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部剧作能真正还原我们的历史,重要的不是回到哪个朝代讲述,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历史观和真实感,使观众相信历史上确实曾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
今天,许多人讲到文学创作、虚构工作的没落,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深受欢迎的影视剧多与当代成熟的文学作品有关,那么便会发现,文学可能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没落,它只是回归了我们不常注意的所在罢了。
我是在爱奇艺网站上收看《琅琊榜》的,算起来,离电视台的首轮播出结束已经一个月了。在此之前,微博、微信及各种传播平台都有关于这部电视剧的持续热议,只是,一看到古装、宫斗、耽美、腐女受众等词汇便失去了观看兴趣。所幸,在去年11月的中国文学博鳌论坛间隙,我被一位眼光严苛的朋友说服,“剧做得用心,很值得看。”而另一位朋友则补充说,“代表了中国电视剧制作的新高度”。
一
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琅琊榜》尽可能地远离了那种荷尔蒙泛滥的“戏说”剧而更接近于“正剧”。观众们都赞叹电视剧的色彩清淡,有水墨画之美。但比这更为宝贵的是电视剧整体的克制能力。尤其是表现人物情感时的克制。《琅琊榜》中,有兄弟、父子、男女,也有君臣、有亲族关系。爱有所牵绊,恨也有所收敛。爱不只是爱,也是政治,是牺牲和成全;恨也不单是恨,还有阶层和立场,甚至也包括权力的争夺。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礼数,有利益,也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建立在切实的人物关系之上,故事逻辑环环相扣,内在的说服力由此建立。
所有的故事环节都围绕那位名叫梅长苏的人物展开。这是全剧尽力塑造的形象。他是赤焰军少帅林殊,是锦衣玉食的翩翩公子,一腔热血报效国家,但是,同时也是朝堂权谋的牺牲品,一夜之间,家族由忠臣变为叛徒,七万将士无端横死。侥幸从地狱逃脱后,他经历病毒侵扰,成为身体孱弱的江湖盟主。
每一部电视剧都有它讲述世界的角度,每一个摄影机背后都有引领观众观看的支点。梅长苏由上而下,由明而暗,由贵而贱,由中心而边缘的身份使这部电视剧具有与以往宫廷剧不同的观看视角。两种命运,两种境遇决定了梅长苏不可能沉湎宫廷政治;他不可能完全站在朝廷内部思考,他不可能完全沉浸在权谋的胜利之中。当朝堂之上政治风云变幻,梅长苏常想到的是那些含冤而死的无名将士;当太子与王公为如何掩盖私炮坊事件而争吵不休时,他心心念念的是那遇到爆炸的整条街道的百姓;当誉王在皇帝面前争夺赈灾领导权时,他所思所想是如何使赈灾粮款不被扣留……
看《琅琊榜》会想到那些红极一时、参与过我们成长的古装剧。比如《康熙大帝》,那部由陈道明主演的历史正剧,它曾经带给我们那首《好想再活五百年》的主题曲;也会想到《甄嬛传》,讲述清纯的女孩子如何登上权力巅峰成为太后,剧作写出了后宫女性的诸种不甘痛苦挣扎,一生争风吃醋互相诋毁只为博君王宠幸的可怜处境;还会想到《还珠格格》,那位永远作乱从不犯上的小燕子……这些电视剧都曾大热,也带领我们站在君王、贵妃和格格角度思考,观众很容易假想,如果我是康熙,如果我是甄嬛,如果我是格格……
《琅琊榜》令人印象深刻处在于,作为宫廷剧,它偏离了以宫廷为核心的叙述视角。很少有作品能像《琅琊榜》这样扯开一角,站在民间立场去看宫廷政治。假如我是苏哲;假如我是赤焰军后人;假如我正好住在私炮坊爆炸的街道上……只要偏离宫廷立场一点,作为观众,我们也许就不用替君王、替小主、替格格们那么操心了。只要偏离一点点,再活五百年的主题曲听起来便会有反讽;只要不把自己带入角色,会发现复仇时期的甄嬛也是黑暗宫廷的一部分;只要跳出来,小燕子的反抗便不再是反抗——如果她不是皇帝的私生女会怎样?
