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国产偶像剧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了

2018-05-31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韩思琪 收藏

国内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剧照

  从1998到2018,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成长,而国产偶像剧却停止了“发育”。回首岁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彩蛋,或许国产偶像剧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自1998年国内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开播以来,国产偶像剧已走过20年历程。但是近年来其收视率直线下降,评分也屡创新低,诸如《极光之恋》《凤囚凰》等“雷剧”带给观众的“伤害”,让大家纷纷转向了老剧的怀抱。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二十年间不断攀升的投入成本和不断发展的影视摄录技术却没能让偶像剧得到优化,反而令其退化成“土味儿”与“雷剧”的代名词。这让人不禁想问,国产偶像剧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回望:岁月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彩蛋

  偶像剧其实是一种“舶来品”,国内偶像剧鼻祖或可追溯至1998年张一白导演的作品《将爱情进行到底》,演员李亚鹏与徐静蕾让国产初代青春偶像有了清晰的面庞——稚气未脱但踌躇满志。这次对于青春偶像剧的尝试,开启了后续的《真情告白》(1999年)《老房有喜》(1999年)《都是天使惹的祸》(2000年)等青春剧作。进入21世纪,韩国、台湾的偶像剧开始涌入国内,此时,我们也在摸索不同于两者的属于自己的路线:《男才女貌》《金粉世家》《穿越时空的爱恋》《粉红女郎》等热播剧的出现,让国产偶像剧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男才女貌》(2003)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是国产偶像剧“高光时期”代表作

  随着市场对于偶像剧需求的增加,大量资本随即流入,国产偶像剧制作人的眼神也因此复杂起来。2007年电视剧《奋斗》的成功,催生了大量同质化作品:《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打开了偶像剧的一条“捷径”——跟风,这一弊病一直延续至今。而2008年湖南卫视翻拍自《流星花园》的青春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让国产偶像剧制作方发现了另一条更为省力的路径——翻拍:依靠原作的人气与话题度,即便在剧本打磨粗糙、制作疏漏、演员功底不足等作品质量不成熟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证收视,于是观众看到了韩剧《蓝色生死恋》的翻拍剧《一不小心爱上你》,韩剧《妻子的诱惑》的翻拍剧《回家的诱惑》,韩剧《仁显王后的男人》的翻拍剧《相爱穿梭千年》。但大量的翻拍剧却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本土化改造失败。

《奋斗》的成功引发“题材扎推”,同期产生了大量同质化作品,如《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

  2014年开始热门大量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让偶像剧开启了IP+流量的时代。《杉杉来了》《何以笙箫默》《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剧的走红,让国产偶像剧叙事愈加弱化、情节愈发套路化,满屏呈现为千篇一律的“玛丽苏”。IP并不是原罪,对IP的滥用和质量的粗陋使得“灵药”变味成“毒药”。

《杉杉来了》等IP剧的走红让国产偶像剧愈加套路化,满屏呈现为千篇一律的“玛丽苏”

  最近一年来,国产偶像剧炮制了诸多“辣眼睛”的雷剧:演员关晓彤出演的电视剧《极光之恋》,其体操式舞蹈、瞪眼式“演技”、夸张的肢体动作、咆哮体台词、市场批发质感的服装化妆和道具,最终仅得到豆瓣2.4分的评分;同样由她主演、由于正执导的古装偶像剧《凤求凰》,更是再次翻新了注水剧的新玩法:在第16集突然跳出一个“说书人”,称此前剧情只是他讲的一个故事,17集开始从头起再演一个新同人故事……如此操作,每一个故事可以不断被证实为是虚幻的梦境并重新开启一个副本,进而打开一条永不闭合的叙事链,同人故事不断地增殖,变为整个剧集结构上的注水,视故事完整性为无物。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里,制作人一味追求话题度、热度,催生出以炒作损耗作品质量的操作导向。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如《最好的我们》《一起同过窗》等广受好评的优质偶像剧,但主打的“小清新平庸者”路线让题材呈现仍然趋向单一。

  从1998到2018,国产偶像剧的道路反而越走越窄——随着捞快钱的资本涌入影视市场,制作方的诚意被无限稀释,更多的只是让剧集水准被无底线的拉低。

反思:通过打捞文化记忆寻找答案

  当我们开始重刷十余年前的老剧、再度关注90年代港台片中的妆容时,怀念的绝不只是时光的“滤镜”。

  一方面,我们怀念的是剧作的真诚。在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依然盛行的如今,许多观众还是会在老剧的重温中感受到被撩拨的少女心——可以穿透年代感再次打动我们的是人物塑造的鲜活与情感的真挚,而不在于其故事是否属实。这份感受只关乎这部剧曾带给我们的抚慰,如同一只手熨帖地抚平心底的皱褶,让观众可以寄托情窦初开时的美好想象。

