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音乐盛典靠什么hold住场面

2021-01-2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邱振刚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2012年2月10日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20210/index.htm?page=/page_4/201202/t20120210_127511.htm&pagenum=4

 

音乐盛典靠什么hold住场面

——从格莱美奖奖项数量缩水说起

  第54届格莱美音乐奖即将揭晓。作为世界唱片工业的风向标,格莱美奖历年都会引来不少争议,只不过2012年的这次争议,来得比往年更早些。争议的话题,不像以往那样,都是围绕某人获得某项奖是否合适,现在的争议源于本届格莱美是奖项“缩水”后的首届,奖项由原来的109个减少到78个。另外,在有的奖项里面,男女分类的奖项被合并了,不同性别的歌手将在大的音乐分类中竞争。对此,格莱美奖的主办方称是为了让竞争更加激烈。

  岁末年初,我们的各路TV和COM,也在搞“流行音乐年度风云大奖” 、“华语金曲榜中榜”之类的评选。但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奖项的影响力在一年不如一年地滑坡,网站、电视的娱乐新闻里,只见得同一拨明星在顾盼生姿地走红地毯,满面春风地举奖杯,他们到底拿的是什么奖,此奖与彼奖有多大区别,已经没人记得清了。此类颁奖,甚至都形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这就是凡是颁奖典礼的到场者,基本上都有奖可拿。评奖、颁奖的整个过程已经本末倒置,明星早已不以获某奖为荣,反而是颁奖单位要靠明星凑数,来hold住场面。当然,颁奖机构也大倒苦水,就是如今的明星大腕,如果得不了奖,那就谁都不肯到颁奖现场来没事走两步。为了吸引明星,各评奖机构也绞尽了脑汁。笔者搜索到一个名为“2011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的奖,这个奖早在2011年10月初就已经评出并颁发了。看到这个时间,笔者起初很诧异,一度怀疑颁奖机构难道用的是玛雅历,想抢在2012到来前赶紧把奖给颁了?细想一下,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想抢在年底的颁奖“旺季”来临前,趁着明星、观众还未产生审美疲劳,就赶紧把成堆的奖杯送出去。否则,当真到了年底,明星大腕们连豪宅地下室里都堆满了奖杯,那时自家的奖就更没吸引力了。

  其实,各种年度评选吸引不了明星,并非明星们个个都拿奖拿到手软,最大的原因还是奖项本身缺乏权威性。首先是评选程序就有问题。格莱美奖的评选中,对于评委资格和评选程序都有着清晰、严格的规定,获奖名单出炉后还要由会计事务所保管,并保密至颁奖典礼当天才公诸于众。再看看我们很多TV们、 COM们主办的各种奖,评审程序几乎从不公布,评审专家更是不知何许人也。至于获奖者是谁,往往在颁奖典礼上,等到颁奖嘉宾一念出下面将颁发何种奖项,观众此时只要朝台下扫一眼,看看还有哪位明星怀里没有抱着奖杯,基本上就可以山呼海啸般齐声喊出获奖者是谁——观众都学会抢答啦!到了台上,获奖明星们当然也会礼节性的感谢一番这榜那榜,这个TV那个COM,畅谈一番“那些年,我们一起得过的奖” ,但语气中早已没有了欢欣鼓舞之意。

  其次,我们的很多奖项,评选、颁奖过程的商业味道太过浓郁。比如不少奖项,基本上都在冠名权上捞了一票,被冠名的商品,今年还是钙片,明年就备不住变成减肥茶了。但格莱美奖从创立伊始,就是英文单词留声机的谐音,绝无任何前缀。要知道,以格莱美奖的影响力,要把冠名权卖个好价钱毫不吃力,但人家可没变成“麦当劳双层吉士堡杯音乐奖”抑或“耐克超轻气垫跑步鞋颁奖盛典” 。正因为一些评选机构把评选、颁奖的全过程当做纯粹的市场行为来展开全方位营销,不遗余力地榨取其含金量,结果就导致奖项的权威性被一次性抛售,奖项的影响力直线下挫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一届格莱美奖的奖项缩水是否恰当,男女歌手就同一奖项展开争夺是否科学合理,完全可以继续讨论下去,但主办者让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来维护该奖权威性,这番用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我们的颁奖机构也能够面对纷繁热闹的娱乐市场而保持淡定,不断提升自家奖项的权威性、影响力,有朝一日也可以底气十足地对明星们说:

  你来,或者不来,奖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邱振刚专页

  类型化转向与现实主义回归:谈悬疑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其问题(邱振刚)

  如何在光影世界里守正创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