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歌剧《青山烽火》:青山多情,犹唱英雄颂(郑荣健)

2018-10-1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郑荣健 收藏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联手打造、董妮编剧、沈亮导演的歌剧《青山烽火》,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委派老楚和蒙古族姑娘乌日娜带领一支队伍到大青山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有着独特的位置。尽管它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却是全国惟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抗日根据地。作为反映此类题材的首部歌剧,《青山烽火》的意义不言而喻。该剧既传承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热情讴歌了烽火岁月里的英雄儿女,更展现出历史上各民族团结御敌、共同抗日的血肉联系、战友情深。

  “小青马哎多喂些料,三天的路程两天就到……”当大幕拉开,一阵活泼亲切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八路军某部驻地,表达了乌日娜对草原家乡的眷念;随即传来日寇入侵屠杀的消息,众人群情激愤,并根据上级指示准备挺进敌后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个场面的构思和发展,本身就充满戏剧性,由宁静祥和转入激情浩荡的情感色彩,一开始就把各人物及其音乐形象推了出来,并借助独唱、重唱和大合唱等层次展开,一下子铺开了历史画面。有时看歌剧,总不免感触,它铺展场面的能力实在太强了,瞬息之间便从涓涓溪水变成壮阔无比的滔滔江河。歌剧《青山烽火》同样如此,也由此奠定了它的音乐基调。

  这部戏采用的是显隐双线的布局:一方面是老楚和乌日娜受上级指派去开创根据地,从而展开与当地群众的互动、与以下川中佐为代表的日寇周旋;另一方面是老楚与乌日娜从战斗友谊逐渐发展出微妙的情感,而对乌日娜早已情根暗种的哈图却因故成为伪蒙军的队长,三人由此产生了抗战大局与个人情感的选择难题。这种看似“革命加恋爱”的模式,其实并不生硬,因为后者的选择本身就包含在发动群众的命题当中。编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很好地把后者融化进了前者,使得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不那么概念化、宣教化,而有了更加动人的叙事细部。从音乐的角度讲,也就提供了更多的戏剧发展空间和音乐表达形式。

  应当承认,许多歌剧特别是欧洲歌剧作品,音乐往往是第一度的。因为有了作曲家的音乐而有了故事,或作曲家的创作构思本身就建立了文学,歌剧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是,当前国内歌剧创作的普遍模式,还是建立在或有一二度沟通前提下的文学文本基础上。正因如此,当我们回到音乐里去寻找人物的动机及其形象时,就会发现更多触动心弦的音符。比如,第二场装扮成商人的先遣队遭遇盘查,乌日娜与哈图久别后又一次见面,两人有一段二重唱“怎么是你”,“大雁飞来又飞去了三次”,那长久的守候和音信杳无的焦灼,化作舒缓悠长的咏叹调,与当时剑拔弩张的戏剧场面构成环境张力;当老楚劝乌日娜不要抵触哈图是伪蒙军、以大局为重时,乌日娜何尝不懂,但她那“这是拿我作工具”的叙咏,你老楚何尝懂?类似的这种小儿女情态,无疑给歌剧增添了许多层次和色彩。

  全剧共分六场戏,分别讲“老楚和乌日娜受命创建根据地”、“挺进敌后遭遇伪蒙军”、“发动群众奇袭日寇建立骑兵队”、“营救群众感召哈图回归”、“乌日娜、老楚和哈图的情感”、“老楚牺牲,众人奋勇杀敌”。其中,第五场乌日娜、老楚和哈图的三人咏叹调“雪花飞舞,月色朦胧”和第六场老楚牺牲后乌日娜的咏叹调“不要这样离开”,都是极其动人感人的。在三人咏叹调中,导演运用了不同时空的调度,场面情境处理得干净;不仅如此,建立骑兵队后的那场驯马舞,把蒙古族舞蹈元素化入进来,战斗场面展示的枪舞,等等,又给柔情的、悲情的情绪注入了阳刚凛冽的气质。当迎来“青山埋忠骨”的大合唱,一切就有了支撑。

  最具启发性的地方是选取了“小青马”意象:一是在音乐上让《小青马》主题贯穿全剧,把爬山调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歌剧叙事,使得作品更接地气、充满民族和地域的色彩。二是在文学内涵上,借助“小青马成长为草原上的骏马”的寓意表达,象征参与创建根据地的蒙汉各族年轻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个人情感的抉择磨砺中成长成熟,最终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英雄儿女。这种音乐性、文学性的掩映融通,使得整部歌剧被有效统合了起来,也就不再过实过硬,而兼容了写实与写意、表现与象征等丰富的色彩。歌剧创作当然要百花齐放,任何路径选择都无可厚非,但怎样合理地、适度地攫取和运用民族音乐元素,使之更具通感性地展示到世界音乐舞台上,我想歌剧《青山烽火》是有意味的。

  当然,这部歌剧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比如,《小青马》主题的发展、变奏不够,从而使得它的贯穿显得单一。而在唱段和声部安排上,独唱、重唱、合唱虽然都有了,但还不够有机和丰富,特别是合唱没有更好地参与进来、融入进去,也就使得一些需要场面的段落缺乏声势感、色彩感。还有就是个别场面的舞蹈与歌剧叙事显得有些脱节,变成是“舞蹈”而不是“音乐”在叙事。尽管如此,歌剧《青山烽火》仍不失为一部有成色、有启发的优秀作品。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它的推出不仅是艺术实践的积极成果,更是对抗战先烈和蒙汉各族人民团结御敌、鱼水情深的深深缅怀和崇高致敬。唯因青山埋忠骨,方有今日艳阳天。他们无疑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民族的骄傲,永远值得我们讴歌和传唱。

 

(作者:郑荣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淮剧《送你过江》:现代的品格史诗的气质(郑荣健)

  川剧《江姐》:红色经典的“现代回归”(郑荣健)

  话剧《兰陵王》:新的,可能总会看上去很美(郑荣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