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富矿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精品
——各地文艺评论家汇聚上海,为红色题材创作开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月13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艺评论家赴上海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研讨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评论家参观了中共一大、四大会址,并围绕如何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精品力作召开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江西、贵州、陕西、福建、山东等地的文艺评论家们就如何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精品力作展开热议。
会议现场
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上海市文联主办,由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主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毛时安,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理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晓军,以及中国评协邀请的评论家代表朱伯华、李九红、徐希景,上海市评论家代表俞亮鑫、杨展业、杨剑龙,江西省评论家代表危晓音、刘汉波,贵州省评论家代表李晓妮、秦竩,陕西省评论家代表柏峰、马聪敏等参加研讨。
一、红色富矿盼精品力作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沈文忠指出,上海有革命历史遗迹约657处,现存遗迹440处。李九红、朱伯华等外省市评论家对上海有这么多红色历史资源感到既新鲜又振奋。
与会文艺评论家一致认为,上海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圣地,与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一样,是一座红色题材的富矿,许多故事有待好好挖掘。上海的红色题材既有建党时期的开天辟地,又有白色恐怖下的隐蔽斗争;既有上海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又有抗日前线的烽火硝烟;既有文化战线的左翼作家联盟,也有经济领域的“第三条战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袖人物都在上海留下了光辉的历史足迹。这些都值得艺术家好好发掘、梳理,认真创作。
上海市政协常委、《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俞亮鑫表示,最近,习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来到上海,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96年前,13位一大代表走进了这座石库门建筑,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在电影《开天辟地》《建党伟业》《中国,1921》《诞生地》等影视片中,对党的一大召开有详尽描绘。正是在上海,出版了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召开中共一大的会议通知是从这里寄出,一大遭遇紧急情况转移至南湖继续开会的决定在此作出。党诞生后,这里更成了最早的党中央机关所在地。《暗算》《潜伏》等那些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在石库门弄堂中都发生过,只是更紧张、激烈、精彩。这段重大革命历史,期待在更多文艺作品中表现。
评论家参观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评论家代表参观中共四大会址
二、为红色题材创作开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讲述了他为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的大型交响合唱《启航》填词时的心情和经历。为了写好短短四五页的唱词,他重读了各种优秀革命诗歌,写了大量初稿并反复修改。这一创作实例表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要撼动人心,作者本人对革命历史的深入学习、赤诚体悟必不可少。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等评论家认为,艺术家要从历史资源中去认真挖掘故事,研究人物,潜心创作,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打造出传世之作。现在有些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对史料掌握不够,存在不少缺陷,有的存在明显有悖历史的硬伤;有些人物塑造过于“高大上”,不接地气;有些语言与年代不符,让人觉得虚假;有的作品没能及时汲取党史、军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表现还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中,观念有些陈旧、滞后。作家、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不应只闷在书房里,应该花时间、下功夫深入社会,亲身感受来自历史、现实等各方面的气息。评论家们建议搭建一个艺术家和党史专家积极互动的平台,让艺术家了解历史,了解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以打造精品力作。有志于红色题材创作的作家艺术家向研究革命历史的专家、学者请教是很有必要的。
参加研讨的专家来自多个省份。贵州、江西等地文艺评论家纷纷以红歌、长征精神等为例,研讨地域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期许红色题材创作精品。
江西省文联组联部主任、编审危晓音和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汉波介绍,赣南师范大学成立了江西省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究中心,师生们采访了多位革命亲历者、见证者,抢救了很多宝贵的历史题材。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系主任马聪敏说:“各地域在保持自己的特色的同时,也要打破地域的界限,要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大的红色家族。希望通过举办系列采风研讨活动,推动各地评论界的互相合作。”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剑指当下“戏说”创作倾向:“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不能向市场屈服,否则就是媚俗。一个作家的创作要始终向善、求美、求真,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不动摇,在不违背真实历史和宏观革命背景的前提下,再去谈创新。”
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晓军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既要有宏大叙事、全景式的史诗作品;也要有以小见大、人物鲜活、构思巧妙的艺术精品。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李晓妮说:“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一定要把优秀革命人物的精神刻画出来,让精神聚成气场,感染更多人。”
一大会址内的雕塑作品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革命也可以很‘潮’,”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的85后副教授秦竩说,革命题材要年轻化表达,“参观党的一大会址,我发现当时参加革命的很多都是年轻人,毛主席参加一大的时候才28岁。更小的还有19岁的。年轻人,做的是充满激情的、很潮的事情。这正好是我们今天年轻人不了解又很想要了解的东西。”年轻的革命者们也有爱情、有情怀、有气息、有温度,要让现在的年轻人走近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用文艺传承红色记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总结说,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可以吸引大批观众的,关键还在故事怎么讲。“不应该用奇观式的方式呈现历史,而应该让人看到,这些历史事件与我们当今到底发生了哪些联系,作家、艺术家对历史要有敬畏之心,有史实、史才,更要有史德。史德其实就是价值取向,是我们从历史里看到了什么东西,我们应当提倡好的、阳光的、向上的、积极的东西。”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说:“在中国评协的组织和引领下,各地评协的力量将得到进一步的凝聚和发挥,我希望今后的合作能有更强的批评性和建设性,可以为有潜力、有瑕疵的作品开一些方子,助其一臂之力。文艺评论家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评论导向,心怀革命理想,胸有浩然正气,真心实意地帮助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健康向上,不断向高峰迈进。”汪涌豪同时指出,文艺评论要提倡多元化,既可从文学角度、艺术角度、美学角度出发,也可从社会学角度、哲学角度着手。上海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沈文忠说:“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革命历程及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凝铸起我们党的精神、共和国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用文学艺术传承红色记忆,用形象思维弘扬革命历史。在中国评协的指导下,在全国各地评协及广大文艺评论家的帮助下,上海的革命文艺题材创作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一百周年诞辰。”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