《琅琊榜》使观众在观剧时清醒,人顷刻间便有可能失败,有可能失势,有可能边缘。宫廷剧里的王宫贵族的确各有立场和隐衷,但是,如果你成为被计谋所害的那一个,如果你成为食物链中最低端的那一环呢?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梅长苏,意味着民间,意味着江湖,意味着边缘——站在从地狱归来者的立场看,那些权谋,那些权势,那些利益之争算什么?《琅琊榜》是流行电视剧,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肥皂剧。它吸引人之处在于,剧作选取了低的视角,疏离的视角,一个人从死亡战场上侥幸逃脱者的视角。于是,整部剧作的气象和格局便清朗了起来。
二
作为演员,胡歌是幸运的。他在恰当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恰当的属于他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本身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梅长苏将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集俊逸、澄澈、智慧、正义于一身的新世代英雄形象。也非常难得的是,这个角色又与胡歌的人生经历十分具有契合度。屏幕内外,演员与角色形成了神奇的互文关系。经历车祸与毁容后,十年前屏幕上吵吵闹闹的李逍遥已经远去,胡歌有如脱胎换骨。
他赋予梅长苏以生命。在梅长苏俊美硬朗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历经沧桑的老灵魂。面对夙敌谢玉那强迫按捺的厌恶,微微浮动的嘴角;夏江逼供面前梅长苏的孱弱身体与强大意志力的并存;在霓凰郡主面前克制着的柔情和爱意;在静妃面前的叹息和对巨大悲伤的控制……胡歌演活了一个有担当、有情义、能克制的文弱书生;一个心内有巨大冰山而表面风平浪静的谋士;一个从地狱里爬出又高贵地站起来复仇、为真相而战的少年将领。他的表演使我们相信,那位从宫门里走出的鲜衣怒马、一身戎装的少帅有多么意气风发,那位围绕火炉烤火、百病缠身的谋士就有多么心灰意冷。——即使沉默与安坐,梅长苏的眼神里都有故事,有孤独,有难以言说的伤痛。
许多人注意到“全民偶像”在2015年发生的微妙变化。在这一年,我们的英雄和偶像由李云龙式的将军开始让位于一位隐忍的病人,一个谋士,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但原因并不像一些文化评论里所说的是观众对疾病美学的欣赏——评论者们只看到了这个人物的外壳,却没有看到人物身上所承载的内涵,事实上,梅长苏固然身体病弱,但他有武功高强的历史,他聪明睿智,有礼有节,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属于传统中国的、温和内敛的谦谦君子。
克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这部剧作的基调。尤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靖王那里,是不能为了目的而不顾道义和不择手段;在梅长苏那里则是尽最大可能不牵连无辜者,一如绿妖在《见证者从地狱归来》中所分析的,这部剧作里,“好人的手上没有无辜者的血。反派要从牢里换出问斩的官二代,找个相似者便是;梅长苏换出誉王妃,用的是一具女性尸体。即是说,制作者对此是自觉的。这是现代文明角度的自觉,是对的。”
在剧作中,梅长苏是清醒的,他洞悉光亮,也深晓黑暗。甚至于,创作者们也心知肚明,即使全力塑造一位完美的英雄如何辅佐贤明的新晋君主,但剧作依然呈现了告诫和犹疑之声:“景琰登基后,也会变成我这样。你要的天下,我给不了你,他,也给不了你。”这是《琅琊榜》中皇上对梅长苏所讲的台词,也是此剧最为难忘的场景之一,它再一次使沉湎于兄弟情谊的观众从“梦幻”中抽离。
而另一难忘的细节则是,身为谋士,梅长苏对权谋政治的深度厌恶。剧中,他不无悲哀地说:“你知道我这双手,以前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可是现在只能在这阴诡地狱里,拨弄风云了。”在梅长苏的价值观里,英雄是征战疆场,是杀敌于前线,是分担百姓疾苦。他在生命最后关头要求战死疆场正是求仁得仁,重新找回自我。——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非不择手段成就了梅长苏,这也使他和我们屏幕上流行的那种雄心勃勃不顾一切的宫廷复仇英雄形成了鲜明的比对。
