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和贵族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的绣品工艺也不赖,多用于服饰、被面、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红楼梦》以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描写,为我们认识清代初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把钥匙。尤其是散落在书页中的清代工匠生活和他们的手工制作艺术,十分引人注目,弥足珍贵。
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力人,贾母喜爱的是那些闪耀着传统艺术光芒的手工艺术品——璎珞、玻璃炕屏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当时京城里的豪门大户并不缺少洋货,但国货、尤其是手工制作因其质量和品质以及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中国味道仍受到追捧。
璎珞是苏绣的一种,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记载: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
书中的“草字诗词的璎珞”,是姑苏一带一位名唤慧娘的女子所绘制,纯手工制作,非市卖之物,仅接受权贵阶层定制。该璎珞所绣之花卉,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格调隽雅;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堪称绝美工艺,被世人称为“慧绣”。当时若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则价值无限。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和贵族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的绣品工艺也不赖,多用于服饰、被面、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有一种 “画绣”,被称之为“闺阁绣”的,便属于高档品。《红楼梦》中记载的慧娘的苏绣的璎珞便属于上品“画绣”。
贾母八十大寿时,上自皇家下至大小文武官员都送来礼物,堆积成山。但贾母只对几样东西感兴趣,炕屏算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房子是架构的,得靠一些临时性的隔断,比如屏风、屏挡来隔断空间,以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后来屏风逐渐演化成装饰品,如放在桌子上的插屏,竖向的叫桌屏,横着的便叫炕屏。
当时市面上比较多见的还是木质或丝绸面料的屏风。如清雍正年间就有一件黑漆泥金贴鸡翅木玻璃炕屏传世。该围屏边框木制,共五扇。屏心正面嵌绢画花卉,绘茶花、梅花、桂花、木兰、兰花、菊花、紫藤等。裙板朱漆地描金嵌玻璃开光,绘缠枝花卉纹,画风吸收西洋技法。背面黑漆地描金彩漆亭台楼阁图。屏上及侧边贴鸡翅木雕缠枝牡丹纹。雍正皇帝偏爱漆做家具,上面所提的本屏风就是例证。到了乾隆朝,家具上凡镶有玻璃的,均取下换成紫檀木板。至此,中国元素、中国做派的手工制作再度盛行于华夏大地。
中华文明久远而厚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工匠们的辛酸和血泪、聪明与智慧,传承着亘古不变的伟大的“工匠精神”。长期以来,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形成了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不光在《红楼梦》 贾府的物用器物上得以观照,也在贾府主人以及其生活的社会流通大环境里得以体现。如贾府修建大观园的设计、用材和匠心;贾府私房菜肴的用料、烹调制作、出品流程的掌控,盛载器皿的选择……等等,无不是“精细、雅致”的生动诠释。
当下,有些工匠人由于受利益驱使,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而饱受用户和消费者的诟病。我国正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其目的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其中,振兴制造业,重塑“工匠心”,弘扬“工匠精神”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一部《红楼梦》,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示。
(文/张麒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