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井喷,是2018年以来国产电视剧创作最突出的特征。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有超过20部现实题材剧上星播出,第二季度也延续这一势头。鉴于2017年立项的现实题材剧占比高达59%,可以预见,反映人们当下生活的剧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霸屏”。
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入镜,观众当然乐见。可以说,今年播出的剧集在类型创新、制作以及演员演技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与去年上半年《鸡毛飞上天》《人民的名义》等好剧接连掀起口碑和话题热度的景象相比,今年的现实题材剧略显“寡淡”,观众普遍反映“不够好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指出:“电视剧说到底是编剧的艺术,演员表演再自然舒服,也无法克服情节逻辑的缺陷对真实感造成的硬伤。”剧本“不够真”或是一大问题。具体来说,“不够真”体现为一个个“逻辑黑洞”:剧中人“智商不在线”,剧情转折生硬,角色人格前后不一致等。
每个“匪夷所思”背后,都是为直达情节目的而疏于思考
“逻辑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有编剧直言:“图省事儿。想推动情节,形成戏剧化效果,但又不愿意或者没时间织一张逻辑周密的网。所以,直来直去,生硬得很。”
分析几部电视剧里的“逻辑黑洞”,不难发现,每一个“匪夷所思”背后,都是思考的漏洞。
比如某部缉毒题材剧,女主角莫名收到一份藏有冰毒的快递,无辜的她大可坦坦荡荡协助警方调查,以正常法律途径为自己洗清嫌疑。但剧本不仅安排她跳警车、上高铁,一路逃亡,还让追踪的警察跋涉千里而不可得。再看男主角这条线,老谋深算的毒枭一再被拙劣的谎言蒙骗,而行事向来稳当的卧底,默许自己从未受过专业训练且怀有身孕的妻子孤身一人跟踪毒贩。至于手机无密码、机密文件不设防、高科技制毒工场无探头等等漏洞,在剧中俯拾皆是。
聚焦另一部热播时尚剧,虽然整部剧励志向上,但是在前几集进入时,同样也存在急于解决人物设定而忽略过程推进的逻辑等问题。
男主角在高速路上超车,被警车追出了几公里。一路上他多的是机会开口要求女主角“顶包”,偏偏全程缄默,直到停车后当着警察的面向女主角说出“请求”,由此“触犯当地法律”。这些经不起推敲的细节、非比寻常的行事逻辑,都是为了此后一连串人物交集、性格展现、情节发展而“服务”的。
透过这些背离常识或常情的情节,一种“为编而编”的直通车式写作手法浮现——编剧为剧本拟好了几个戏剧高潮,哪里转折、哪里冲突,然后把人物硬拉进去,让他们交锋。故事生编硬造,人物自然很挣扎,因为所有的行为逻辑都是被预设,而非遵从人物本心的。
只写“自己相信的”,只写“自己身临其境想人所想的”
是什么造成了剧情横冲直撞、罔顾逻辑?业内人士分析,一些编剧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并没有持续丰富自己对世界的探索。
中国电视剧年产1.4万集,许多职业编剧每年能写两部戏。如此快餐式创作,一旦生活实践填不满剧本空白,编剧只能调用套路、标签、功能性人物和空心化写作。
来看一部商战剧,即便不是金融圈内人,观众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套路和脸谱。男主角颇有天赋,所以他在公共场所可以大声点评陌生人的衣着细节,被评者非但不恼,还表现出对他观察力、判断力的欣赏。男主角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劲头,所以他遇上的客户必是蛮不讲理的麻烦制造者,要么往他脑袋上扣碗面条,要么胡诌一个无厘头的任务,耍得他在城内团团转一整天。而涉及到家族企业内部争斗,缠绵病榻的父亲、同父异母的姐弟、利欲熏心的继母、游戏人间的“二世祖”,所有标签一应俱全。
打量该剧,金融投资是时髦话题,内里情节都是玩滥的套路。依赖于“话题+套路”,再拉扯几个标签式人物,如此剧情难怪会被人在弹幕上质疑:“编剧,你自己信吗?”
剧本要与常识、常情严丝合缝,有一条编剧原则值得重申——只写“自己相信的”。而要做到这一点,著名编剧刘和平的创作方法值得广而告之。“你无法预设人物的状态。”在他看来,每个剧中人都有其完整的性格和行为逻辑,需要编剧设身处地为自己笔下的角色着想,而非笼统地按大纲既定的路线图一路飞奔,更不能躺在套路里敷衍了事。他的理念是:“戏是找出来的,得自己身临其境地找,想剧中人所想。”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