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经过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和13万+用户网络票选,将推选出30篇优秀文章。如下未在报刊网号公开发表的原创文章拟入围。现发布作者来稿版本,未经编校。
三农vlog:把美丽乡村书写在影像中,书写在大地上
对农村的再现一直是不同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主题。每个时代的乡村书写都是对那个时代的反应,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应。那么,当乡村书写走入新媒介时代,它将以怎样的新形态与时代展开对话?当下,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形态就是三农vlog。
vlog,顾名思义,是一种视频形式的博客。三农vlog指的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题材的视频日志,内容大多是对农村生态、生活和生产的个体日常记录;也因此,其作者队伍也不同于此前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大多是同时熟悉新媒介和三农的返乡创业青年。比如,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李子柒,就是该庞大创作者群体的冰山一角。他们广泛分布于各大网络平台,以今日头条为例,2019年该平台三农类内容累计阅读和播放量约700亿次,在所有三农头条号里,约100人拥有100万以上粉丝,约1000人拥有10万以上粉丝,其中约七成都是vlog作者。不夸张的说,正是这支由三农或相关从业者自己组成的创作者队伍,生产了当下最具新媒介特色的农村书写形态。那么,三农vlog何以产生,展现何样乡村,如何展现乡村?最终,它又将与其时代发生怎样的对话?
@李子柒(来源:网络)
土壤:因下沉而生长
三农vlog的生长土壤由近年来一系列发展趋势共同构成。第一,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经营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用户开始享受信息时代的福利,推动了原生态农村影像生产和互联网内容生态的结合。第二,随着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各大内容平台愈发意识到,在大IP和爆款占据的头部内容之外,小众、细分、多样内容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此时在自然地理、生产生活、风俗文化上本就具有多样化特征的三农“原生态”题材,就更易搭上网络视听行业培育腰部内容生态的便车。第三,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助推了青年返乡创业;相应地,各大网络内容平台也纷纷以内容扶贫和电商扶贫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尤其在“内容电商化”的玩法下,影像生产活动和农副产品销售等实体经营活动密不可分,后者无疑为前者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持久的生产动力,同时也让优秀的乡村书写具备更直接的文化介入功能。不难看出,上述发展走向共同展现出一个趋势:下沉——无论是发展资源从城市到农村“下沉”,还是平台战略从“头部”到“腰部”下沉,三农vlog,就在这个更加亲近“大地”的方向生长出来。
内容:因回归而走红
三农vlog的繁荣除了上述外部原因,更重要是因为找到了农村资源适应网络内容生态的转化方式。必须看到,三农vlog不同于以往的农村书写,它生存在以娱乐和商业为特征的网络内容生态中。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一部分农村作者也曾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生产过一批以博取眼球为目的的“底层残酷物语”。但随着行业步入有序发展轨道,今天的三农vlog已找到了正能量且不乏市场竞争力的内容定位:例如主打农家美食制作的@农村会姐、定位土味演艺的@本山大叔、展现非遗泥塑表演@泥巴哥(腾哥)、表现乡情亲情的@农村四哥、纪录农妇日常的@巧妇9妹、展现劳动之美的@爱笑的雪莉吖、主打趣味养鸡的@山村鸡司令、展现藏羌风情的@迷藏卓玛、纪录渔民生活的@老四赶海等等。总的来说,农村创作者将当地的生态、生产、生活、文化资源加工成影像中的生态美景、多元民俗、民间绝活、绿色食材、土味美食、美好乡情、乡野乐事、农家美人等元素,让农村成为打着“美食”“生活方式”“旅行”“非遗”“DIY”等潮流标签的“土味时尚”。就这样,vlog中的乡村影像在展现美丽乡村的同时,也以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影像击中了广大用户的痛点:它借一种以淳朴、自然、慢节奏、多样化为特色的生活方式,抚慰着现代文明的“乡愁”,满足了用户尤其是城市用户群体对差异生活方式的向往,为城里人提供了远方的诗意栖居、多元的乡村地理、绿色的衣食之源;为城里的打工者提供了思念和怀旧的依托。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