馆热”;让经典诗词在今天“活”过来的《经典咏流传》赋予诗词时代化的表达,在青少年群体中广受好评。
同样,上海广播电视台近年也在主流创作上突破创新: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从老百姓关心的时政热点切入,用“演讲+真人秀”模式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说清楚;牵头长江流域十二省市打造的《长江之恋——长江流域十二省市春节联欢晚会》,联动各省市的演艺资源,凸显长江沿线各省市的文化、生态、建设成果;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深入贫困一线,实现了电视荧屏的精准扶贫;纪实寻访节目《闪亮的名字》用“实地走访+影视化演绎”的电视手法,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润物无声的诗词书画赏析节目《诗书画》践行“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理念,节目收视率稳居同时段节目前列,展现出中国古典语言文字和传统书画的独特魅力。
湖南卫视原创的声音竞演节目《声临其境》和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积极推动雅致艺术走向大众。据报道,今年上海音乐学院报考人数创新高,音乐剧专业考生增幅46%,这背后就有《声入人心》对声乐爱好者的鼓舞;而音乐剧、歌剧的演出市场也广受关注,前景可期。
此外,推动文博与文创结合的北京卫视节目《上新了!故宫》、江苏卫视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等,都可以说是既实现了模式创新,也促成了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
在剧集创作方面,传媒集团与影视公司积极联手,实现了重大题材的突破。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江大河》,从策划之初就得到了SMG重大题材创作办公室的关注与支持,主创在正式剧本创作启动前花了7个月时间撰写分集大纲,从文本上为这部好剧奠定了艺术基础。而央视播出的《最美的青春》《启航》《黄土高天》等佳作,也实现了题材、阵容、制作上的突破,给不同年龄层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完善机制体制,唱响时代强音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电视文艺的主流创作客观上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弘扬主流舆论的电视文艺作品将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其研发主力,目前仅是央视及排名比较靠前的上星卫视和视频平台。这种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让节目的整体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缺乏系统的梳理和交流,部分地区虽有值得深挖的好素材,却因创作能力不足而未能及时呈现。
二、前期孵化投入不足。必须肯定,当前针对影视剧剧本扶持与培育的相关专项基金已经比较成熟;但针对电视节目前期研发的扶持体系还未健全。事实上,仅凭简单的策划文案,媒体平台很难评估一档节目的播出效果,国际通行的手段是鼓励节目推出先导片、试播片,及时跟踪观众反响,这也必然要求前期投入更多资金,允许创作团队进行调研、完善创作。
三、人才培育不足。文艺创作从根本上离不开“人”,但影视文艺领域的人才教育更多停留在大学院校阶段,产业自发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更有实践意义的培养体系尚未健全。加上前几年市场热钱对行业形成较大冲击,传统广电媒体培养的人才也有一定的流失。
四、市场推广机制有待完善。回顾前文提及的部分主流电视文艺作品,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种观众评价,即“没想到主流题材也能这么好看”。这固然是创作的成功,却也暴露出此类作品在媒体融合推广、舆情把握方面比较薄弱,导致市场存在“主旋律没有收视率”的认识误区。
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让电视文艺的主流创作既有高站位、高视野,也能深入寻常百姓家,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有如下具体建议:
其一,推动电视文艺主流创作的均衡发展。在选题策划方面,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主管部门牵头,提前规划布局,不断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对于重点节目和剧集,各地广电主管部门也应积极跟踪,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协同发展方面,积极展开各地区媒体集团的创作交流互动;探索央卫视频道的优质节目的二次展播,实现节目资源的再利用;提前策划,推动各地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密切合作,力争多出精品。
其二,完善电视文艺主流创作的前期孵化机制。在剧集方面,加强重点选题的策划与研发,通过专业的评审机制,助力作品提质升级。在节目方面,针对试播片、先导片的创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央卫视及网络平台在版面编排上开辟“试播节目带”,丰富观众调研手段;推动国家级剧本库、节目模式库的设立,助力主流舆论的海外输出。
其三,加强电视队伍的人才培养。各级主管部门定期举行创作学习班,组织电视创作人才广泛交流、共同学习;加大对广电系统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加大对杰出人才的鼓励和嘉奖;打通新人的成长通道,尤其是注重剪辑、舞美、声音等不同工种的人才培养。
其四,拓宽电视文艺主流创作的宣传推广渠道。打通全媒体矩阵通道,让优秀作品实现多样态、多终端、立体式、全覆盖传播;注重电视文艺的主流创作进校园、下基层,通过点映会、座谈会等丰富的手段服务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作为在传统媒体中成长起来的电视人,我坚信,在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更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坚持内容为王,依靠主流价值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唱响时代强音,承担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大使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