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新《射雕》逆市场而为踏行业正道

2017-03-14 阅读: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收藏

       目前新版《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新《射雕》)在东方卫视周播过半,相比开播时有关起用新人、忠实原著等话题的讨论,现在对该剧的焦点则集中于该剧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和意义。在“流量明星”拿走高片酬、低成本拍摄制作、以原著之名行乱改之实的大环境下,新《射雕》并没有完全去随波逐流地顺应外界的风气和环境,略显我行我素的做法刷新了某些业内人士的认知,让他们看到了起用新面孔、搭配老戏骨、老老实实用心制作,拿出有诚意的作品才是正道。监制郭靖宇和主演赵立新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逆市场而为”有风险但更有收获。

  95%实景拍摄造就真实画风

  就如何保留原著精髓以及改编出新意的老话题,监制郭靖宇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我听很多的人说这次《射雕》要拍成什么剧,要拍新的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经典’不用。经典之所以有翻拍的意义,是因为它故事的戏剧性、人设都是精彩的,不要改变它。我和编剧甚至商量不用金庸先生很多年以后修改的版本,我们就用之前的三联版做基础改编。这是我们遵循的第一个创作原则,即忠实原著。”

  该剧播出后不少观众直言,看到了十年前武侠剧那种实实在在的画风。“现在很多人拍古装剧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把剧本研究透,不是寻找最好的场景,而是先去找特技公司。他们认为特技一定可以帮他们省掉很多的钱、省掉很多的周转,最重要的是能帮他们抢夺回主要演员的档期。因为都在绿布前拍,主要演员确实给你几十天就够了。但是,我们因为是年轻演员没有这个负担,所以我们在全国各地去选景,只选最合适的景,在这方面确实花了很多的钱和精力,这部剧95%都是实景拍摄的。”在郭靖宇看来,即便特效再好,但比起实景的效果仍然不及。

  新《射雕》的另一个重要标签是新人加盟。当初该剧在启动时并未有任何明星现身,郭靖宇宣布演员尚未确定、但肯定要用新人的想法时,并不被业内看好。郭靖宇当时还自我调侃,保证不用弟弟杨志刚演郭靖,让大家放心。如今再回忆起来看似笑谈,实则是郭靖宇由来已久的想法。“其实完全选用新人的这一想法和明星会要多少钱关系不大,明星能要很多钱是因为平台,我用明星可能在平台多卖多少钱这个道理我是懂的。新《射雕》这么经典的一个作品,去请明星也不是请不到。但是对我来说只有两点:第一,我们希望为整个行业培养更多被平台认可、被观众认可的演员;第二,我担心牌子过大、影响力过大的明星会让观众在看他们,而忘记回味或者说欣赏这部经典戏的精神内核和戏剧性,这是我最重要的两个观点。”

  8.1豆瓣评分反映剧集品质

  新《射雕》豆瓣目前评分8.1,虽低于83版的9.1,但大大高于2003版(主演周迅、李亚鹏)的6.5。对于这样的成绩,郭靖宇坦言,“比较坦白地说,新《射雕》我个人给它的分数并没豆瓣上获得的评价高。虽然我们已经无限努力了,但是还有很多不足,我们也在总结,从我们最初设计这个戏该怎么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事情考虑的不够周到。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可能会做得更好。所以,后续还会有很多的武侠戏我做监制,可能从制作时间上还会更长,经费上更多,但是可能仍然坚持用新人,或者市场价值合适的优秀演员,不会把钱砸在个别的流量明星上,要把戏的品质抬上去。”

  针对目前市场上部分明星接戏只拍近景,中远景都由替身完成;甚至男主和女主因档期不和,同框戏都由抠像完成的非正常现象,郭靖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多数剧刚一开机大家讨论周期什么的都是按常规,后来我发现武侠剧要想拍好,常规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我也奉劝请大明星的制作团队,你们要知道你们拍的是仙侠或者是武侠,如果大明星只给你三四十天或者是四五十天是绝对拍不好的。我认为武侠剧一个月最多拍八集,但是当时我们拍新《射雕英雄传》这个戏的时候是一个月拍十集,所以我觉得我们时间还是不足,还有一些处理不到位,还有一些武戏受到演员在场时间不够的限制,再来一回会更好。我每一次看了作品都会觉得不满足,再来一次更好。”

  赵立新在新版中出演洪七公,作为圈内公认的演技派,赵立新也深感新《射雕》走出了一条“正路”。“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人一直坚持走这条正路,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摇摆不定,开始走别的路,因为别的路貌似在市场上都很成功,大家等不及了,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打磨一个作品,而是去抓所谓的‘小鲜肉+大玄幻+大IP’这样的配方挣快钱,而这一点对于观众来讲也逐渐感受到了一份不满、失望以及对这个行业的担忧。”

  *北京晨报记者冯遐

 

       延伸阅读:

       新版射雕:重“武”轻“侠”

       新版《射雕英雄传》开拍,曾被7次改编成电视剧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