《北京女子图鉴》宣传照

  情感的真诚离不开剧作“真实”的质感,这一点不同于现在众多国产偶像剧的“虚浮”感。以道具布景为例,以往优质的国产偶像剧给我们带来的画面质感是“满”:对生活素材的完整复刻表现出艺术对生活的完美凝练;而现在许多国产偶像剧则是“空”:无论“北漂”还是学生,他们住的往往都是不合身份的酒店式“豪宅”,室内的布景安排有着浓郁的“过家家”式道具感,毫无生活气息。一味学习韩剧“豪门”画风的服饰与妆容,带来画皮一般的“塑料感”,只能让观众不断出戏,难以获取认同感。表演和剧情节奏仍然延续审美上一贯的大开大合式的戏剧化冲突——没有冲突就硬造矛盾,剧情不是逻辑先行、人物行为动机难辨(甚至可能是自相矛盾的)。在这些用力过猛的廉价感展演中,讲述的多是豪门恩怨、女性争宠、狗血误会的老旧命题。

  另一方面,我们怀念的还有曾经尊重多元化发展的国产偶像剧。同样是小城市来到上海“沪漂”的主角,相比于2003年的偶像剧《男才女貌》,今天的《上海女子图鉴》甚至于“北漂”题材的《北京女子图鉴》却远没有十五年前的作品能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在大都市奔波打拼的异乡人,面对户籍制度、就业歧视,用青春去换取成功和艰难的立足,这些都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入口。《男才女貌》里给出了不同人在各自人生经历后的不同选择,演员林心如饰演的苏拉坚韧、自尊、她选择遵循内心去生活,剧中有景飒一般从苦痛中努力绽放的坚强女性,也有曾黎出演的在茫茫都市里失掉方向的颜如玉,更有如小芳一般带起市侩面具、谨小慎微的普通女孩——这才是一副真正的《上海女子图鉴》,一幅描绘对人生多样性选择的画卷。

  然而,当我们打开今天的“北京/上海女子图鉴”,看到的却是一个执着于名牌包的拜金女和她充斥着消费主义制造的焦虑。用一个包来诠释女主角自立和生活状态转化的编剧恐怕是整日被“女人的进阶是奶茶自由,樱桃自由,口红自由,酒店自由,包包自由还有房子自由”“爱她就给她买包”式微商话语“洗脑”。他们寻找的甚至都不是时代情绪的出口,而只是对时代痛点的浅层消费,这里只有话题与口水。剧中的她们只能利用自身的性别红利去交换成功,上升的每一步都与男性贵人相捆绑,职场女性和女强人总是被塑造成“女魔头”,更不要谈女性独立自强意识。

《男才女貌》剧照

  《男才女貌》中,苏拉在邱石最困难的时候选择携手共进,在自我和家庭的挣扎中迷惑选择逃婚。而“逃婚”这一情节,导演和编剧在此前做了无数铺垫,让情节并不会显得突兀,而是无数伏笔搭载的“一切有迹可循”,这体现了编剧超强的故事架构能力。同时,塑造这一情节的终极意义在于对“爱情牺牲”的讨论,编剧希望以此表示,工作与家庭并不对立,女性实现个人价值也不须以放弃家庭为前提。

  《男才女貌》的成功归因于其对人生的叩问和严肃思考,而不是《北京女子图鉴》式对时代情绪的浅层消费。如今偶像剧退回去的这几步,正是对剧本生活纹路与真实质感缺失的思辨。二十年过去了,偶像剧由摸索、实验急转至翻拍、魔幻改编,却走出了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未来二十年,国产偶像剧怎样才能拍好?或许只能通过打捞文化记忆来寻找答案了。

  在1998年那个满屏幕都是徐静蕾和李亚鹏的夏天,人们肯定不会想到这部剧会是未来二十年偶像剧发展的顶峰。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成长,而国产偶像剧却停止了“发育”。回首岁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彩蛋,或许国产偶像剧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延伸阅读:

  尹鸿:精品剧如何突破圈层赢得更多关注?

  《和平饭店》《美好生活》又被打脸,为什么国产剧频现半部好剧?

  《猎场》:披着职业剧的皮,讲着言情剧的核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