多年对宫廷剧的观看很容易使观众相信,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隧道里,有你死我活,不择手段;有君王的无奈和贵妃的不易,但是,梅长苏的到来激活了我们对漫长隐秘历史的重新理解。这一鲜活的人物使观众相信: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不愿苟活只为真相而生的文弱书生;有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也要讨还公平的草民;有厌弃权谋,不羡庙堂,死也要死在疆场的少年将军。《琅琊榜》说服了许多对国产剧已无信心的人重新收看我们的电视剧,它使我们有机会反思,“曾是礼仪之邦的我们,怎么变成如今电视上为鸡毛蒜皮吵闹而不以为粗鄙,拜金而不以为粗俗?”(绿妖语)
三
因为讲述了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情义,《琅琊榜》被媒体中视为男版“宫斗戏”。但此宫斗并非彼宫斗。在靖王和梅长苏的联盟中,最重要的不是成为帝王和重臣,而在于对真相的申诉,是匡复正义。它与诸多宫廷剧的不同在于,并不津津乐道于权谋,相反,它对权谋是厌弃的。甚至,人物也有对封建社会皇权的不屑。当梅长苏说出“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时,也表明了整部剧作的现代价值取向。当然,剧作中更多的是“不忘”,对情义的“不忘”,对真相的“不忘”,对正义的“不忘”,对做人底线的“不忘”。这样的价值与理念,是不分哪个时代都值得记取的。我以为,在关于如何理解宫廷权谋方面,《琅琊榜》更接近于今天我们现代人应该有的价值观和理解立场,这,难能可贵。
曾经和一位编剧朋友讨论《琅琊榜》,在他看来,这部电视剧唯一让人遗憾处在于它的“架空”历史。但是,我认同“架空”的处理。没有哪部剧作能真正还原我们的历史,重要的不是回到哪个朝代讲述,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历史观和真实感,使观众相信历史上确实曾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
《琅琊榜》成功构建了一种“真实感”和“历史感”,这得益于背后制作团队的精良。在看电视剧时,我多次想到导演、演员及每一个幕后工作者的敬业和用心良苦,这是认真做事值得尊敬的团队。但也更应该提到编剧及小说作者海宴。那位从不在媒体露面的小说家。她在虚空中构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貌似柔软实则强大的君子形象,那是这部电视剧成功的最重要基石。今天,许多人讲到文学创作、虚构工作的没落,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深受欢迎的影视剧多与当代成熟的文学作品有关,那么便会发现,文学可能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没落,它只是回归了我们不常注意的所在罢了。
当然,看《琅琊榜》,很难不想到文化影响和文化输出这回事,不能不想到韩剧多年来对我们文化生活的渗透——那几乎是势不可挡的。李英爱与《大长今》,金秀贤的都教授与《来自星星的你》,都曾经是我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事实上,韩剧人物和明星的走红,也代表着韩国文化趣味、价值观念的被认同,这些电视剧人物和明星潜在影响了我们对韩国传统、韩国文化的认识。
这一次,漂洋过海红遍两岸的是《琅琊榜》,胡歌和梅长苏一夜成为全民偶像。所不同的是,大长今和都教授属于韩国文化,而梅长苏则是地道的中国制造。当胡歌、梅长苏和《琅琊榜》被大众热捧,那不只是一个演员、一个人物的成功,还代表着一种久违的古风的复活,是今天的我们对一种传统美学的接受。
这样的美学是什么呢?是清淡与留白的美学品味,是传统水墨画的意境;是属于中国传统的彬彬有礼,是对情义而非利益的看重,是克制的深情,是柔软的强大;也是对传统中国士子的风骨,对与正义和忠直有关的理想精神记取。——一部艺术作品的受欢迎,最终在于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与文化内涵,当它具有现代价值观同时又具有时代引领作用时,才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就此而言,2015年来,有关《琅琊榜》及其衍生话题的居高不下,并非偶然。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